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惡童三部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2 03:2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惡童三部曲读后感精选

  《惡童三部曲》是一本由雅歌塔‧克里斯多著作,小知堂出版的2002图书,本书定价:47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惡童三部曲》精选点评:

  ● 看完了三部曲,童年的阶段最好看,到后面其实有点不懂,剧情矛盾可以接受,但风格好像不一样了

  ●正如一位书评者所说,我恨这本书,因为作者不是我!(哭死!)

  ●有些混乱。

  ●语言非常有风格。刚开始看的时候被两兄弟的早熟和自我淬炼剧情紧紧抓住。看到后来才发觉故事讲的是卢卡斯一生渴望爱和被爱的故事。被卢卡斯的痛苦生活戳中,深深的感受到他的孤单,对爱的无力,但极度渴望。

  ●中午休息时间看完了最后几节。一对双胞胎兄弟噩梦一般的故事……第一部犹如童话,第二部看得心存疑惑,第三部才揭示冰冷的现实。

  ●迷途的羔羊,在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那么多规则对吧。

  ●这是我前两天推荐的那部之套装三本儿 喜欢冷暴力 战争背景 人兽交 乱伦交 真话假话分不清的朋友请笑纳……

  ●massacre

  ●正如作者写的“表达情绪的字眼太含糊不清,所以最好避免使用这些字,而尽量去做食物,人物,自我的描写,也就是忠实的描绘事实。”

  ●三部连起来看,品质直线下滑

  《惡童三部曲》读后感(一):我听了你的故事,所以我无法再忘记

  当合上书时似乎有点痛苦的滋味

  感觉很象看完《爱情牙齿》后,很想责备一下作者,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么沉重的故事,我听了你的故事,所以我无法再忘记它,这样不好。我如果能选择的话,我会去选那些更加娱乐与无聊的故事的,象好莱坞大片一样,一觉醒来,该忘的就别再记着了。

  可是恶童会占据书架最醒目的位置,我会经常看它,但不会反复读它,就像已经变成记忆中常驻的那部分,像是失恋的初恋,无法替代,会离开视线,但是不会离开记忆

  《惡童三部曲》读后感(二):坚持一二 精彩在三

  坚持一二 精彩在三

  ----雅歌塔‧克里斯多的《恶童三部曲》

  好友拿二、三来的时候,我告诉她,算了,一我都不打算看完呢!我向来只喜欢软软呆呆的小可爱,这种阴暗杀手型的还是算了!她抿嘴一笑,坚持一下,精彩在后面哦!

  克里斯多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她更擅长的,是推翻已经讲述的,再给读者洗一次脑,当我看完三,哭得稀里哗啦时,实在是觉得作者真是后妈呀~!不过,正是因为三,才使得作品更完整,更耐人寻味,悲剧果然更震撼人心啊,虽然也因此,我不会有再看一遍的念头。

  战争最大的残酷,也许在于使得人们之间不再信任,在于对自己的命运永远也无法掌控。于是,只好想象,兄弟一直在自己身边—那深入骨髓的孤独,只好想象,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历练,只好想象,和周围人的互动,有波折但最后都将得到信任与帮助,这永远也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

  路克斯没有得到过爱,从小被抛弃的他,内心充满了对爱的渴望,对社会的憎恨,他放弃了自己的名字,而一生使用自己兄弟的名字,被抛弃的事实,让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连墓志铭上,也刻着别人的名字,路克斯的一生是否真实存在过?答案只有克劳斯这三个字。认识他的人,不知道他死了,知道他死了的人,不认识他。克劳斯,却恨自己的兄弟,霸占着妈妈的爱,却让自己承担一切的责任,他放弃了生命中唯一的爱,也失去了生命中唯一的光明,努力工作,侍奉母亲,却得不到一丁点的爱的回馈,在绝望中麻木,得到兄弟的死讯,才终于看到一丝的光明:啊,也许可以在地下团聚,回到战争之前那温馨的时刻。

  全书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因为幼年所受的伤害,加上战争的摧残,他们的生命过早得枯萎凋谢了,如斯绝望,如斯痛苦,恶童只是乌托邦,死亡才是最终解脱。

  《惡童三部曲》读后感(三):何谓真相

  很高兴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一口气读完三部曲。简单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构思都不同于我以前看过的很多书,算是一种新的进步与学习。

  第一部恶童日记算是语言最出彩的一部。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在追求华丽而震慑人心的辞藻,却淡忘了平淡是真的箴言。我以前数学老师说过一句话:最难的题目,往往语言少却精炼,看起来题设很简单。作者给出的印证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最简单的语言折射出真实复杂的世界。而这恰恰又贴合了“恶童”的身份:一个儿童最简单最原始的世界里,语言苍白却不无力。而这种简化的过程,往往也简化了真相,给我留下了疑问与无法寻找到真相的谜团:恶童有没有杀女仆?恶童为什么一直以双胞胎的形势生活?神父究竟和小兔子有没有发生什么?神父的女仆究竟为什么而死?小兔子究竟是被迫还是自愿让众人来强奸她? 正因为这样,这些谜团的真相我都不得已而知。

