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集》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01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评论文集》精选点评:
●是的,如果说揭露我们的所爱中的不公就是不爱,要求我们所爱之人应与他的最美好形象相一致就是不爱,那么我就是不曾爱过。
●加缪此中完完全全建立了一种崇高艺术家、一种圣人的形象啊。
●已购。加缪的书评不如他后面几篇演讲和书信,在更年轻的时候没有重视他,他很能打动人啊~我选择了正义,保持对人世的忠诚。我一直坚持认为,这个世界并无超凡的意义。但我知道这世界上的某种东西是有意义的,那就是人,因为人是惟一提出了生而有意义的生灵。在这个世界上至少存在人的真理,而我们的任务是赋予这个世界以理智,同其命运抗争。而这个世界除了人之外没有其他的理智可言,倘若要拯救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思想,那就应当首先拯救人。您的微笑和您的轻蔑在对我说:什么叫拯救人?而我要对您大声呼喊:就是不要杀害他,让他有获取正义的机会,这是我们仅能想到的事情。
●终于看完了
●讲述了加缪的文学理念,以及自身对文学的认识,文评也都很棒,值得有空二刷,对王尔德的评论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他绝不拒绝任何战斗,但却拒绝加入到正规部队中去的艺术家”。相比帕斯捷尔纳克,加缪才能写出、讲出内心真实地独白,比起口若悬河的,不断重申自己文化人和读书人的xxx,“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加缪受托、陀的影响很大啊,面对敌人,只会摧毁你的力量,但会给你获得正义的机会。
●加缪的文学评论和演讲稿集,从中看出加缪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前半部分关于文学和作家,后半部分关于战争的思考。战争摧残了欧洲,但也催生了思想。经历时是痛苦的,而经历一次后的思考反省,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
●最能体现加缪的人道主义的一本书。
●最初因为默尔索的死开始思考死刑的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今天发现自己这些年来的想法都在断头台一篇里得到补充和巩固了。
《评论文集》读后感(一):理想之光
看加缪的另一本书《评论文集》,看书未按照顺序去看,看的第一篇是加缪在瑞典的演讲,就当时的环境,东西方铁幕下,加缪的演讲关注作家的职责,为真理奋斗、为自由奋斗,反对众所周知的谎言和反抗压迫。为此不断求索。讲自成人来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不愧是最年轻的诺奖文学奖获奖者,不愧是一代精神导师。看完这篇百度了莫言的获奖感词,讲的是苦难讲的是自己的成长,自己的书什么的,看着一点激情没有,真是差了人几条街。有兴趣可以自己百度对比看[微笑]
《评论文集》读后感(二):加缪看待死刑
这本书里有一篇加缪关于死刑的看法。 【加缪对死刑的看法】加缪认为死刑的实质就是报复。惩罚,它既然起不到防范作用,那就应该称它为报复。他认为“同等报复”属天性和本能的范畴,并不是法律范畴。法律说到底不应该按本性行事,如果凶杀存在于人的本性中,那么法律就不应该模仿或复制这种本性,而应该纠正这种本性。而“同等报复”乃是对纯本性冲动的一种认可,并赋予它法律的力量。 【非正义】按一般规律,人在行刑前等待的那一段时间,即在死前,其精神就已经全部被摧毁,这就等于判了他两次死刑,而第一次死刑比第二次受的折磨更重。(这种想法在他的戏剧《正义者》里也有提到。) 【错判的情况】死刑这条法律,不能起到真正的惩戒作用,也无法说它公正,它对一种相对的犯罪行为,却使用了终身的、无可挽回的惩罚,因此,它侵犯了那些人的生的特权。而加缪也提到了错判的可能性(《局外人》便是这种案例),他认为应该为未来的无辜者设想,使他们避免再受到这种刑罚。 【提倡人道主义】他认为对那些不可救药的犯人,死刑可以用终身强迫劳动来替代。他认为终身强迫劳动,到底还可以向犯人提供一种选择自己如何死法的可能性,而断头台则没有任何令他选择的余地。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比如让犯人自主服用麻醉药由睡眠过渡到死亡,或者在犯人消沉时由他人偷偷在食物中下药。
