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一本由阿·德·缪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精选点评:
●老听人说世纪儿、世纪病,原来是这么来的,唉,垮掉的一代。
●终于让我看完了。所以浪子注定要一辈子孤独啊。。哦Pete~~~~(>_<)~~~~
●喜欢缪赛的人居然这么少
●看的好纠结阿,搞的我想去看乔治桑。爱情,哎,真烦!
●纠结的男人
●……脑补Pete无压力到让我害怕的地步。
●中二症的祖宗,描述了很难自主的堕落的过程,从精神到肉体,一步一步,滑落到深渊,一点声响一点入水的波纹都没有,等到触摸到人生的经验,想要再次恢复青春力量时候,意志力却早早失去了,就这样,面对身边曾诱惑自己的一切,面对人生的盛筵,在焦渴和餍食中,在虚荣心的引导下走向死亡
●如同一只被套夹夹住的狐狸一样,我将啃噬自己那只被夹住的脚, 以求逃脱。
●开篇关于世纪病的描述相当细致,议论警句迭出,但是转到故事情节以后就开始洒狗血了,第一部简单概括就是《绿了我的基友被绿了之后》,第二部讲男主角遭受打击后如何堕落行事,第三部开始和乔治桑的恋爱情节描写肯定是经过美化加工的,在确立情人关系之前的描写还很不错,之后又开始气力不足了,而且越到结局越是作死,不过这本也是反映了爱情的一个方面。整体而言,结构不够规整,时有佳句终无佳篇,可惜了。
●Adieu Camille...Tu as dix-huit ans.Et tu ne crois pas à l'amour...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读后感(一):沉贴与堆塑:蛹与蛆
经历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变故,所谓的食言大概就是如此。因为,我们总要以某种方式提炼岁月中片段里那些束缚。在黑暗的泥瓦房里,我坐在地下,耳朵里飘过陈旧水泵的声响。这条巷子里落雨成河,踩过去的水花裂开,发出大地的声响。兴许,北京的冬天会很冷。我问临近的屋租,听见墙坯的裂缝发出光,那些光震落了,掉下来是虫子般胆怯的光影,难以爬动。可是,大病初愈时,屋租对我说好了,可以找他们家的媳妇扫码付房租。可是,我不知道当地的医保怎么个交法。|碎碎念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读后感(二):缪塞与乔治·桑
这本小说应该不能称为缪塞的代表作,毕竟他是个诗人,而一个诗人写的小说,在语言风格上确实是比较有诗意的。
本书的情节很简单,前面几章介绍了世纪病产生的背景,19世纪初,旧秩序已经崩塌,新秩序还没有建立好,紧接着是主角被朋友绿,与朋友决斗,朋友又被绿,然后跟着另一个朋友开始堕落,父亲死了,遇到乔治·桑,与乔治·桑热烈的爱情,伴随着猜疑和肖邦的介入,缪塞在说了伤害乔治·桑的话后,与她做了一个正式的告别。缪塞把一个拥有世纪病的青年的心理状态刻画的非常好,处处都能体会到主角充满歇斯底里的内心独白和对乔治·桑的疯狂的爱情,当然里面的感情和情节都有缪塞自己加工的成分,爱而不得,也是很无奈的事情,而缪塞在分手后,也激发了他的艺术才能,创造一些杰出作品,但在19世纪的文豪辈出的时代,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很难脱颖而出,大家都知道肖邦,又有几个人认识缪塞。
后面收录了两个短篇,说明作者也可以普普通通的不用歇斯底里的写小说的,而他对乔治·桑的复杂的感情也很明显的体现在作品里,比如那只染上白色的红乌鸫。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读后感(三):远去的拿破仑昔日荣光,迷茫的下一代。
拿破仑昔日的荣光已经远去,腐朽的现实还在延续。
所有的人都在沉沦,所有的人都流连于醉生梦死。放荡,冷漠,颓废,没有人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包括他们自己,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放荡生活的尽头。
开头的《译者前记》说前三部可以自成一书,后面俩部有些画蛇添足了。前面用大篇幅描写一个阶级的堕落生活,一个青年是如何在这个社会中一步步堕落,从专情到放荡,从单纯到世故。描绘的是一个大时代下面所有人的躁动和迷茫,也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当然也写到了因为父亲的去世,以及和乔治桑(我姑且就这么说她)的爱情和对自己的救赎。
而第四部和第五部则是着重描写了自己和乔治桑的爱情故事,从相爱到分手,里面有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对自己对于那份爱情的反思和惋惜。只是因为大量的笔墨放在了爱情上面,这让我们再也不能透过主角的眼神去用更加细致的目光去观察整个社会。
乔治桑是浪漫的,从她的《莫普拉》《魔沼》可以看出,只是可惜主角却不是,多疑,不信任,已经一种病态的偷窥心理终于毁掉了一份美丽的爱情,也毁掉了乔治桑的所有浪漫。
