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魏尔伦传》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5 03:3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魏尔伦传》读后感摘抄

  《魏尔伦传》是一本由[法]阿兰·比于齐纳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5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魏尔伦传》精选点评:

  ●有他果然就有兰波

  ●译笔真好!

  ●德彪西为魏兄谱过《月光》,极少会有人用“苍白而沉重”来形容月色,就像魏兄,他肆意又烂俗地过完了一生,但是他居然还是个天才。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另,作者写的忏悔录基本都不可信

  ●他选择了被诅咒

  ●诗人的一生往往比他们的诗作更精彩

  ●,,

  ●让我咬牙切齿的叔= =

  ●影像的确会削弱文字带来的想象力。2007-3-7

  ●魏尔伦与马拉美、兰波齐名。生前被奉为“诗人之王”。象征派、颓废派都将他视为大师和同道。他生活放荡不羁,做过阶下囚,也皈依了天主,当过教书匠,晚年却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形同乞丐。本书引领我们回顾了魏尔伦痛苦挣扎的一生,对他性格、思想、情感的两面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极端的性格导致了魏尔伦悲剧性的一生:作为双性恋者,结发妻子和天才诗人兰波最终都弃他而去;因为枪击兰波事件被判入狱;又因殴打和威胁母亲被判监禁……他的暴力倾向源于内心的绝望,而这绝望的土壤产生了他生命中最敏感、宝贵的歌唱

  《魏尔伦传》读后感(一):一些摘抄

  兰波是个追求新秩序的积极而极端的自由主义者,而魏尔伦则是个希望维持旧秩序的消极的反动派。一个是变革、现代、未来、进步,一个是停滞、传统、过去、倒退。兰波是毫不妥协,甚至不能容忍任何让步;魏尔伦则是放弃原则,接受所有和解、交易、妥协,兰波是集所有勇气于一身,魏尔伦则集所有懦弱于一身,阿蒂尔渴望强暴、自由、武力,保罗则可以忍受顺从、屈服法律、缴械投降。兰波是偶像,魏尔伦是崇拜者。一个试图做到彻底的放荡无耻,一个却只满足放浪形骸的新奇。 要么是胡萝卜,要么是大棒;要么是爱,要么是鄙视。 在魏尔伦一生中,只要有机会遵守一项严格的纪律,不论是医院的还是监狱的,那么在一旦有机会脱离这种约束以后,他都免不了要怀念,这就是魏尔伦的悲剧所在,他在侵犯法律的同时,又很需要和渴望法律。

  《魏尔伦传》读后感(二):虚伪的资产阶级诗人

  我读传记作品不多,在读这本《魏尔伦传》之前一直抱持着这样一个观念,总归是要怀着喜欢或者尊敬的念头,才会为一个人作传的。这样的想法今天彻底被颠覆了。

  在阅读的初段,我一直为传记作者有些诡异的行文方式所疑惑,他不断引用魏尔伦晚年的自传,但又一直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每每在引用之后跳出来评论道,“魏尔伦显然主要是想通过无可指责的童年,提前为将来诸多严重罪孽辩护和开脱”。

  阅读在这样的疑问中展开,当读到魏尔伦在酒醉之后对自己的母亲施以威胁和暴力之后,我突然理解了比于齐纳字里行间的鄙夷与不屑!——原来不是喜欢一个人才会为他作传的,传记同样可以将一个人的丑恶流传下去。

  比于齐纳一定一边写一边偷笑,“这些虚伪的资产者和自我标榜的资产阶级诗人啊!”尤其是当他记叙这样一件轶事时:时值法国国难当头,魏尔伦“自愿”参军,却又为了逃避值勤诈病在家,遭到告发后被判入狱两天;亲爱的前保罗·魏尔伦夫人送去了温暖的慰问,其中包括一罐山鹑酱,后来被证实是用耗子肉做的。

