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绅士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13 02:5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绅士读后感锦集

  《中国绅士》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绅士》精选点评:

  ●对于中国社会的一个宏观的把握,最后一段的总结和定位十分到位,大意是:这是一篇简化的现实的速写,企图全面解释中国社会结构确实不易,因为它需要调查来进行。本书的观点很明确,将绅士放在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交汇点上来考察,将他们的利益出发点揭示得一针见血。作者的观点的形成,既受中国历史记载的影响,又受自身和家族生活经历的影响,但毕竟是几篇短小的论文合辑,还须辅之以具体的个案调查来参读。

  ●费老的书永远让人读的时候醍醐灌顶,经典的书籍每次读都会有一翻新感受,历久弥新

  ●通透,观点一针见血,虽然书有段历史了,但是内容依旧深刻,见解出色,不可多得的好书

  ●几乎读了两遍。非常有深度,而且文采斐然。还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研究、至少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应该如此:对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 田野调查。

  ●社会学的想象力

  ●在去河内的飞机上震的耳朵疼,匆匆读完。费老的表达方式太合胃口

  ●费老的社会学著作真应该放进大学课本。

  ●地主,士大夫,士绅,官,进步青年,农民和流民。 对近现代中国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四世同堂,家春秋,骆驼祥子,白鹿原,这本书的内容完全可以从这些著名小说中得到印证。十分值得一读。 不过费老确实有点啰嗦......

  ●分析得很透彻,虽然是1948/49的书,依旧值得一读。到现在土地改革还是个大难题呢。以及社会腐蚀和中国人看不起体力劳动依旧如是。 唯一有点不解的是费孝通是中国人,而此书是他人的译本。 读了3H。

  ●抛开观点不谈,费孝通是很狡猾的~

  《中国绅士》读后感(一):中国士绅?绅士?

  口述转成英文 英文再翻译成中文 想来也是曲折 但是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可读性 对于书名里的绅士 似乎用士绅更合适~ 许多情节我们现在仍在经受 历史出现了惊人的相似 比如农村大学生的问题。 费孝通先生的逻辑很严密 而且通常在两页内就能将逻辑梳理通顺 我这样的无逻辑人员很是受用~

  《中国绅士》读后感(二):孔德时代

  回顾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时代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大革命后的法国,在1830年前后“成了暴发户统治的资产阶级社会。……他们大多出身低微,既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全靠个人奋斗干出一番事业……他们则成了新时代的大胆的企业家。他们办起了富于冒险的银行,建成铁路,建造工厂”;而同时“受到教育的青年因人数供过于求,面临着他们认为是渺茫的前途…… 青年人在权势者的门外久久的等候着。这些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也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 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社会学。目前中国社会的某些征候也有些像“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是这一切究竟有什么道理?中国社会结构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人们如此?《中国绅士》一书是能给人们以启迪的。

  《中国绅士》读后感(三):随便写写

  如果绅士阶级的代表是费老所言的“学者—官员”,那么士绅的翻译似乎比绅士更贴切一些。费老将中国历史上的绅士作为一个特定阶级来考量,这个阶级不像是马克思主义下的经济范畴的阶级,而有多方面的内容:政治上依附皇权、有自身的组织和权威;经济上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民;有对应其审美和考试的文化。费老的观点是传统皇权无法到达基层的时候,绅士充当了一个桥梁,实现了一定的平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入侵,打破了这种平衡。比如说,古代农民很难实现温饱,但通过种地和手工业,在交租以后勉强能饿不死,但是近代个体农户手工业被大机器生产所替代,农民的出路变少,也就难以生存。当然,对此,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而言,我还是认为雷戈老师所言的“天高皇帝近”的绝对皇权更能经受历史的论证。总之,很棒的一本书,费老做的不是传统的文献梳理,而是走的实地考察的例子。 ps,绅士好可爱(=^▽^=)

  《中国绅士》读后感(四):小议

  费老在战火中给中国把脉,从中国的社会结构入手,虽写绅士,但最后依然归结到农民的问题。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组成,是问题的核心。传统的政治模式下,农民通过士绅阶级与官僚系统乃至皇帝沟通,表达对政策的反馈以实现稳定。而传统的地主收租——手工业补充的经济模式,也让农民过上了温饱的生活。总之,在近两千年的试错后,传统体制在清朝达到了稳定的顶峰。

  但西方的进入彻底摧毁了传统经济模式。而民国的政治模式又阻塞了农民的政治参与。畸形发展的城市造成城乡全面的分裂。于是乎,农民成为了革命的力量。老蒋没看清,而老毛看的很清。

  如今的结构又有所不同。不过新中国的现代化成就,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迫农民推动的吧。不知道费老又会如何记述。

  《中国绅士》读后感(五):中国最早的“中产阶级”

  费老对社会结构的探讨并不弱于这些年讨论烂的“差序格局”。简单来说,中国绅士可以看作中国早期“中产阶级”,这个团体在中国底层农民和上层政府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绅士不同于西方贵族之处在于“不可能形成一个政党来尽责地管理一个政府”(p118)。他们的兴趣在于秩序和安全。或许正因为他们的利益牢牢附着于专制主义制度,他们也从来不会想要推翻政权。通过剖析中国绅士这一阶层,费老让我们清晰看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传统社会农民可以靠农业手工业勉强为生,绅士们坐收租息;西方闯入中国后,农村手工业受到冲击,农民难以维生,反抗交租,绅士受到威胁产生分化,一派固守传统镇压农民运动,一派接收到现代教育,脱离土地,从事职业。后者虽然接受了西方科学民主的洗礼,无奈底子还是缺乏政治责任感。于是乎权力慢慢落到没有文化的军阀和通商口岸的黑社会手中。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中国没能产生自己的“中坚分子”,绅士的软弱性同样可以在中国古代的君臣观念当中寻找到答案。翻翻中国历史,发现中国学者的伦理路线似乎早就被皇帝政治路线压死,原来也是一种“国粹”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绅士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