《评论文集》读后感(三):关于断头台的思考
喜欢书中一章关于断头台的思考,“死刑起不了任何惩戒作用,反而使人堕落到没有羞耻之心,并变得更疯狂和杀人了……围绕着断头台我们看到的,没有一点点高尚,有的只是厌恶,蔑视,或者最庸俗的感官享受。”在这里也切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中心思想之一,即法律所规定的对犯罪的惩罚对于犯人的威慑作用要比立法者所设想的轻得多,部分原因是他本人在道义上要求惩罚。继而又引申了对法律和施行者的思考,死刑的实质是报复,法律和施刑者是在按残暴的本性行事。崇尚人道主义精神的加缪提出剥夺犯人人身自由和终身强迫劳动以替代死刑,从而给犯罪者提供了一种如何死去的选择和自由。
“万物都有好生之德,绝非虚幻,也绝非对金色未来时代的一种信念,这种善良的本性也并不是我反对死刑的原因,相反地,我之所以认为取消死刑实属必要,乃是出于经过思考后的悲观主义,出于逻辑发展的必然,出于从现实主义观点的考虑……但必须强调的是,我不认为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责任。同样,也不是因为这是一种时髦的做法,即把一切是非,不管是受害者还是谋杀者不问青红皂白一律给予宽恕,以致造成一种黑白颠倒的混乱,这种混乱如果出现,那纯系是一种感情因素,与其说因为宽宏大度,毋宁说是因为软弱无力。其最终的结果,将是为这个世界上最丑恶的现象张目。但正是在目前世界形势下,当代人便要求制定各种法律,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法规,这种法律约束世人,却不是毁灭他们,可以引导他们而不是镇压他们,使他们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不是阻挡历史的发展;他们需要做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和与之相应的法律法令,总之,他们需要一个理智的社会,而不需要混乱无章,即不需要那种骄横傲慢和政权的权力不受约束的社会。”
《评论文集》读后感(四):加缪的一些观点
这本小册子是加缪为一些书写的前言和对一些作家的评论文章的集合。加缪对尚弗尔的《箴言集》的评价比拉罗什富科的要高一些,他认为尚弗尔的书文体虽然不是小说但却胜似小说,里面写的依然是人与事,每个人的形象在不同的箴言里逐渐清晰起来,可以逐渐看到全貌。纪尤对于无产阶级的苦难描写的比较深刻,他伟大之处在于,“他充分利用了每天都存在的苦难,以此来显现这个世界的痛苦。”加缪记录了他与纪德的一些短暂的交往,认为纪德是艺术家的典范,也算是为纪德正名吧。王尔德在监狱中经历了苦难,狱中写出了比之前还深刻的作品,但却无力再在艺术的道路走下去。《蒂博一家》的作者杜·加尔,“善于勾画人物心灵的动态,这种心灵把人的存在当成了表现手段。”加缪对《蒂博一家》的评价好高。他认为格勒尼埃的语言像明快的音乐,法语的音韵,超越了夏多布里昂,加缪从他的《岛》里受益匪浅。加缪认为勒内·夏尔是继兰波之后法国最伟大的诗人。 加缪反对死刑,除去关于废除死刑的国家的一些数据统计作为证据以外,加缪主要从支持死刑的两个论点来驳斥,一个是死刑的威慑作用,人们会因为惧怕死刑而减少触犯会被判死刑的罪行。那么基于威慑作用,死刑应该公开执行,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悄悄执行。另一个是公平的报复,即杀人者理当被处死,这样才对被害人公平。被害人在被杀之前是不知道自己会被杀的,而死刑犯被判了死刑,过了一段时间被执行死刑,等于分别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死了两次,而被判死刑和执行之间的心理煎熬,是被害人所没有的。从杀害人的量级角度,以国家的名义杀害的人,远比以个人的名义要多。 二战期间的经历对加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他在接受诺贝尔奖的时候认为那些处于苦难中的作家更应该得奖。而艺术家不应该为政治服务,应该为人类的痛苦和自由献身。而为了艺术而艺术和现实主义都容易产生欺骗性。关于爱国主义,他的德国友人是盲目的爱自己的国家,而他爱的是一个正义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