  我心安理得地加快阅读速度,一目十行地推进到兰波的出现。不得不承认,由于这些年阅读习惯的改变,阅读速度越来越慢,这样的浏览让我获得了久违的快感……

  读到布鲁塞尔枪击事件之后医生对魏尔伦的体检报告时,我再次恶毒而痛快地大笑起来。且容我摘录如下吧(既然比于齐纳在他的传记里“不厌其烦”地原样摘录了下来):

  1、阴茎短,体小——龟头尤其小且渐细——在末端附近变细长。

  2、臀部轻轻分开,肛门便扩张明显,深约1法寸。该动作使一个开口扩大的漏斗状部分显著,如截锥,顶端可能很深。括约肌皱襞无损伤,无伤痕……收缩性基本正常。

  结论,根据检查可见保罗·魏尔伦身上带有主动和被动鸡奸习惯的痕迹……

  不难想见,这样一份报告流传于世会招致怎样的屈辱感。果然,很快就有好事者洛特雷阿蒙在他的《马尔多罗之歌》里这样讽刺道,“啊不可理解的鸡奸者,向您的漏斗状肛门投去鄙夷”。比于齐纳先生,我跟您一样幸灾乐祸。

  对于我喜爱的兰波的情感却变得复杂起来,甚至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在这件事上兰波身上存在着强烈的矛盾,一方面他用尽刻薄来讥笑和鞭笞他眼中巴黎的“假诗人”们,另一方面却又寄情于魏尔伦——在我看来这才是不折不扣的假诗人!我甚至据此猜想,兰波或许是双子座的?喜怒无常飘忽不定,强烈的自我意识及人格的自我矛盾,确实又几分相像。不幸地猜错了,他居然和我一样是天秤座的,一时哑口无言……

  或许因为爱情是盲目的……吧,我不愿承认这只是因为魏尔伦是他的饲主。

  兰波的放浪形骸,说真的让我欣赏不起来,虽然我爱极了他诗中奇绝的想象。作为一个诗歌的天才和一个涉世不深的大男孩,他或许多少可以享有一些例外,在感情上。

  回到对于兰波诗歌的解读,这本传记多少还是提供了一些帮助的。当我得知《醉舟》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之后,我惭愧地认识到这首诗绝不是我曾经想当然的“精神上的还乡”,需知兰波的叛逆,不会允许自己扭头看向来路。另一方面,兰波创作《醉舟》时甚至从未见过大海,啊,诗中那些瑰丽的奇特的描写,是出自纯粹的想象力!“海呀,饱满了星星,犹如乳汁”,还有夕阳在海面上“闪耀着长长的紫色的凝辉”,多么令人赞叹!或许正是因为从未见过,才得以如此自由、如此梦幻吧。

  同样是出于对兰波以及魏尔伦的兴趣,前些天熬夜看了《全蚀狂爱》。不少人评论说这是莱昂纳多演得最好的一部电影,在我看来却无比失望,除了俊朗的外形和永远闪耀着的眼神光,我没有找到他在心灵上与这位天才的相通之处。

  《魏尔伦传》读后感(三):疯狂的童贞女

  看完书后,不由得想起了两年前读的兰波地狱一季里的“谵妄:疯狂的童贞女,下地狱的丈夫。”看似冷漠的兰波,却用一个简单的词将魏尔伦的本质概括得如此地准确——“疯狂的童贞女”。很多很多文人用大段大段的文字评价过魏尔伦,但却都不如兰波的一针见血。

  作者Alain Buisine,有着法国人特有的调侃和黑色幽默的手法,字里行间不由得让人想起魏尔伦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看书的过程中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那是讽刺?甚至挖苦,讥笑,嘲弄,鄙夷……让我也以为自己有资格去挖苦,讥笑,嘲弄,鄙夷魏尔伦,继而又开始同情,开始哀叹他的不幸……不过这些都不是全部,魏尔伦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道德的失败者,魏尔伦成为魏尔伦当然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嘲弄和同情的快感,而是嘲弄和同情之后在心里涌起的虔诚的敬佩和叹服。笑过之后,作者的笔又带出一行看似不起眼的文字,却让人突然间又想流泪。

