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神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16 01: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神曲》的读后感大全

  《神曲》是一本由(意)但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6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曲》精选点评:

  ●没有评分,是因为我确实不太懂此类的书。翻译过来之后,感觉怪怪的!

  ●地狱篇和炼狱篇都还好,天堂篇则满满地都是教义,看起来极其乏味,忍不住匆匆翻过。原著是经典,但翻译实在让人失望,一点韵律美都没有。为翻译扣一星

  ●居然这么快囫囵吞枣看完了。看起来但丁具有的完全是中世纪的世界观啊,特别是炼狱和天堂部分,半懂不懂扫完了,但是可以看出讲了很多中世纪的宗教理念,比如三位一体,信望爱,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各种修道会各种圣徒。在地狱的人们,很多具有的只是人性普遍的弱点而已,但是在但丁看来必须去地狱,这种严肃感是和现代思想格格不入的。但是但丁文采很好,写出来完全没有中世纪文学的滞重。但丁和维吉尔的互动很可爱。最后基佬也是可以在炼狱的,考虑到大部分人都要去炼狱,,好像搞基也不是大事哦。

  ●对朱维基先生的译本简直无语鸟,活像港台版,各种人名地名与大陆翻译习惯不一致,接受起来好恼火。。。

  ●徐葆耕在他的"西方文学之旅"中已把神曲评析得非常精当了。另,正如萧伯纳所评及的,神曲的地狱篇是最有趣的。我认为是最有力酣畅的篇章。读完不易。

  ●游历者但丁的愤怒、怜悯与谦卑的表达都十分适度,这是我感触最深的。维吉尔告别时最后的勉励很动人。虽然但丁仍是尘世之人,负担着沉重的肉体与灵魂,但三阶段每次精神的跃进和洗涤已是这凡人享有的最高福祉。翻译很难,无法充分,雄辩的神学部分更难处理,也有字句的音高和品质打磨上的遗憾。萧伯纳说《地狱篇》是最精彩的,就经验和尘世的象征而言,有道理;但丁看待古典世界的态度暧昧复杂,终究精神和德性的等级制占了上风,不会是现代派那样合神圣与世俗为一体。《炼狱篇》是广板,逐渐明澈,是可期待的转变,但《天堂篇》的热烈和威严,我还是觉得疏离。

  ●朱译是由英文转译的,保持了诗体形式;该版本插图质量太过低劣,为何如此不堪!!

  ●不喜欢这个译本

  ●各种学科啊看不懂

  ●诗人迷失于幽暗森林,老师带领他旅途的穿行。地狱是九层上宽下窄式大漏斗,二至八层分别是罪孽愈加深重的鬼魂,堕落的恶魔在烈火焚烧中喊声凄厉哀啕。炼狱为九层高山,每升一层除一种罪行,污浊灵魂接受圣洁的净化。天堂九重,光怪陆离,漫天星辰触手可及,越往上灵魂越高尚,诗人的情人引导他游历美好的世界。

  《神曲》读后感(一):初读《神曲》

  

这是一部充满野心同时也令人望而生畏的作品。它的中间加入了那么多宗教典故,以及密密麻麻的历史人物跟事件,仅仅要读懂这一连串的故事就已经让人有点精疲力尽,而这部作品远不止这些,在故事以外,随处可见的象征意象才是阅读起来更让人觉得吃力的部分,因为象征本身就是晦涩模糊的,当这些晦涩的意象密集出现的时候就让人有点晕头转向的。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极其牛逼的作品,尤其是放到中世纪的历史背景下,有对宗教的解读,有对历史的褒贬,有对人性价值观的宣扬,再加上它那些涵义丰富的意象,你甚至可以把它当做《圣经》的补充(《圣经》本身就是多部作品的集合,加上这一部似乎也说得过去)。如果当时的读者不仅仅把它当成文学作品,而是赋予宗教意味,可以想见它会对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形成多大的冲击。

与其说这是一部写给人读的作品,不如说是写给人研究的。因为太难读,又太可读,就那些意象来说,读一辈子都是可以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总觉得这是一部宗教书而不是文学书,当然他的文学性肯定也是没问题的。

远没有读懂,以上只是初步体会。

  《神曲》读后感(二):初读《神曲》

  

