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哲思与海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8 00:08: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哲思与海读后感精选

  《哲思与海》是一本由[美]戴维·法雷尔·克雷尔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思与海》读后感(一):海洋如何建构了我们

地球,人类的家园,在太空中泛着诱人的蓝色光辉。蓝色光晕来自于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作为地球生态环境的源泉,海洋对人类哲学、文学的构建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往往认为中国文化是内敛的、定居型的,可是不要忘记海洋在构建中国文化中的巨大作用。从春秋时代,齐鲁之地就是以其海陆兼具的特点,成为儒家文化发源之地。八十年代著名诗人海子写下了有海洋意象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也就是青藏高原上那一个个湖泊,在当地人眼中它们是海洋的遗泪,以此为名的海子,在想着回归最终的精神家园。

大海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哲学性思考,一些或美妙或诧异的思想图景,阅读《哲思与海》,这本书就能体会到海洋能够带给我们那些深远的思考。

作者首先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羊膜、血液都具有某种海洋的特质。海洋作为生物产生的本源,正如老子所说是“天下溪”,上善若水,海洋集聚了看似柔弱的水,却孕育出巨大的摧毁之力。如此,人们特别看重海岸对人类的保护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海岸就是羊膜,海洋成为了羊水,陆地便是地球的胎儿。

古希腊是一个不同于中国文明的神奇存在,它从诞生初始就是面海而生的,海岸与海洋对他们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海岸线是曲折,又有限的,爱琴海是温柔的,也是残暴未知的,贸易和侵略都可以跨海来去。多变的海洋促成了古希腊文明的思辨气质。当有智者看到海岸线的扩张,海洋在退去,担心世界的崩塌。拥有整体性思维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海洋从一处退去,那么就会在另一处生成,就像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海洋的浩大帮助人类产生了理性思维。

海洋对世界文明各大体系神话的构建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与其母亲合谋篡位,割其父不可名状之物,抛入大海,泡沫丛生,随有“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诞生。按照精神分析理论,艺术创造也不过是“力比多”升华的出口。在太平洋复活节岛上,毛利人创造了一个没有具体偶像形象的超然神—伊欧,应该就是受到了神秘莫测的海洋的影响。中国神话中“精卫填海”的故事,从海洋角度看似乎是一种人们保护海岸努力的象征。

《白鲸》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作品,中学时代读完认为读懂了,讲的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事迹,然而在《哲思与海》中作者分析到,白鲸是海洋灵物,而船长亚哈无疑也是优秀的海洋之子,两子相争,整部小说倒也有几分莎士比亚戏剧的味道。

作者采用海德格尔哲学观点分析了伍尔夫小说《海浪》,生活的此刻是浪花的一部分,可是一整块庸常无奇,就像长久生活在海上的船员容易患上抑郁症,小说中是五个兄弟姐妹也是如此,希望出现平庸中的时间“尖刺”来拯救,这就突出了海岛的拯救意义。

哲学并不枯燥,尤其是当她与人类自身命运相联系的时候,或许这就是这本《哲思与海》带给我们的启迪吧。

  《哲思与海》读后感(二):《哲思与海》面朝大海,你想到了什么?

  喜欢书的封面那句话,并不是我们自己选择了那些读过的书,而是那些书选择了我们。今夜无眠,便翻到了这本书。

  相信每个人对大海都会有一种心生向往之情。被她的神秘而美丽所吸引,又对她的波涛汹涌变幻莫测而心生畏惧。所以大海吸引了一大批诗人和科学家为她而折腰。因为海洋被奉为生命的起源和源头,而万物也终将回归大海,她是孕育孕育万物的摇篮。

  记得看海子的诗,便跟着诗人爱上了大海。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爱、死亡和海洋”,引发了作者其创作的兴趣。许多哲学家和作家、诗人都谈及过自己的海洋清结,如荷尔德林、尼采、歌德个黑格尔等。