  所以对于此书的作者和翻译,我都是非常满意的,在看过的传记文学中也算出色的和特别的。对于传记作者,太亲近的人会难免偏颇,太远的人在情感和资料上都无法达到亲切,这也是中国人写的外国人传记真的很死板很难看的原因。这一套传记是今年1月份出的,兰波传接下来估计也会发行(不知道是不是Graham Robb的那本,英文版也写得非常精彩)。对艾吕雅和奈瓦尔的那两本也颇有兴趣。

  还是侃正题,魏尔伦。对他总保持不了客观的姿态,看了传记之后更是这样。我以前喜欢说我喜欢王尔德的才华,兰波的叛逆,博尔赫斯的睿智,但在心灵上却更接近于卡夫卡,现在或许还得加上一条,在本质上更接近于魏尔伦= =

  这是什么本质呢,看看能不能尽量准确地用词概括一下吧:懦弱(这是首要的),贪婪,不负责任,天真,恬不知耻,不安稳,耽于沉醉,仰慕激情,丑陋,泛性,依赖母亲,逃避,与社会若即若离的关系,易受他人影响,堕落的欲望,可耻的求生欲,对朋友细腻的感情,视诗歌高于一切……

  皑皑,还想到更多恐怖的词。

  这样一来不知道该如何讲述他的每一个有趣的小细节了。

  疯狂。魏尔伦的疯狂和酒是联系在一起的,说到底就是个酒疯子。也可以说是酒将他一步步引向堕落,同样也是酒将他一步步引向天才。酒后的胡话,暴力倾向,不但让他名誉扫地,也伤害了最亲爱的人。一个酒鬼用铁烙不认识的女人,摔怀孕的妻子,枪击自己的情人,提着刀杀自己的母亲……这样的人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着实恐怖,不被原谅也很正常。不知道魏尔伦一生到底喝了多少酒,反正总忘不了那句“维克多·雨果进入先贤祠时,保罗·魏尔伦走进了一家酒馆”。(话说看书的这几天我也开始在Verlaine的诱惑和Ishtar的带领下迷上了啤酒……= =)

  童贞。好多人都说,魏尔伦就像一个孩子,单纯而天真。他确实是那种离人的本性很接近的孩子。对世界的好多东西感到新奇,跟随着诱惑走,真实地写诗,哪怕伪饰的诗也能让人清楚看到他的目的= =。他也像孩子一样以为自己做错了任何事都会得到原谅。像孩子一样阴晴不定,看到美好的东西都想抓到手。他就像是未经历炼的人类,没有复杂的约束,只有可爱又可憎的人性(爱憎都是道德发展过后的产物)。当然他一生依赖着他的母亲,也是由于母亲从小对于他过分的关怀所致。每一次变动,母亲虽然为了这个儿子耗尽家产和颜面,都会站出来保护亲爱的儿子,哪怕是儿子拿着刀扬言不给钱就要杀了她,她也在法庭上哀求对儿子的宽恕。于是在母亲死后,魏尔伦的最后十年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

  女。魏尔伦骨子里是个女人,这是他自己承认的。跟双性恋什么的也没有太大关联,在这一点上他是值得敬佩地走在时代的前面的,他干过了在一百年之后的西方性解放才干的事情,他跟妓女,牛郎,他大胆露骨的色情诗(猥琐诗),他还耽于女同,这一点更是值得敬佩。除去性欲,女人在他生活中没有太多的作用,妻子只是他希望社会承认的手段。而他的男人们无疑还是更能给他一些精神上的东西。

  兰波。兰波不是魏尔伦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男人,但无疑敌过了所有人。兰波出现后,魏尔伦后面的生活里就不能少了他的影子,不管他们是否在一起。说到底兰波和魏尔伦一路货色,不过兰波无疑更帅更有才华更自私。始终兰波都凌驾在魏尔伦之上,他天才的光芒也掩盖了魏尔伦的天才。兰波一副大丈夫的姿态牢牢控制了可怜的魏尔伦(年下攻确实比较精彩)。一直想弄懂的是魏尔伦对于他究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天才都是这般冷漠这般自私,让人在其脚下哭倒脚下哀求而毫不动容的么?当然他们在一起的那段疯狂短暂伤痕累累梦醉交织的日子太经典了,说什么也不为过!魏尔伦一路崇拜兰波,他的眼睛他的身体他的心灵,在他身上他能找到自己毕生苦苦追求的东西。后面的男人,都免不了兰波的影子,但那天才却只有一个。可是兰波却决绝地抛弃了他,抛弃了诗歌,在不断地行走中糟蹋自己的身体和才华。魏尔伦却一生守护着诗歌,在酒馆中耗尽身体和才华……

