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台北故宫》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0-12-13 04:1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台北故宫》经典影评有感

  《台北故宫》是一部由谷原章介 / 夏如芝 / 贯地谷诗穗梨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北故宫》影评(一):參觀後的補課

  去年有幸去參觀了故宮博物館 裡面無論從門票的設計 流程和展廳的佈置 藏品的豐富和綺麗 甚至於紀念品的創意都著實讓我驚艷 可惜去之前沒有特意查資料 剛好這個紀錄片彌補了遺憾

  不得不說真是比較完美的紀錄片了 邏輯性系統化地介紹歷史背景(配合動漫 哈哈)藏品的工藝和背後故事 讓我驚喜的更有節目標識 和片頭片花等等各種美工 美且完美地和內容融合

  《台北故宫》影评(二):台湾人的嘴脸……

  那些文物相关人士的言语让人很不舒服,专业的事决不能完全交给专业人去,否则必然会出现尾巴摇狗的现象,部门利益挟制大局 看的时候,弹幕一群人撕逼,有种强烈的体验,感觉内战没有结束,国家仍在撕裂,人群互相敌视…… 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民族魂的载体,要代代相传 文化无国界这种话唠嗑时讲讲就可以了,故宫文物决不是单纯的艺术品,从来都是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的 台湾人的嘴脸让我有生理上的恶心

  《台北故宫》影评(三):台北故宫走一遭

  花了一个周末的上午看完了台北故宫的纪录片,新鲜出炉的NHK大作,感觉精简得当,于是又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在豆瓣上添加了这个目录。

  HK拍摄过《故宫珍宝》,集合了北京、台北两地故宫的珍宝,而今再拍《台北故宫》,此次单纯就台北的故宫而论,从文物到拍摄手法都更显得轻松,今年6月28日方才在日本上映,算是关于故宫最新的纪录片了。

  影片分两集,首集说的是台北故宫的由来,次集则讲故宫的文物(皇帝的珍宝),描述脉络清晰,时间横纵轴划分详细,从皇家背景一路讲到辛亥革命,而后又有技术层面地推进到了中日战争(国内的说法是日本侵华战争),重点的笔墨在于故宫先生庄尚严的故事,一路护送文物,逃离战火,最终又带着文物前往台湾,文物与人休戚与共。

  选择庄的故事,一方面是庄的确是故宫重要的灵魂人物,另一方面是他的日本留学的背景,从日本学习到的保护文物的做法运用到了逃离日中战争的过程中,但是看完后,并无觉得反感,反倒是增添了一种大格局心态,毕竟,从人物的选择到故宫形成的背景,日本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但是日本对于台北故宫的认识,尤其在政治层面,令我不由得想到先前读过的《两个故宫的离合》一书,书中认为对于华夏文物的继承代表着正统的精神,也在该记录片中呈现,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能作为第三方的见解。

  只是,从第三方之眼,台北故宫走一遭,冷清看民族仇恨,理性议两岸离合。即便是帝王,也不过能在画轴上留下小小印章一枚,任谁的江山都没能长久过文物。

  《台北故宫》影评(四):观点偏颇的纪录片

  多为偏颇臆断而非严谨客观观点。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话不知是被剪辑还是如何,听着像是把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摆在对等位置上。。现代可能是,古代不可能是啊。

  介绍英国博物馆藏品来源时,一个劲的说是被溥仪卖掉的,对大部分展品如何过来的(大家都懂)只字不提。nhk现在不止要照顾美爹感受,连英爹也认了吗。

  永乐帝造个带有外国特色的青花瓷,被字幕解释为“意图洗脱污名”,而同时背景音里中方解说人员的话则是“展现一个开放、有文化自信心的皇帝”。。永乐黑点一堆,但和这个关系不大吧。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被解读为促进民族团结了。“多亏了四库全书,我们才能继续做学问“”这部书,想必能使这地方繁荣起来吧“,这样的字幕到底是故意还是中二。。四库全书根本上是个文化专制工具啊,编的时候多少古籍遭了殃。

  并非没有次要矛盾的影响,但把次要解释为主要矛盾,并且完全无视主要矛盾的影响,这才更会谬以千里。

  其实,nhk再多偏颇观点都可付之一笑,而在b站弹幕里日本更懂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靠日本的诸多论调,以及完全不解本国文化还当纪录片讲的是真理的判断力的缺乏,才是真真药丸。

  另外,冲着台北的好东西而想看这部纪录片的瓣友,两集里面文字介绍的藏品统共有就14个左右,且主要篇幅都是浅讲熟悉不过的文物,白菜、青花瓷、汝窑青瓷等,就画质不错,想看更专业的介绍还是看央视的吧。

  《台北故宫》影评(五):NHK台北故宫

  第一集 颠沛流离的珍宝

  宋徽宗拉开了故宫藏品大幕,通过展出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藏品,来显示王朝的威严。

  1.被卷入战火的宝物 故宫文物赴伦敦展出,包含中国政府与日本对抗的战略,“让英国社会加强对于吾国人文之认识”,提高文化软实力。

  2.珍宝与日本的关联 “好东西就是好东西”,话虽没错,放在中日战争的语境中似有怪味。

  3.流失到世界中的宝物 为了在战争时代守护故宫文物,庄尚严呕心沥血,溥仪却将故宫的宝物随意卖掉,或是将它们送给皇亲国戚甚至是太监,导致很多珍宝佚失。 运台:是文物重要,还是人命重要?这是个艰难的抉择。 肉形石:活用原料本身形状和颜色的作品。 散氏盘:曾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 第二集 探索皇帝们蕴藏于故宫至宝中的雄伟梦想与野心

  即便王朝更替,故宫的宝物依旧在帝王之间代代相传。 so蒋携宝物赴台?

  1.隐藏于青花瓷中的帝皇战略 青花龙纹天球瓶:致力于与各国交战的永乐帝,将青花瓷从中国推向世界,china渐渐开始指代瓷器。 朝贡:诸国使节前往京城,向明朝皇帝俯首称臣、进贡礼品。皇帝则给予诸国庞大的财宝,永乐帝赏赐的最贵重的宝物便是青花瓷。 永乐帝有意吸收了前来朝贡的诸国的设计,通过向国人展现自己凌驾于众外邦之上的伟大帝王形象,从而洗除污名。

  皇权,不仅要彰显武力,还要提高文化影响力。

  2.超绝技巧之谜 象牙镂雕透花云龙纹套球:龙的雕刻,内部精细的透雕,手工艺的最高境界。

  德国的象牙球在同一时代向清朝进贡,根据伽利略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理论,操作最新发明物旋床而产生的机械文明的结晶。 面对欧洲文化的冲击,康熙帝对本国文化的拥护与自豪孕育了精美绝伦的技艺。

  3.多民族国家·终极至宝 故宫最大的作品《四库全书》,3万6千册,分儒学、历史学、哲学、文学四个领域。 乾隆帝“收集世上所有书籍”,将其一字不漏抄录到宫中特制的纸张上,4千人参与,耗时15年。 苦于多民族统治,在扩大版图的同时进行对话和反思。“欲从支派寻流,弗知津则蹑,是知津为要也。”(支派:满族、汉族、蒙古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台北故宫》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