  这首诗也成为了作者第一章的主题,人体本身像摇曳在海上的一叶扁舟,作者认为人身处在大海时的被动性颇具哲学意义。

  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中说到爱琴海被认为可以赋予人类灵魂所渴求的肉体。

  “直到如今他的灵魂仍置于玻璃瓶中,

  然而他依旧渴望获得肉身。”

  剧中“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的最后一幕就是在爱琴海的一个岩石嶙峋的海湾,可见爱琴海的地位在作者的心中是怎样的举足轻重。

  尼采的著作《朝霞》中,黄昏时分,当他面朝热那亚湾沉思时,他也听到了海的那份寂静。他在自己的书籍和信件中总是说,“我必须住在海边”。

  小说家梅尔维尔在小说中《雷德本》中反思了海水的浪涌,也引起了作者“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的启发。

  “摇篮”的比喻是这些人对乌托邦的渴望,对沉没的亚特兰蒂斯的向往。在与海洋的相处中,大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部分是一副灾难的面孔。

  人类与大海的复杂关系、灾难般的悲剧性和人类对其渴求的关系,都是作者想与之探讨的。

  海的浩瀚无垠是万物的起始,同样,人类也有着漫长的妊娠期和性成熟期,他们也是以某种海洋生命的形式进化而来的。

  人类赋予了大海太多的象征,至于大海本身,她的宽宏就在于她“不允许留下任何的痕迹。,即使世间一切都崩塌,海洋也是一副老样子。就如五千年前一样波涛汹涌。”

  记得很早的时候看安妮的书提到的一部电影,便去看了不记得影片名字了,但那段旁白让我记忆犹新。

  “你知道怎么样才能遇到美人鱼吗?你要潜到深海里,深到看不见海水的蓝色,在那儿天空只存在于回忆里,当你身处寂静中,待在那里,若是你决定为她们牺牲,愿意伴随她们到永恒,她们会来到你身边检验你的爱,如果你的爱是真诚的,是纯洁的,如果它她们喜欢你,她们就会永远地把你带走。”

  影片中男主是一名天生的潜水员,他说他只是为海而生的,结尾男主放弃了他现实中的爱人和他的孩子,放掉了绳索,慢慢地潜入水底,在经过幽长而孤寂的下潜后,他终于等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人鱼,并不顾一切地追随她而去。

  那是第一次感觉震撼,一个人可以为了大海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影片将大海的各种形态拍得唯美,也让我对她多了一份痴念。

  《哲思与海》读后感(三):《哲思与海》,海到底是什么

  “我们一心渴求, 翱翔于浩瀚无垠, 却总可望不可即, 我们需要忠贞不渝, 无论前途后路,不必去看,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 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

