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7 03:2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精选

  《高尔基三部曲》是一本由董洪元著作,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页数:381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尔基三部曲》精选点评:

  ●2015-04-13

  ●读的是很旧的书,记得还赠送过一mm一本《童年》

  ●一个暑假靠这本渡过。

  ●初中时代读本,感谢我那支持正版的下铺,纯属沾光,也感谢一起阅读的时光

  ●曾经让年幼的我特别感动,在如厕时读完。硬是读到腿麻才起来。

  ●谁木看过高尔基,一星表鄙视。

  ●喜欢童年

  ●最喜欢的连环画

  ●有声书

  ●告诉我不是所有故事都有个好的结局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一):在人间,母亲,我的大学

  初中看过的书,书借给别人现在也找不到了。

  青春的萌动,对学习的热爱,母亲的形象还映在我的脑海之中。

  具体情节完全忘记了,但当时读完绝对感觉是一本好书。

  。。。。。。。。。。。。。。。。。。。。。。。。。。。

  。。。。。。。。。。。。。。。。。。。。。。。。。。。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二):回忆的路

  给予我对未来希望的路径就是这本书了。再次想起他,像是找到通往过去的林荫入口。

  我的生活,是从翻开书的扉页那一秒发生的改变。在那些极度孤独,整夜雷雨的春天,夏天和秋冬,白色的照明灯照亮一行行黑字,轻轻地雕刻着我的心底。阿廖沙就这样走进了一个人的灵魂。

  我陪着他,走在俄罗斯萧条的大街上。当我对未来产生怀疑而徜徉,他带着我坚定的面对生活。我跟随他打架,说谎,据理力争,又享受着自主的欢悦。在背叛,重逢,或是沐浴爱的时候,听着他的叹息,哭诉和羞涩的真心。

  两个同龄人,八九岁的孩子,一个是此时此刻,一个是另一个人的曾经。那时,我不知道高尔基,也没背过他的名言,记过他的三部曲,只认识阿廖沙。

  不是考试和排名,没有焦虑和伪装,我曾经和一个人如此接近,如此交心。而我不认识他,他更不会知道在未来会有一个儿童读懂他的故事,并且在困境中选择勇气活下来,坚定了信念,读下一本书,下一本书,下一本书。

  而我所不能控制的生活的打击并不会减少。在每一次风雨来临之前,这根脊梁始终不会像痛苦屈服或折断。这种决心伴随我成人,等到一个全新的天地。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三):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看完这三部作品,我真是觉得高尔基的前半生实在是过得太悲催了。童年的高尔基四岁丧父,母亲弃养他,他跟随外祖父母生活到十岁,期间只读了几年书,直到外祖父破产变成叫花子也抛弃了他,他十岁就去人间流浪,做过的苦工杂役不计其数,受尽磨难屈辱,十六岁抱着自己想读大学的梦想去了喀山,结果迎接他的是更残酷无情的现实,贫民窟和底层社会便是他的大学,继续流浪做苦工,到十九岁时想自杀,结果手枪未打中心脏,击穿肺叶,活下来,继续流浪当苦役讨生活,后面差点被一场火灾烧死,又侥幸逃过一命……

  悲催的是,他的前半生生活在沙俄时期的黑暗残酷时期,后半生生活在更恐怖的斯大林时代的前苏联时期。童年的寄居生活让他过早体会到恐怖野蛮扭曲的家庭氛围,有暴力、挨打、死亡、贫穷,让他从小就变得心灵敏感,是他笃信上帝的外祖母的温暖和善良教会他如何去面对生活的不幸和痛苦。

  书籍对高尔基的性格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通过东借西借来的零散读物构建了自己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另外就是年轻流浪做工的这么多年遇到的几个给他人生指引或点拨的大朋友,也对他的世界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除开这些其他遇到的都是野蛮残忍的小市民、贫民等等,带给他的都是无穷无尽的折磨和绝望。贫穷滋生野蛮,愚昧滋生残酷,沙俄那个时代他看透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但又浪漫地向往着美好未来,这正好与当年正在萌芽的社会主义革命者们不谋而合,所以他的晚年被苏联政府当成了宣传红色政治文化的工具被利用了几年,然而作为文学家的高尔基内心埋藏着人性的良知和理性,他最终因为与政府的意见矛盾最后惨遭谋杀。