这是一部充满野心同时也令人望而生畏的作品。它的中间加入了那么多宗教典故,以及密密麻麻的历史人物跟事件,仅仅要读懂这一连串的故事就已经让人有点精疲力尽,而这部作品远不止这些,在故事以外,随处可见的象征意象才是阅读起来更让人觉得吃力的部分,因为象征本身就是晦涩模糊的,当这些晦涩的意象密集出现的时候就让人有点晕头转向的。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极其牛逼的作品,尤其是放到中世纪的历史背景下,有对宗教的解读,有对历史的褒贬,有对人性价值观的宣扬,再加上它那些涵义丰富的意象,你甚至可以把它当做《圣经》的补充(《圣经》本身就是多部作品的集合,加上这一部似乎也说得过去)。如果当时的读者不仅仅把它当成文学作品,而是赋予宗教意味,可以想见它会对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形成多大的冲击。

与其说这是一部写给人读的作品,不如说是写给人研究的。因为太难读,又太可读,就那些意象来说,读一辈子都是可以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总觉得这是一部宗教书而不是文学书,当然他的文学性肯定也是没问题的。

远没有读懂,以上只是初步体会。

  《神曲》读后感(三):《神曲》

  从地狱篇的后半开始,我逐渐发觉但丁在每一歌的最开始都有一段自由的发挥,其后才进入这一歌的情节部分。这段自由发挥几乎都好极了。例如目前为止(读到炼狱篇第四歌)我印象最深的是地狱篇第三十歌:第八圈:第十断层。亚当謨师傅和特洛伊的赛农。它的开头,但丁引了两个疯狂掉的人的故事。我觉得实在很好,就照抄下来:「阿塔马斯变得这样疯狂, 以致他看到他的妻子手中 两臂各抱着一个儿子走来时, 就叫道:“我们把网张开,我可以 就在这隘口捉住那母狮和她的小狮”;」「又认出了她的波利多拉斯 孤凄地被遗弃在海滩上之后, 就失去了神志,像狗一般吠叫;那悲哀使她的灵魂绞痛到这等程度。」

  (读到炼狱篇第二十三歌)我觉得朱维基的译文很好啊,就是很典型的民国时期的白话文,读周作人的白话文我也觉得很愉快,如果读一遍觉得没明白意思,再读第二遍就觉得它表达准确,字少而意义都抵达了。白话文当然是往口语方向迁就了的,但作为书面语的时候,还是应该避免口语的啰嗦,短促,词量稀少的。书面语好处在于它不必迁就听说(口语)所要求的浅白,它能够严格往精准上往美的高处逼,因为读者是用眼睛看的(长句没问题,同音词也没问题)。如果光求对神曲的理解正确的话,我觉得朱维基的译文很符合。但神曲是诗,痛啊,吴兴华的神曲译稿!对于诗我始终觉得我没能入门,但以前读过一部分北岛的《时间的玫瑰》,我真希望北岛能译神曲啊。只是对北岛这样的诗人来说,译诗首先要热爱那诗吧,这样说来,多么希望北岛像博尔赫斯一样喜爱神曲啊!

  因为一个想要表达的想法(一个但丁想表达的想法!),怎么会那么容易用语言砌出来呢,或者它被砌出来的样子怎么会是那些寻常图纸上的设计图呢。而且阅读的快感(当然诗总是得单独去说的),不在于流畅,而在于达意吧,就好像从作者头脑里钻出的丝,像被读者深呼吸吸入的氧气般,被获得。也不该说快感是达意,而是激起的想象,因而阅读需要充分的精力,因为伟大的作品需要大脑的想象,伟大的作品无法进入昏睡的疲倦的大脑。

  (读到天堂篇第十八歌)天堂篇至此给我的印象是想象最单一的一篇,并且但丁如果没有塑造俾德丽采,这个天堂对我就更没有吸引力了。在读《地狱篇》《炼狱篇》时我也很期待俾德丽采的出场,不仅是博尔赫斯的关系,我也是由阅读前两篇而产生的憧憬,然而到了天堂篇,但丁遇到了符合他憧憬的俾德丽采,我却没有。虽然我对于《启示录》的内容已经遗忘很多了,但我仍记着与现在阅读天堂篇时的同一个感想,就是两者描绘都使我觉得枯燥。这就像是,看着月亮,看着星星,感怀,感觉到星空的美,但我绝不愿意去,只想想星际穿越吧,感谢科学。在《天堂篇》里看到太多集体行动,像大游行,大集会。死了,还是让我完全地没了吧。

  《神曲》读后感(四):神圣的告别与回环的上升:炼狱篇第三十歌开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odric(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81712763/