  这是《哲思与海》的封面所写,这让读者不禁反思这么多年来对海洋的认知是不是太局限了,当看到那句:“召唤我们的不只未来和死亡,还有海洋”时我们更加确信,海洋是我们的起源地,也是我们最后的归宿。 那当你看海时,你在想什么? 海洋至今对我来说依旧是那么的遥远,印象中的海洋总是那么的神圣,从来没有想过它会是我们人类的起源,而我所有关于海洋的好奇在《哲思与海》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哲思与海》是美国哲学家戴维·法雷尔·克雷尔所著,他作为杜肯大学哲学博士,布朗大学德国研究客座教授,德国保罗大学荣修教授,曾经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多地任教,对欧洲哲学颇有研究,曾经编辑海德格尔《基础写作》,译有海德格尔的《尼采》,共著有12本专著和三本小说。 《哲思与海》作为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里面不乏作家对海洋、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的探索,正如书中费伦齐所说:“海洋不仅是生命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最终归宿。 本文将从这本书的章节顺序来大致的分析作者所罗列的对海的认识以及研究。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这一章开头便引荷尔德林的诗作为全书的主题,罗列了歌德以及泰勒斯对海洋的理解,但重点仍然在阐述荷尔德林对大海的印象,荷尔德林对海的依恋全都融入到了他的诗中,本文开头所引就是他的诗,更打动人的还是他告诉我们,不要只盯着未来,也不要对过去耿耿于怀,不妨就”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如他所言,或许只有大海才能随心所欲吧。 弗洛伊德认为“海洋般的感受”,但作者认为这其实并不成立,作者直接表明他写这本书只是为了“海洋般的感受”,而不是其他的需求。林吉斯的狂喜秘诀更是让人着迷,他让人们放弃直立的姿态,放开对事物的控制,置身大海的怀抱,其实有点像我们佛教里面所讲的虚空状态。 “养膜”一章对费伦齐的《对生殖力理论的尝试》的第六章进行了讲解,我们这才得知人鱼并不是人和鱼的结合体,而是半神半人。我们一直以为溺水是最危险的,其实脱水是最威胁生命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每次洗完澡后嘴巴会特别渴,或许这也跟我们的的海洋属性有关吧。 ”灾难,向前还是向后?”一章对费罗齐的一些作品和理论进行了分析,向读者解释了一个新的名词:“饼酒同领主义”也就是“两头索取”的意思,更是提出所谓“海洋随心所欲的方式“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活下去,这一观点可以说是让人耳目一新,多了一份动力。 “万物充满了神”一章开头就表明泰勒斯无比希望与海邂逅,这一章大都是对泰勒斯的讲述,同时也不乏对尼采的《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的讨论,其实不管是讲哲学还是讲生物学,作者一直秉承的观念就是海洋是不可或缺的。 “克洛诺斯之泪”一章主要讲述了谢林“神的哲学”这一课程,海洋是否包含了苦涩的味道和刺激气味,其实就我们目前的生态来看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其实作者之意并不在此,波塞冬表现出来的沮丧本质其实也是大海本身所具有的,作者重复的讲到其实谢林的整个神话哲学都是神衹的女性化。 “那些溺水的人终究溺水而亡”一章主要讲述了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一些小说,从《泰比》中的主人公探索岛屿到《玛迪》,《玛迪》可以说是麦尔维尔以海洋作为中心意象的代表作了,其实我们对他的《白鲸〉更加熟悉一些,它也在探讨个体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意义,它和〈皮埃尔〉可以说是麦尔维尔最伟大的两部作品了,中学时代读〈白鲸》只觉得生命值得敬畏,生命如此脆弱,如今再看才发现那那是一本关于海洋的书。 “拍岸的浪与时间水滴”一章是对前面六章的一个总结,对海德格尔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伍尔夫的《海浪》进行了全面讲述,海浪尽管波涛汹涌但也不乏温柔,那句“我爱之人,尽情去爱吧”也是每个人的呼唤。 看完《哲思与海》我们不禁有了一种冲向海洋的冲动,不管是晦涩难懂的海德格尔的哲学,谢林的神话哲学,还是荷尔德林的诗,大都传递出来的是对海洋的迷恋和未知,正是因为未知,才会有各种形式的东西来承载海洋的意义。 选书的确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情,我们可能都会形成自己的心里定势,会回避某些书,比如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除非是专业所需,不然我们是不会翻开他的,随波逐流已经成为了人生常态,可要想改变是何其的难呢? 大海之所以随心所欲,或许与它无所求有关吧,《金刚经》有言:“一切有为法,皆为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或许这也是大海之所以迷人的关键所在吧,既有惊涛骇浪,又有柔情,海的辽阔无垠正是如此。

  《哲思与海》读后感(四):思想之美和文学之美的集大成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海风吹啊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当我看到《哲思与海》的封面,耳边响起了这首熟悉的歌声。

巧的是,戴维·法雷尔·克雷尔在引言中说:“赞美‘七大洋’的歌曲成千上万,但世界上只有一个海洋,或者说至少海的源头只有一个,希腊人称为‘大洋河’。尽管他们认为那是一条大河,但无论它是河还是海,大洋河神刻阿诺斯所辖的流域环绕着地球,没有阻断分割任何地域。 “

所有的海洋都是一体的,虽然戴维·法雷尔·克雷尔是美国的哲学家,但是我们歌唱和热爱的海,和他喜欢的海是同一片海。因此他的《哲思与海》能让我们忘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共同沉浸于海洋的博大而神秘之中。