  他的一生命运与他所在的时代紧密相连,他中间被利用也是因为时代和当时所在的环境所致。抛开晚年政治因素影响(有点儿类似鲁迅被利用的遭遇),高尔基,我认为文学方面是伟大的,他深受普希金、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司各特、屠格涅夫、大仲马、海涅……等一大批伟大作家的影响,所以在其年轻心灵的塑造上基本不会跑偏,早期作品浪漫主义,文笔清新自然,言语简单真诚,读来亲切感人,景物描写一流,可以当作文范本。高尔基留下很多至理名言,最广为流传的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完他的自传,的确发现是打工流浪挤时间去日以继夜地阅读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四):经典的魅力——为人生开启思考

  台风天,人被坏天气锁在了家里。我闲来无事,借读书以遣时光,从书架上翻出了一本积尘已久的书——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翻开书,神思跟着小高尔基(阿廖沙)的自述再次重温了他坎坷的成长经历以及当时俄国光怪陆离的社会现状。这本书许多年前看过,如今再次翻阅又触发了一些新的思考。

  爱的种子

  对阿廖沙成长影响最大的两位亲人,一位是母亲、一位是外婆。在三部曲中母亲的描写不多,但高尔基专门写了一本书《母亲》来纪念她。三部曲里提到最多的是外婆,也是外婆用爱照亮了阿廖沙的童年。阿廖沙的多数优秀人格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外婆对他的影响。

  外婆的成长经历也很坎坷,她从小跟着她的母亲乞讨吃百家饭,稍长大一些开始自食其力。艰苦生活的磨砺之下,培育了外婆一颗仁慈善良的心。生活窘迫的晚年,外婆还带着小阿廖沙去山中捡蘑菇、干零活来接济更穷困的人家。耳濡目染之下,外婆的一言一行像一朵朵小花种在了小阿廖沙的心里,伴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散枝开叶。

  在人间,品生活

  母亲去世后,阿廖沙结束了短暂的求学生涯,被外公打发到人间找饭吃,开启了独自谋生的生活。

  外公的家里鸡飞狗跳的,两个舅舅为争抢财产想尽办法争闹,阿廖沙生活在其中常常遭到外公毒打和表兄弟的捉弄。鸡犬不宁的生活日复一日单调地在阿廖沙眼前上演着。

  走上人间后,他面对的生活更加枯燥也更加残酷了。外面的世界几乎是外公这一小家生活的复刻,人们的生活一地鸡毛,为零碎琐事争执不休;他们不同情弱势群体,总想法侮辱、诋毁、嘲弄弱势者。这一切不断摧毁外婆为他构建的童话世界。

  现实生活的残酷煎熬着他的心,他感到焦灼不安,甚至愤怒暴戾;眼看他就要被生活打垮了,书籍及时的出现为他散开了被乌云所掩没的星星。

  富足的精神世界

  阿廖沙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起初他不会辨析书籍的优劣,只是盲目读书,在厨师斯穆雷、裁缝妻子、玛尔戈王后等人的帮助下慢慢形成了高尚的阅读品味。

  阿廖沙一得空闲就如痴如醉地埋头在书籍中,如饥似渴地阅读它们。名作家们写下的文字,慢慢地构建阿廖沙的精神世界。他发现小说中的人物也有和他一样灰暗色的生活经历,有些人甚至更凄苦一些,但被生活磨砺着的人身上总有一种特殊气质,造就他们的不平凡,这些故事大大缓解了他内心的痛苦,让他重获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他也爱阅读诗歌,诗歌中美丽和谐的音符像林间的清泉涤荡他的心灵,重获美的体验。

  如果说外婆带给阿廖沙的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那么书本带给阿廖沙的就是生活的信念和力量。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经过了岁月的淘洗,仍能为每个时代的人带去人生的思考,我想这样永恒的文学魅力,就叫做经典吧。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五):高尔基回忆中的列夫·托尔斯泰