贝雅特丽切降临了。

“我从前曾经看到过,在黎明时分,

天空的东方部分像玫瑰般鲜红,

其余的部分装饰着明净的苍穹,

太阳脸上蒙着一层阴影上升,

因此隔着一片使光芒柔和的晨雾,

眼睛可以久久望着太阳不致刺痛:

就像那样,在一片花的云雾内——

这些花从天使们的手中抛起,

又降落在战车里和战车外边——

一位仙女忽然在我面前出现,

她戴着橄榄枝的花冠,遮着白面纱,

绿色斗篷内穿着火红的衣裳。”(22-33行)

走过地狱与炼狱的但丁仍要在这艰辛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从肉体的劫难走向精神的圆满,从外在的经验走进内在的自我,这一种转变的象征便是导师由维吉尔转向了贝雅特丽切。事实上,维吉尔所承载的古典传统及其世界图景已实现了它全部的价值,而贝雅特丽切则将但丁引入一个神圣而永恒的殿堂。然而,贝雅特丽切的出现首先是在但丁心中激起剧烈的爱慕,使他感到旧情的炽热:

“那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已经过去了,

我的精神无从去亲她的芳泽,

她曾怎样使我面含羞涩,敬畏不已,

如今再不能用我的眼睛细视她,

但是从她圣体中发出的灵气,

使我又一度感到旧情的炽烈。

在我还没有走出少年时代的时候,

这股崇高力量曾经贯透过我全身,

当它如今又一次袭上我的眼睛时,

我就满怀着信赖之情转身向左,

好像一个小孩受到了惊吓或是

受到了苦楚后奔向母亲一样,

对维吉尔说道:“我的身体里面

没有一滴血是不剧烈震动的;

我认出了旧情复燃的征象。”(24-38行)

这时,贝雅特丽切是一个唤起情爱(Amor)的典型意象,是中世纪梦幻文学中只用一朵玫瑰便勾走骑士魂魄的女人;但丁此刻从神圣的诗人退回到痴情的少年,世俗的情爱——那鲜活而真切的生命悸动使他动容,如同维吉尔笔下的埃涅阿斯为凡人的际遇潸然落泪[1]。他不得不寻求维吉尔的指引:这位导师已指引他走过炼狱,踏上了一条精神上升的道路,此刻他面临着跌落的危险,尘世的情欲如同诱惑着俄尔甫斯回望的深渊,但丁渴望维吉尔帮助他“戒除一切怯懦”[2],继续前行。

“但维吉尔早已不让我们见到他了——

维吉尔,我那最可敬可爱的父亲,

维吉尔,我那引我追求幸福的导师!”(39-41行)

维吉尔离去了。紧接着贝雅特丽切降临这一幅神圣与浪漫交织的场景,但丁将他最深沉,最悲痛的感情倾注在维吉尔身上:他连声悲呼维吉尔的名字,将其置于三行诗句的句首,如同俄尔甫斯呼喊着妻子的姓名[3]。全诗中仅此一次,他将自己的姓名但丁写下,向维吉尔离去的身影致敬:

“但丁,为了维吉尔离你而去了,

现在还不要流泪,现在还不要流泪,

因为你将要为另外的剑伤流泪。”(45-47行)

但丁呼喊自己的姓名,事实上是表达一种向内心探求的决绝,他最终克制自己的泪水,告别了维吉尔[4],再一次转向了贝雅特丽切;而这一次的贝雅特丽切已然转变为圣爱 (caritas)的灵使,不再是阿尔诺桥上天真的少女,而是高居圣山,面露威严而饱含智慧的夫人,指引但丁走完灵魂的救赎之路。

以上几十行诗句构造出一个充满张力的场景,在贝雅特丽切与维吉尔的急促节奏变化中,但丁描绘了自己在救赎之路上的停滞回退与精神上升。这一场景又完美契合了神曲全诗的锁韵三行体,即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ababcb…)来表现人起伏不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瞻前顾后的攀越姿态[5]。

注:本文中译引自 《神曲》: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

[1]sunt lacrimae rerum et mentem mortalia tangunt.(Virgil, Aeneid I. 462)

[2]地狱篇·第三歌15行“一切的怯懦定要在这里死灭”

[3] Virgil, Georgics4.523-527.

[4]克制泪水无疑也象征着与敏感悲悯,钟情泪水的维吉尔分别

[5] Michael D. Hurley, 2005.Interpreting Dante’s Terza Rima.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神曲》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