几乎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这样的传说:人类源于水,人的灵魂是一缕空气。大量的科学研究更是证明了人类与海息息相关。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人类不管是从什么动物进化而来,源头都在原始海洋。而且人类很多方面都接近于水生哺乳动物。比方说,人类拥有皮下脂肪,泪腺分泌排出盐分等,都与水生哺乳动物相似。同时,人在水中分娩无痛苦,婴儿也天生喜欢水,很多情况都表明,人类的祖先,似乎真的曾经在海洋中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

戴维·法雷尔·克雷尔(David Farrell Krell),出生于1944 年,是杜肯大学哲学博士,布朗大学德国研究客座教授,德保罗大学荣休教授,曾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地任教,专攻欧陆哲学。共著有16 本专著和3 本小说,如《海德格尔与生命哲学》《德里达与动物他者》等,在哲学、文学、诗歌等领域均有作品。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哲思与海》为我们营造的广袤又深邃的世界。

一、闪耀着思想之美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荷尔德林、伍尔夫、惠特曼、尼采、海德格尔、谢林、费伦齐、弗洛伊德这些在哲学领域熠熠生辉的人,对于人性、神性、悲剧性、无边的灾难之海与有限的生命这些命题,都有着深刻的阐释。作者在很多地方与他们不谋而合,或者说他们的思想也启迪着他,让他的思想走的更远。

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作者在引言中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一章对不同诗人与海的故事、文学创作进行解读;第二、第三章批判性地理解费伦齐关于梦境中鱼的象征意义及推测海洋灾难到底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的;第四章阐述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克塞诺芬尼、恩培多克勒的与海洋相关的哲学思想;第五章从海洋的角度研究谢林的《神话哲学》;第六章分析梅尔维尔的《白鲸》《玛迪》;第七章探讨事物的时间性。也许很多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但是通过作者的剖析和解读,不断地抽丝剥茧,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海洋大观。

二、涌动着文学之美

从诗歌、小说中分析哲学家们的思想光辉,是《哲思与海》的主要写作手法。那些诗歌,读起来就很美。

我们一心渴求翱翔于浩瀚无垠却总可望而不可即我们需要忠贞不渝无论前途后路,不必去看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

这是荷尔德林的一首赞美诗《谟涅摩叙涅》。想想海上的一叶扁舟,和摇篮里的婴儿,都是那么舒适自在,放弃一切掌控,将自己交付无垠的大海,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自茫茫人海中,有一滴水珠向我温柔靠近,它对我轻耳细语,我爱你,不久我将死去,我不远万里而来只为见你,触摸你,在没有见到你之前,我不能死去,我害怕之后可能再不能与你相见。我们已相遇相见,我们各自安好,我的爱人,让我们平静地回归海洋,我也是海洋的一部分,我们不至于分离,看着浩瀚的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世界多么完美!

引自于惠特曼的《自茫茫人海中》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了短暂的相遇和分别,有美好、有不舍、更有对爱情永恒的期盼。虽然来自海洋,又归于海洋,但此刻和彼此已然不同。珍惜当下,珍惜拥有,远比失去之后的遗憾更值得记取。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对于哲学的门外汉来说,《哲思与海》这本书有些深奥,很多理论并非看一遍就能理解。幸好,它不是一部哲学专著,而是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我们读到很多哲学家对海洋的思考及对相关的文学创作,用不求甚解的方式轻松来读,也是很有趣的。

  《哲思与海》读后感(五):《哲思与海》:那些关于万物本源海洋的漫想

  

我们一心渴求 翱翔于浩瀚无垠 却总可望而不可即 我们需要忠贞不渝 无论前途后路,不必去看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 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 ——荷尔德林:《谟涅摩叙涅》

此刻,我正仰浮在巴罗斯海湾的水面上。感受着波浪泛起的涟漪抚摸我的身体,我漂浮在水面上,却又仿佛从水面上升起,浮到了空中,身体逐渐失重。这样俯仰在海上,犹如在梦中飞行,随波逐流的放松冥想,我想到了荷尔德林的诗句:“任由自己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