  宗教。魏尔伦的归依宗教显得如此地讽刺。也让宗教的说服力如此之苍白。如此之境地,真不知道该作何评价。如果人只有在穷困潦倒走到绝境的时候才想起上帝,宗教又有什么意义呢。看到魏尔伦顿悟的瞬间,再想到克洛岱尔顿悟的瞬间,不禁哑然失笑。更无语的是天真的魏尔伦像捡到宝贝的孩子一样把上帝亮出给兰波看,好似自己真的变成了卫道士……= =还是兰波嘲笑得好。(对于宗教一直有着敬意,这次却太无力了)

  一点感兴趣的三角。不管是那两个吕西安,还是卡扎尔,还是他所暗恋的某某某某,都很一般了。话说努沃这个人物还比较有意思。此人为兰波的粉丝,像当年魏尔伦二话不说抛弃家庭就跟兰波去伦敦一样,努沃也是二话不说就被兰波拐骗去了(哪儿我忘了,应该又游荡了一周)……此人貌似也写诗,好像还作画,跟兰波的个性也蛮像。此后新教徒魏尔伦的上帝被兰波bs一番后又show给努沃小孩看,不想小孩竟被吸引住了,从此变成了比魏尔伦虔诚百倍的信徒!(很好玩的三角啊……虽然没有同时在一起)

  此外,书中的大小事件对于了解法国那个年代的艺术圈也很不错,众多形形色色的作家画家出来,相互追捧= =。。。

  书的最后引用的是马拉美对于魏尔伦的评价。这篇小短文的最后引用比较夸张的科佩的悼词吧(一来还是表达下对魏尔伦由衷的敬意,二来魏尔伦一直视科佩为乖巧的自己):

  一个孩子摔了大跤,哭着爬起来,但是马上就忘掉这件事,忘掉了疼痛,重新睁开为生命所浸湿的双眼。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诗人同样是幸福的,我敢这样说。同时我没有忘记,魏尔伦曾为他的病痛和感情的痛苦受过怎样的折磨。是啊,他像孩子一样脆弱,常常遭到生活残酷的打击,但是天才往往要用痛苦做代价,而天才一次完全适用于魏尔伦。

  《魏尔伦传》读后感(四):魏尔伦画笔下的兰波及书中所提及的其他画作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次提到魏尔伦给兰波的速写,我特别感兴趣,但是在豆瓣知乎百度等等国内的平台上怎么都找不到,于是在外网上找了找,收获还不少,分享给大家。

  以上是魏尔伦画的兰波,最后一张可能是魏尔伦跟朋友戏谑在非洲的兰波吧。

这张不知道是谁画的,也许也是魏尔伦?作者不明作者不明兰波在非洲当兵的兰波作者不明,也许是魏尔伦桌边一角魏尔伦与兰波

  “兰波是个追求新秩序的积极而极端的自由主义者,而魏尔伦则是个希望维持旧秩序的消极的反动派。一个是变革、现代、未来、进步,一个是停滞、传统、过去、倒退。兰波是毫不妥协,甚至不能容忍任何让步;魏尔伦则是放弃原则,接受所有和解、交易、妥协,兰波是集所有勇气于一身,魏尔伦则集所有懦弱于一身,阿蒂尔渴望强暴、自由、武力,保罗则可以忍受顺从、屈服法律、缴械投降。兰波是偶像,魏尔伦是崇拜者。一个试图做到彻底的放荡无耻,一个却只满足放浪形骸的新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魏尔伦传》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