推荐这本书,推给对那个时代感兴趣的人,推给所有在爱情中迷茫的人。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读后感(四):推荐阿尔弗里·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阿尔弗里·缪塞的小说里的代表作《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法国小有产者的写照。法国大革命的疾风骤雨已经过去,复辟的王朝统治着这个革命洗礼过的国家,或富裕或贫困的人们绝望地生活在城市和乡村。这些生于连绵战火中的年轻人却要在沉闷无望中度过青春的岁月,“当教士去”成了年轻人唯一的出路。热情无处释放,于是有产者大肆挥霍时间和金钱,在腐化的生活中慢慢老去,成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本书大量、细腻的心理独白是我很喜欢的,读上去毫不生涩,优美如诗歌,读本书我并不如读其他小说时那样急于看到结局,而是更愿意在文字间缓缓徘徊逗留甚至怕错过任何一段景物或主人公的独白而重复阅读有关段落,诗化的语言是我钟爱此书的原因之一。我不算一个有耐心的读者,经常会跳过冗长、繁复的描写,而只注意情节的发展以及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本书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力之深。联想起近几年对法国大革命的很多非议,这本书能告诉我们的并不是从对战争的热烈激情的角度(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如果不是反战的至少也不是热衷于战争的),而更着眼于通过日常琐事体现出了大革命对法国民众思想的影响。无神论的观点深入民心,教士、牧师、教堂不再能主宰人们的思想,传统统治的思想基础已经动摇,自由的概念刻入了人们的骨髓,这是我通过本书能体会出来的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力。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读后感(五):中国会有世纪病吗?
带着略为匆忙的心情看完了缪塞的此书。译笔大体上让人满意,一下简单谈谈我对本书的看法。
提起缪塞的这本书,最为彰显的一个词莫过于“世纪病”。在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一群带着共同情绪的人创造了这本书的成功。而当历史远去,这本书读的必要就没有那么大。就算读了,想必也不会喜欢。理由有二。
第一是题材上的老套。一段略为啰嗦的爱情,虽说缪塞和乔治桑的爱情曾经轰轰烈烈,可是用今人的观点去看,可能也就是平平无奇。一个卑索、无聊、颓废的富家子弟,和一个大他十岁的寡妇的爱情?大多数人都没有兴趣。
主人公身上并没有多么吸引人的特质,没有美感,并不伟大。而书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繁杂的心理描写,内心独白,非常非常长,以至于我险些看不下去。这可以看出缪塞写作上的功力,但是面对生活的压力现代人可能大多数都没有精力再去遭受同样的无聊!
在艺术的角度,此书已经可以不读。因为比他写的好的小说有很多很多,但如果作为研究,此书可谓是当时的“现象级”作品,绝对不可错过。
在谈完这本书的史料价值之后,我更像谈谈,中国是否也有世纪病呢?我想是有的,但是一直被掩盖了,他被革命与启蒙的大旗倾轧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沃丢夫为什么无所事事,好怀疑挥霍人生?因为他对整个社会失去了希望。拿破仑革命,封建阶级的被打倒、称帝、复辟......年轻一代看不到希望。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复辟、南昌起义.......中国经历了比法国更为复杂的一段历程,有着同样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理所应当会有世纪病。回到历史本身看看,当时的年轻人将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惑与价值迷茫?
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过于指责世纪病,他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试想,年轻人本应朝气蓬勃,可是时代的不幸让他失去了方向,他的内心是需要一个出口的。缪塞笔下的主人公去捕捉爱情,可是中国的年轻人呢?中国的年轻人同样迷茫着,他们也有着表达迷茫与痛苦的渴求。可是在家国情怀之下,这些心理的魔怔都被掩盖了。
其实上个世纪的中国也有这样的作品,苏曼殊就写了不少。但是他们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当革命与启蒙的势力渐行渐远之际,中国曾经患着的“世纪病”是否能够浮出历史地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