这两句诗激发了我创作一本讲述海洋的书的灵感。而沉溺在大海的怀抱之中的“我”正是美国哲学家戴维·法雷尔·克雷尔,而他的这本书便是《哲思与海》。

戴维·法雷尔·克雷尔,哲学博士,曾编辑海德格尔著作《基础写作》,翻译了海德格尔的《尼采》。著有16本专著和3本小说。作品涉及哲学、文学、诗歌等多领域,如《海德格尔与生命哲学》《德里达与动物他者》等。

《哲思与海》封面

绿绿苍苍的海水充满着魔力,它时而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时而风平浪静,消融一切。海洋的活力如涓涓细流般流淌,融入了抽象的普遍性。涵盖了千万般可能,又令见者浮想联翩,灵感迸发,或是伟大的哲学作品,或是优美的诗句,或是迷人的乐曲。浩瀚渊深的大海包容一切,召唤着人类前往。哪怕是身处在内陆的人们,对于大海的向往,也超过其它景致的期待。而大海又让见过它的人欲罢不能,一再前往。如作者所说,“和所有人一样,自从去过一次海边,我便止不住地反复前往。”

哲学家戴维·法雷尔·克雷尔,不只是像别的人们一样,去海边游泳、晒日光浴、收集漂流物、探索海岸线、饕餮海鲜等等。当他仰面漂浮于水中时,灵感纷纷而来,脑海中浮现的各种奇思妙想和连篇诗句。对于与水“永远相伴相随”的领会,让这本书中的漫想,既离不开水,而又变得诗意而开阔。

《哲思与海》就是这样“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是接近、剖析、沉溺海洋之中的过程和故事。这是一本讲述关于海洋的书,更是一场主题是海洋,而内涵是关注生命的起始源头和死亡的思考。也是抛开科学理性知识的盲目,来一场中性又纯粹地跟大海这个孕育生命,又是更高阶生命力的邂逅。

精神分析学家桑多尔·费伦齐说的 “向海洋回归的逆流”,海洋被奉为生命的起始和源头,而万物也将回归大海。这个观点深深地吸引着戴维·法雷尔·克雷尔。他收集众多资料,抱着对于海洋的念想,翻阅了多本书,以及创作它们的伟大的哲学家们。

在这本书看似不厚,却充满巨大知识含量的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哲学家出场。比如:荷尔德林、尼采、歌德、谢林、黑格尔、、泰勒斯、梅尔维尔、伍尔夫以及精神分析学家桑多尔·费伦齐等。

这书中,作者阐述和评注了以上各位大人物的作品,讨论了人与大海的关系,希腊哲学家对海洋的意义的认知和阐释。包括费伦齐的《对生殖力理论的尝试》《塔拉萨》,谢林的《神话哲学》,伍尔夫的《海浪》,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雷德本》《玛迪》和《白鲸》等等。

比如在开篇那首荷尔德林的诗里,海洋是举足轻重的角色。美妙的诗句总是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感受,而当人沉溺其中却如同置身婴儿时期的摇篮之中,仿佛摇动在母亲的怀抱。而人类生命之初的几个月也是在母体的羊水中孕育。这如同海水的生理盐水,费伦齐认为“这是人类在胜利发育过程中需要找到海洋替代物的表现。”他还表示:“母体中羊水代表了人们心目中的海洋。”

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也主张“水是万物本原“,而海洋则是万源之源。那些大哲学家们用他们的作品阐述着他们的观点,对于海洋的认知,而作者通过对那些偶尔不同,偶尔又相互认同的哲学辩论里,解读他们的作品,理解海洋给我们的启示,也满意地徜徉在温暖的风平浪静里。

有史以来,人们对于海洋的著述非常多。而作者说到自己为何选取这几个人和他们的作品来解读的时候,这样解释,我们做出一系列狭隘阅读选择的过程中,“并不是我们自己选择了那些读书的书,而是那些书选择了我们。”而作者选取的这些书中也是滋养着读者,启迪着人们对于发出哲学性的思考。正像苏格拉底曾说的:哲学家特别容易忽略那些打架都知道常识,他们忘得一干二净,不仅不知道常识,甚至不记得自己也只是“海滩上的一粒沙子”。

