文章吧手机版
《决战海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14 15:1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决战海洋》的读后感大全

  《决战海洋》是一本由宋宜昌著作,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决战海洋》精选点评:

  ●之前是在舰船知识杂志上看到的这半年书部分的连载,但是就喜欢上了宋宜昌的风格。

  ●非常深刻的分析,也很有可读性

  ●斗争吧 泱泱中华

  ●作者积累的素材不少,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条理性、逻辑性稍差。

  ●宋宜昌研究问题自成体系,带给人们思维的方法。

  ●想起当时《舰船知识》上的连载

  ●我是他的老读者了,从20年前开始

  ●中学读的很happy,宋大爷的战略思路还是很不错的,不过成王败寇的东西完全用理论解释也有点过分。。。

  ●貌似是杂志文章合辑,难怪结构如此凌乱。有些部分错的离谱

  ●宋宜昌之历史观清纯无比

  《决战海洋》读后感(一):让我想起很多

  记得第一次看到宋昌宜的文章时我还很小,当时是从《舰船知识》上看到的连载德国,日本,俄罗斯。虽然看的不全,有几期杂志没买到,不过这种纵横古今的讲史方法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不知道宋昌宜说的是否就是正确的东西,但是至少他的文字有着强大的渲染和鼓舞作用。

  《决战海洋》读后感(二):最初在舰船知识上看的

  唐师曾的文章让我买世界博览

  宋宜昌的文章让我买舰船知识

  96年左右,在舰船知识上看到了宋宜昌先生的《海洋谋略大系》,当时那篇是介绍荷兰的,被深深吸引,从此开始买舰船知识杂志,最大目的就是为了看宋宜昌先生的文章

  直到现在,10年前的杂志仍然保存完好,合订本《决战海洋》也被我收入囊中。

  从古到近,人类都靠控制陆地而生存

  但今天,只有控制了海洋,你才能控制陆地

  《决战海洋》读后感(三):掌握海洋的人掌握世界

  老舰船的读者对这书比较熟悉,算是以前大洋角逐的完整版。

  至今,海洋观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人们只是在乎一点点土地的争夺。殊不知海洋才是链接陆地的通道。从16世纪海盗到20世纪的狼群,每一次对海路的放血,总让一个帝国濒临崩溃。

  在可见的现实中,太空还未成为第三条道路。对于海洋的掌握,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血脉。放弃海洋不是毛细血管的渗血,而是大动脉的破裂。

  虽然此书没有很多说教,但细细品味,王者之路豁然开朗。

  《决战海洋》读后感(四):吟鞭西指即天涯

  我知道今天的年轻人,或许也包括我在内,虽然不了解,但却盲目崇拜着西方的文明和文化(主要是欧洲,而不是指美国)。但是,谁能够真正洞悉西方文明的游戏规则?我看只有少数人,宋宜昌先生是其中一位(还有李零,王力雄等人)。

  我曾写过一篇混乱的《反思欧洲》,贴出之后反对声一片(回帖者无一人赞同)。然而让我感到失望的不是无人赞同,而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有分量的反对意见。我在那篇文章中强调,现代西方文明宣布自己起源于希腊、罗马,这或许不是一个事实,甚至不是一种声明,而是一种选择。我们根本不应当跟在西方人后面,为他们埋下的“薛尔唐人”头骨寻找起源,而是踏踏实实对人类文明的流变作出梳理。所以,当我看到宋宜昌先生在《后记》中说,“西方文明并不像他们自称的那样起源于希腊,而是起源于亚洲的腓尼基和巴比伦”的时候,我为浅薄无知的自己能和这样一位战略家的思想产生共鸣而感到高兴。

  刘亚洲说,“宋宜昌先生是民间战略家,不穿军装的军人。”我曾经收到网友来信,问我是否有宋宜昌先生的《火与剑的海洋》一书,并说:“宋宜昌先生是真正的鹰派。”

  刘亚洲说,西出阳关天地宽,中国应当西进,经略西亚。宋宜昌先生看得更远,他的海洋战略并不是要中国的实力伸展到太平洋的茫茫波涛之中,而是要让中国的拳头,攥紧世界的心脏。

  《决战海洋》读后感(五):广阔的太平洋可容容纳下中国的舰队。

  内容简介:

  海军是国家武装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战也是整个战争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和陆战息息相关,互相影响,殊少例外。因此,本书简略地介绍了与海战相关的陆上战争,做为背景说明。另外,海上战争的胜负,除了先进武器、水兵士气和训练水平外,舰队司令官的战术素养和指挥艺术也至为关键。在海军这种仰赖技术的军种中,人还是大有可为的。

  看世界近代史,英国为什么能享有那么长时间的世界霸权?英国从1815年打败拿破仑之后就成为“日不落帝国”,一直到二战结束,才算被美国取代。 从军事角度说,英国世界霸权是由海洋霸权来维护的。如果算海洋霸权的话,英国称霸的时间就更长了,那就得追溯到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了。英国的海上霸权维持了将近四百年。 法国、德国、俄国这些强国,为什么在三四百年的时间里眼睁睁地看着英国霸占海洋?就算英国先行一步,但三四百年的时间,其他国家跟着学也能学个有模有样了。要说硬实力,其他国家也不比英国差多少,为什么法德俄这些强国始终没能颠覆英国的海上霸权? 这里面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一条是:海洋和陆地有很大的差异。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是在和维京海盗的较量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对海洋的理解可说深入骨髓。而法德俄这些陆地上的强国,虽然也很重视海军,对海洋的理解始终不到位,在和英国的海上较量中,总是棋差一招。 法国,为了和英国人争夺海权,法国人是下了很大决心,投入了巨大资源的。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军事工业体系,战舰建造水平欧洲一流。法国人的火炮尤其厉害。到1689年,法国战舰的数量已经赶上了英国和荷兰。但是准备了一百多年,到了拿破仑时代,特拉法尔加海战,一战被英国海军击败,法国海军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挑战英国的实力。 要知道,特拉法尔加海战,法国火炮2600多门,英国火炮2100多门,法国官兵21000多人,英国官兵只有16000多人。法国有优势的。但是一到战场上硬碰硬,官兵素质的差距很大。比如,英国水兵的开炮速度比法国人快一倍。

  奇怪,两国的经济、技术基础都差不多,为啥法国海军的素质差这么多呢?这就要从海战和陆战的区别说起了。我们听说过制海权、制空权,但并没有制陆权的概念。为什么?因为陆地情况太复杂了,制不了。换句话说,争夺制海权,从军事上看,要“纯粹”得多。海洋是一大块均匀、同质的水体。海战时,双方战舰在海上拉开架势,正面交手,拼个你死我活,结果马上就有了。无需考虑经济、政治、地理、民情等其他方面的复杂因素。也就是说,海战就是军人之间的事情,和老百姓几乎无关。 打赢海战,靠的就是军人素质和军事装备这两项。海军官兵,更像是纯粹的军人,和民间社会联系不多,是一个社会分工的职业,强调技术性和专业性,军人的荣誉感更强。英国作为一个岛国,不需要考虑太多因素,这是优越条件。特拉法尔加海战的结果,不是因为法国人不专业,而是因为英国人更专业。

  法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海军军官的学校是在1813年建立的,这应该是总结了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失败惨痛教训的结果,但这是8年之后了,为时已晚。经此一败,法国人事实上已经挑战不了英国人的海洋霸权了。 法国之后的下一个挑战者是德国。和法国相比,德国对海军的人员和装备都很重视。德国单艘海军战舰 的作战力和海军官兵的素质,都和英国不相上下。一战的时候,日德兰大海战,英德双方的损失其实差不多,战役层面算是打个平手,德国甚至赢了一点。但是一直到二战结束,德国也没法撼动英国的海洋霸权,为啥?还是因为不太理解海洋。 英国人自从美国独立,把北美殖民地丢掉之后,就明白了,我不再需要大面积地占领什么土地了,搞什么殖民地,那样统治成本太高。海权国家并不需要占领敌方大片的土地,只要控制关键的航线、海岸、岛屿、港口即可。通过这些关键的点和线,可以间接但高效地控制大片的陆地。比如直布罗陀海峡,红海,新加坡,香港。 大清的北洋舰队,建成的时候也是号称世界第八强的海军。但是为什么在甲午海战中被远远落后的日本打败?原因就更明显了:北洋舰队那只是几座能在海上漂浮的炮台,除了样子像军舰之外,没有任何属于真正海军的东西。从战术到战略,到各种配套设施,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是没有真正海军。

  看完这本书,更希望中国加快海军建设的步伐,航母、052大驱下饺子吧。广阔的太平洋可容容纳下我们的舰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决战海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