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是一本由薛冰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裸背锁线护封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事》读后感(一):通过一本书,走近千千万万本书
先说一个点,这本书与年初读的另一本虞云国老师的书堪称是这些年看过的书里插图最多最丰富、也最用心的一本,当时没有具体数,后来看到有介绍说这本书中竟然有多达380多张插图。编辑用心了。
这是一本写“书”的书,里面详细介绍了有关于书本身的各种知识,什么蓝样、毛边书、雕版、装帧等各种书籍知识,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堪称入门书;另外,对于从事出版业的人或者参加什么编辑考试的人来说,是本绝佳的参考书,比那些干巴巴的教科书强太多了。
此外,这还是一本历史书,不光是书的历史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其中的一本本具体的书以及书背后的故事,一窥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
好书,值得推荐。
《书事》读后感(二):大杂烩啊
版本杂谈的再版。
作者藏书,就像一个杂货摊,在地摊上琳琅满目,但是都不成系统,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
在目前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这样的书更要不得,本来就不是一些什么重要的学问和知识,还非要给分的那么碎,又寄托于一种教科书式的表达,就更加谈不出什么东西来了。
68页有一些高淳的史料,有圩的规章制度。78页,2005年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及南京大学部分档案流入市场的有几十麻袋。当时有一些收藏界的傻子不藏书画,去把书画卖光了,去买这些垃圾。
123页所谓的后印本,就是因为木质板片在多次印刷之后产生了裂纹,有的是因为木质老化后吸水性增强,印刷的墨汁相应减少,以致色彩暗淡漫无光泽。严重时就造成了邋遢本。
其实很多契约文书的印刷也是这样。
珂罗版其实就是玻璃glass的英文翻译。
作者举例用图片实在是质量太差,不能起到鉴定的教学作用。
《书事》读后感(三):一书一世界,一人一乾坤
有人说想要改变自己最快的捷径就是读书,有人说想要战胜岁月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书,有人说想要洞察万物最高效的方法就是读书。每本书的创造都是经历过很多过程,从作者的用心创作,到编辑的校对出版,以及宣传销售,一本书的故事原不止大家看见的那么简单。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薛冰所著,本书的主角就是书籍本身,全书涵盖了稿本、出版、装订、版权等内容,讲述了一本书展现在读者面前所需要经历的全部过程,科普出版知识,讲述书籍故事。
如今是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日益强烈,出版社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也就更加重大。读完《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才知道,编辑并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职位,一本书的出版并不仅仅是作者心血,同样也是编辑的劳动结晶。
传统的出版方式有雕刻本、写刻本、重刻本、影刻本等等,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版方式早早完成了更新迭代。到了近代最常见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比如仿雕版式铅印本,它成本更低,周期更短。到了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的诞生也为出版带来了新鲜血液,机刻成为了出版界的宠儿。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在讲述书籍出版的各个环节的同时,也交代了不同环节的发展历史,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作为编辑,本书也可以当做一本出版发展史来阅读,可以帮助新编辑们更好地认识到领域的发展,是一本入门不错的教科书。
书籍的出版最终目的是为了将优秀的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书籍的出版其实和读者息息相关,无论是任何时期的编辑,在出版书籍时都要考虑到读者的想法。身为读者,也就是书籍的消费者,多了解书籍出版的故事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选择书籍。
之前有一个关于书籍的纪录片很火,叫做《但是还有书籍》,里面记录了书的故事,有写书的人,也有出书的人,这些人的努力都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文字的力量,将最好的内容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书籍的力量是伟大的,读书能够让人进步,书籍的演变过程何尝不是人类不断求知进取的故事呢?当你欣赏一本精彩的书籍时,希望你也能够懂得为了让你和这本书相遇,有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努力。
如果你对书的感情只是为了收获书中的知识,并不认为书籍本身会产生价值,了解出版业可以让你知道如何在众多版本中选择最好的一个。如果你对书籍的喜爱已经达到了收藏的地步,那么了解出版则是必须具备的知识,只有了解出版的所有过程,才能够判断一本书的收藏价值,而《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则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
当代的收藏品早就已经不止名家字画,古董珍玩了,也有很多人开始收藏古籍孤本,这些书的价值并不低于真金白银。一本真正的孤本,它所蕴含的价值可能是无法估量的,作者所介绍的古籍装潢、名家旧藏本、私藏趣印都让我们有机会已读这些珍贵藏品的风采。
书其实是有生命的,如果说作者是书籍的母亲,那么出版编辑就是书籍的父亲,而真心喜欢书籍的读者则是书籍的知音。一本书的故事远没有写的那么简单,出版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接收信息的效率增加,也同样让书籍的力量变得更强。
读书很像是在看人,没有人能够做到让世界都满意,书也一样,有些书你只看了一眼就放下,而有些书可能就在某个角落等着你来读,书籍和人的相遇有时也是需要缘分的。
《书事》读后感(四):《书事》: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古籍呢?