哲学家们与科学家、生物学家、海洋学家所看到的大海不一样。哲学家永远“像孩子一样,两个都想要得到”。在他们眼里,水不只是包含氢和氧两种元素的水分子。一滴水可能就是“一个地球”。甚至很多内容可能会被科学家当成胡言乱语。因为很多听起来是那么地天方夜谭,但是又自成体系,有着他们对于自己核心观点的解释。

在书中有作者摘录的尼采著作中的片段,其中讲到,“科学把握了一切可知的事物,但没有能力整理,也不会细致品鉴,却仍要不惜一切代价盲目地认识所有事物;与之相比,哲学思维总是在寻找最值得认识的事物——那些伟大而又重要的知识。”哲学家对于那些重要知识的认知,又可以”避免人类盲目且不着边际地追求知识。“

是的,科学知识让我们认识事物,哲学思维帮助我们学会整理和细致品鉴,只盲目追求知识,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无法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无法解读事物的隐喻。哲学家帮助我们开启了严谨科学中未曾出现的新视角,给我们全新的启迪。

在书中,多位哲学家对于水和海洋的论述,各种思想的交锋,不止颠覆我们对于看似空荡却又包含整个万物的海洋的认知。更是让我们在人性、神性、悲剧性、海的两面性中领会关于爱、生命、死亡、人与大海的关系等主题,引导我们更精神的、冷静地陷入沉思,从而更深入更全面去建立我们的世界观。

  《哲思与海》读后感(六):哲思与海:爱、死亡与海洋的“流浪”之旅

无论前途后路,不必去看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

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

——荷尔德林

人类迷恋又恐惧海洋,特别是来自内陆的人。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出生在一个内陆国家,直到1801年12月,在前往法国波尔多的途中,他才第一次见到大海。在严冬时节,他跨越了冷峻的法国奥弗涅,到达了山坡上的葡萄园,从那里他可以眺望多尔多涅河和加龙河,而这两条河流又汇成了吉伦特河,一同流入大西洋。荷尔德林的诗作《追忆》歌颂了他看到大海后的惊讶之情。

冬日的严寒浇不灭荷尔德林对海洋的热烈向往之情,他写下了给大海的赞美诗,而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一生都在写作海洋的故事。对海洋的向往和热爱,当然不止荷尔德林和梅尔维尔,从泰勒斯、尼采、歌德、谢林、黑格尔,再到伍尔夫、惠特曼,乃至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的《大海》,他们的作品中无不洋溢着海洋的波光。

美国哲学家戴维·法雷尔·克雷尔也是如此,他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内陆州,但很快便有机会去海边。和所有人一样,自从去过一次海边,他便止不住地反复前往,去海边游泳、晒日光浴、收集漂流物、探索海岸线、饕餮海鲜,然后酣然入梦。如果海上风平浪静,他便会仰面漂浮于水中,任由脑中浮现各种奇思妙想和连篇诗句。他不仅有一副被海上日光晒得发红的棕色肌肤,而且专门写了一本书献给海洋——《哲思与海: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以下简称《哲思与海》)。

《哲思与海》以全新的海洋视角重新解读人类文明。长久以来,由于偏爱内陆的安全感和思维方式,哲学家日益放弃了对海洋的探寻,转而将它交给了海洋生物学家、探险家和诗人。但是,诗人偶尔会连同精神分析学家一起,将我们带回万物的本源——海洋。人性、神性、悲剧性、无边的灾难之海与有限的生命,伴随这些主题,读者可以跟随克雷尔这位集诗人、思想家和大海深度痴迷者于一身的哲学家,在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荷尔德林、梅尔维尔、伍尔夫、惠特曼、尼采、海德格尔、谢林、费伦齐、弗洛伊德的论述中探寻人类与海洋的复杂关系,揭示我们的冲动、焦虑、死亡和爱。