  我曾经见到过他的一种状态,也许其他人不曾见过。在加斯普拉,我正沿着海边向他走去,在尤素珀尔的庄园的后面,在海岸的石块中间,我看到了他有些瘦小,棱角突出的身影,穿着一件灰色的皱巴巴的旧外套,带着一顶皱褶的帽子。他坐着,双手托着头,风透过手指吹拂着他银色的胡须,他向远处的海里望着,那几乎是绿色的小海浪驯服地卷到他的脚边,轻抚着它们,仿佛向这老魔术师诉说着自己的身世。那天有太阳和云,云的影子滑过那些石块,老人随着石块一起时明时暗。那些石块巨大,裂痕遍布,盖着气味难闻的海藻;海潮水位曾经很高。他,对我来说,也像石头,活转了过来,他知晓万物的开端和结局,思考石头的结局是何时、怎样的,还有大地上的草,海洋里的水,整个宇宙从石子到太阳。海是他灵魂的一部分,他周围的一切自他而来,因为他而来。在沉思的,一动不动的老人身上,我感到有种命运般的,神奇的东西,它深入到他身下幽暗的地方,延展开去,像探照灯伸向大地上方蓝色的虚空,好像是他,他全神贯注的意志,召唤海向他浪涌来,又令它们退去,也是这意志掌管着云和阴影的浮动,让石头变活。突然,在疯狂的一瞬,我觉得,“这是可能的,他会起来,挥挥手,海就会凝固成一块玻璃,石块会移动,叫喊,他周围一切都会活过来,发出声音,用各种各样的声音说出它们自己的事,说他的事,同他争辩。” 我不能用言辞表达那时的感受,而只能说出我的所想;在我灵魂中有喜悦和恐惧,然后所有的情绪混合成一个幸福的念头:“在这个世上我不是个孤儿,只要这个人还活着。”

  然后我踮着脚走开了,为着脚下的石子不要发出声响,不想去打搅他的思绪。现在我觉得自己是个孤儿,我边写边哭——我从没哭得如此难以抑制,如此痛苦绝望。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爱他;但是爱他还是恨他有什么意义呢?他总是在我心中激起巨大的,让人惊奇的感受和躁动;即便是他激起的不愉快和敌意也有一种开阔心胸的力量而不是让人感到压抑;它们让人更敏锐、宽广。当他用靴子划过地面的时候,他是庄重的, 好像是威严地抹去它的不平。他突然从什么地方现身,从门后或是一个角落,然后用短、轻、快的步子走向你,这是一个惯于在大地上长途行走的人的步子。他会停下一会儿,拇指插在腰带里,很快地四下看一下,目光明察秋毫,这目光会一下就摄取到任何新的东西并吸收全部意义。

  ‘突然间他问我,就像是要给我一拳:”你为什么不信仰上帝?“

  ”我没有信仰,列夫·尼古拉维奇。“

  ”不对,你天生是一个信徒,你没有上帝活不下去。有一天你会意识到的。你的不信来自冥顽不化,因为你被伤害过:这个世界不是你想要的样子。也有人不信,是因为害羞:年轻人是这样的;他们喜欢一些女人,但是不愿显露,害怕她不会理解,也是因为缺少勇气。信仰,就像爱,需要勇气和胆量。要对自己说:’我相信‘——然后所有东西都会好起来,所有的事情都会如你所愿,它会为你解释它自己,吸引你。你的爱很充沛,信仰就是一种更强大的爱;你一定要更深地去爱,你的爱就会变成信仰。如果一个人爱一个女人,她毫无疑问就是天下最好的女人,每个人都爱最好的女人;这就是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会爱:今天他会爱上一个女人,明年会是另一个。这样的男人的心是流浪汉过着贫瘠的日子——这不好。但你是天生的信徒,贬低自己也没用。那么,你会说,美——什么是美?最高最纯粹的是上帝。“

  他几乎从没跟我谈起这个话题,它的严肃性和突然性让我感到难以招架。我沉默了。

  他坐在沙发上,把双腿收到身下, 然后露出胜利的微笑,对我摇着手指,他说:”你不能用沉默来逃避话题,不能。“ 而我,这个不相信上帝的人,看着他,不知为什么很谨慎也有一点儿胆怯。我看着,想道:”这个人像上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高尔基三部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