在中国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就通过对不同传本的收集和勘校,整理出了皇家重要的藏书典籍,后继延续发展,从雕版印刷到版本研究、辨识和源流考辩的深入发展,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凡是对古籍的研究,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版本的问题。
薛冰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通过《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这部作品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出版的经纬宏图。整本书主要阐述近现代版本,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展现和剖析图书出版在技术与艺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薛冰对近现代版本学的研究经过了几次的增减删改,最终成型了这本全新的《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调整的内容即包括了:
对篇章结构的重新调理;对初版文章多有不同程度的修改(其中包括纠正各类错误、删减不够典型的例证,提高表述的严谨性;补充新材料,增写新文章等)。用薛冰的一句话来描述这部作品,就是:
这是一部尽可能准确而全面的近现代版本形态图谱。书籍封面薛冰在《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当中,开篇便做了名词解释。所谓版本学,即弄清世界上大致有些什么图书,各具什么样的形态,在出版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并从中探究其特点与规律,以求对图书版本给予正确评价。
更简单点来解释,版本学其实就是研究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的学术活动和成果。在薛冰的《书事》当中,可以瞥见版本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古籍版本的差异、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鉴别版本的真伪及优劣等科学。
在中国,最初的版本研究和校勘工作是合二为一的。版本学通过广泛搜集不同版本,可以刊误纠谬,为校勘提供基础,避免谬种流传贻误后学。
《书事》当中便加入了传统的版本学与现代的版本学二者的对比,薛冰在作品当中解析到:
传统的版本学都是从图书的“人之初”开始说起,重点在宋、元,而延及明、清,论及清代道光以降的图书版本状况,往往以“衰退”二字一笔带过。.......而今天的读者与藏书者有可能接触到的古旧书,基本上是近现代出版物。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其实近现代对版本学的研究,更侧重于图书的外在形式,还涉及到相当一部分关于图书内容与评价,以及著作者生平、出版者情况、流传与收藏等书前书后的故事。
想要研究版本学的重要意义,其实是需要大量具体的实例进行佐证的。
因此我们不难在《书事》中发现大批量的具体实例,薛冰填补了论述的空白,加上了大部分经典、市面上难见的典籍,补充了我们对版本学的一部分知识空白。
书籍内页薛冰用上大量的实例,在每个部分大小章节当中都加入具体的典籍例子,例如在例证稿本存在的版本价值时,薛冰便指出了自己曾在韦力先生的芷兰斋中,得见柯召忞《新元史》手稿。这部分手稿,大概是历代正史稿本中唯一现存于世的,自属近现代手稿中的珍品。
另可举例,在讲述抄本的价值时,薛冰举出典型例子——《红楼梦》早期的传抄本、《淮海新声》等,来说明 “有的抄本据末刊稿本传录,而原稿已佚失,此孤本也就成为孤本” 的这一论点;又举白云山房藏精抄《回文诗》一例来阐述抄本当中蕴含的直观之美。
整部作品按照 “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书外之物” 的章节线索,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版本学的发展与完善。正是因为有了这本较为准确且全面的近现代版本形态图谱,才能让更多热爱古籍的人有了入门学习、深挖研究的契机与方向。
书籍内页那么作为基础入门的版本学爱好者,应该如何进行研究呢?
第一,版本学是以不同书籍的抄本、批校本、稿本和印本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版本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我们先巩固好相关基础知识。例如,了解书籍纸张、墨色、字体、藏章印记、题跋款识、刻印源流、封面牌记、古今真赝、传抄情况等。
其次,通过大量的搜集资料进行比对、研究。类似于不同的碑书、写本、刊本、印本、稿本、抄本、批注本等各种形式的图书,都对我们的深入研究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通过资料的收集、比对和研究,慢慢总结出其中的发展规律,感受古籍版本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完善与成就。
最后,你需要对古籍的研究和版本学投入自己的热忱。任何的研究都是枯燥的,但它们都是有迹可循的,学术的魅力在于你可以畅游在历史长河中瞥见任何的兴衰变化与发展完善。
薛冰的这部《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其实在很大意义上会唤醒年轻学人对古籍研究的热情。作品当中对近现代图书版本的宏观、直观、全面的介绍,补充了学人对某一板块知识的空白,再加上清晰的插图,让全书的内容更加丰富细致。我们的大中国,泱泱大国五千年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中国古籍的研究成果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