哲思与海8.8[美]戴维·法雷尔·克雷尔 / 2020 / 北京燕山出版社

《哲思与海》的写作深受桑多尔·费伦齐的著作《塔拉萨:生殖力理论》一书的启发。弗洛伊德在1920年之后提出了“毁灭与死亡驱力”的学说,而桑多尔·费伦齐就是弗洛伊德的挚友和门徒。在本书里,“毁灭与死亡驱力”被理解为海洋在迫切地召唤我们,唤我们回归本源。费伦齐认为,人类有一种向海洋回归的的倾向,万物终将回归大海。似乎,一切都将埋葬在黑格尔的“普遍要素”之中。此外,由于哺乳动物的胚胎是在羊水中妊娠,而羊水又恰好是胎儿在母体中孕育时所需的生理盐水,据此,费伦齐认为,这是人类在生理发育过程中需要找到海洋替代物的表现。在费伦齐看来,海洋不仅是生命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最终归宿。由于海洋对生命,尤其是对哺乳动物施加了引力,因此它们终将归于大海。

《哲思与海》是一位的哲学家漂浮于海上的冥想之旅。克雷尔的冥想颇为随性,它富有想象力,且全凭直觉,虽灵敏但毫无逻辑可依,甚至还有点儿“消极被动”,就好像在海上随波逐流。这本书也有着莫里斯·布朗肖所说的“碎片化写作”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下,创作的过程并非像写说明文那样可以预见。也许你需要一点冒险,才能跟随他踏上这迷人之旅。就如同,大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并不总是温驯的感觉,经常是一副与此截然不同的样貌,可以说是一副灾难的面孔。克雷尔沉迷的古锡拉岛,其地质历史就是一个火山喷发、地震和海啸不断重复的演化过程。

最后,请允许笔者引用克雷尔《哲思与海》一书结语部分讲述的一个故事:

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谈一个话题,它与邂逅或冥想无关,我仍然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它,只能疯狂地努力寻找计算性思维的替代物。我想说的是“摇篮”。我认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她曾告诉我她不怕溺水。

她说,对她而言,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就是留在海底、 放弃呼吸。

毫无疑问,她说的都是真心话。

她不是吹嘘,也没有虚张声势。

我担心她。

她却烦恼于我对大海缺乏信心。

当我仰浮在巴洛斯海湾时,我让自己沉溺在大海的怀抱中,玩了一个小游戏。我闭上眼睛,在这种状况下尽可能地放松呼吸,让自己尽量长久地漂浮在泛着涟漪的海浪中。透过我的眼睑,太阳是明亮的橙色,海面一片平静,令人感到安心。现在我没有感觉到漂浮,也没有上升到空中;现在我感觉身体在慢慢转动,像指针划过表盘。我疑心那无法感知的水流会缓缓将我带向东方,去往那海中凸起的金字塔状的岩石,海湾在这里戛然而止。我脚下的靛蓝不再只是颜色,而是纯粹的深度,其深处充满未知,而这些未知大多是我的想象,它们并不存在于爱琴海。我总是很快就睁开眼睛。我认为闭眼已经有30分钟了,但其实只过了2分钟。或许只有30秒?太阳还在之前那个地方没有移动。手表的指针也几乎没有转动。那个金字塔形状的岩石仍然在远处,或许像我闭眼之前一样远。

我想起那个从我生命中消失的美丽女人。在我的想象中,她正在微笑,那笑容在讽刺与祝福间摇荡。我朝着羞怯的海岸出发。

不管海洋带给我们的是向往还是恐惧之情,笔者永远记得,许多年前的某个寒冬的下午,也许是心血来潮,也许是蓄谋已久,风尘仆仆的我与暗灰色大海的首次会面,潮湿咸腥的海风扑面而来,那种感觉难以形容、难以描述,却永生难忘。而你也许此刻应该应该放下这本书,立刻出发,向着海洋的方向出发,回到那个我们最初的来源之所,也许它也是世间万物的万源之源——它充盈着海洋,蒸发成云朵,成为雨点落入大地,又汇成溪流涌入海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哲思与海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