  第二部可以算是看得最累的一部。从雅思蜜雅到玛迪阿斯到克罗尔到维多到失眠者,一切与路卡斯有关的人物都让人看得摸不着头脑,尤其作者后来大篇幅地描写维多如何杀死自己的姐姐。所以说,第二部从某种意义上看上去像大杂烩,让人觉得混乱。最有价值的是克劳斯的返乡,让谎言初露端倪。而从第三部可以得知,第一部第二部其实都是路卡斯,也就是自称克劳斯的人的杜撰,这是他穿越国界后臆想出的在外婆家继续生活的故事。

  第三部则实现了从语言到情节的巨大跳跃。作者摒弃了简洁的文字,直接从情节上力求突破。这一对兄弟都遭受了巨大的心理磨难。路卡斯为了寻找亲人,忍受了多年的痛苦,不得不臆想出双胞胎兄弟来减轻心理折磨,最终找到科劳斯时,却因兄弟的冷酷而痛心自杀,直到死时也不知道自己残疾和父亲死去的真相。科劳斯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父亲的婚外恋,母亲在疯狂中打中路卡斯后,自己却被父亲的情妇收养并爱上自己的异母妹妹。虽然生活上比路卡斯好得多,但在回到母亲身边后,却因母亲极度思念路卡斯,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母亲眼里,他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他却不得不因为血缘而继续照顾疯癫的母亲。所以在结尾,他不希望路卡斯回到母亲身边,剥夺他少得可怜的爱,也没有认下兄弟。同时,他也饱受双重折磨:肺部堆积的铅让他异常痛苦,因为爱着妹妹终生未娶孤独终老,母亲还时不时谴责他。这一对兄弟,无人真正地得到过幸福。

  从恶童变为垂死的老人,这三部曲里时时有真相和谎言。路卡斯臆想出来的,其实很多他都经历过。而他对医院的孩子们撒谎,恶语相向,正是他的一种考验。而这一切,未必科劳斯就没有经历过。

  作者一开始可能并未打算写续集,但第三谎言的确做到了真正的突破,将现实的残忍发挥到极致,让人动容。所有的日记与证据,恰恰是最大的谎言,而第三谎言里,我们却看到了真相。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真相。路卡斯编出的东西,不仅是想让别人相信,更是给自己编织一种信仰。当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虚拟世界,用克劳斯的身份去接受真实世界里的真相时,他必须要自己面对真相带来的结果。而科劳斯也在编织同样的谎言远离真实的一切,否认路卡斯的存在,并骗他说自己和莎拉结婚。这何尝不是自己写下的另一本“日记”呢?

  有时候谎言比真相更温柔,甚至真实。兄弟俩各自拥有一半的真相,用谎言将真相补全。在他们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谎言和真相的边界已然模糊。清醒的人永得痛苦,疯癫的人却可以解脱。无疑,两个人的结局都是无可避免的死亡。只有那一刻,他们才是路卡斯与科劳斯。

  《惡童三部曲》读后感(四):唯有死亡得以救赎

  该怎样写《恶童三部曲》的读后感这件事儿,我整整思考了一个星期。要从这样一部小说中提炼出来中心思想、正能量,或者是任何正义乃至道德与法律的威严,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通篇满溢着谎言与欺骗,但是却不令人为罪恶倾倒,期望成为恶人,反而心怀怜悯与悲伤。

  也许这恰恰是《恶童三部曲》的核心,看到的是罪恶与谎言,却是修得了佛心与宽恕。

  《恶童三部曲》作为一部小说,故事的内核其实十分简单:一对双胞胎阴错阳差间失散了,两个人都过得不快乐,都在努力寻找彼此。当寻找的那一刻,却发现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所以多余的那个人,死去了。

  唯有死亡,能让家团圆。

  这样简单的一个故事,用正常的叙述手法,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孤寂与绝望,但是作者所使用的叙述性诡计,不仅仅将故事本身的结构复杂化,也使读者更加能够体会路卡斯在寻找亲人过程中饱受的折磨与苦痛。

  他曾在黑夜中数次醒来,酒精也麻痹不了孤寂的心灵和被莫名遗弃的痛苦。那些个日夜,他看着孤儿院中其他孩子的父母前来探望,而他得到的只是失望。多少次焦灼的等待,与对于自身残疾的厌弃,孵育出强烈的而无法发泄的痛苦。让年幼的他站在孤儿院的台阶上,睁着无邪的眼,面对焦心的父母,优雅而得体说:“您的孩子已经死了。”

  他用自己兄弟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假名,在镇子上游荡,试图寻找路卡斯的踪迹。他如亡灵一般穿梭在小镇的大街小巷中,那一刻他真的是克劳斯,因为名为路卡斯的灵魂早已被遗弃在原本的小镇上,成为一个痛苦而扭曲的孤魂野鬼,日日夜夜在他脑中哀鸣低吟。不可触摸,也无法遗弃。

  路卡斯开始了写作,他开始杜撰路卡斯的过去,给路卡斯一个安息的可能。也许他是死了,也许他还活着,终将在他的笔下得到救赎。但是每当字里行间的路卡斯即将得到救赎时,命运的轨迹又一次将他推向绝望。因为真实的路卡斯永远无法逾越自己的心魔。

  在他笔下,他有了一个与自己共同度过黑暗而绝望的童年的兄弟,Claus,这让他在面对外婆的殴打和谩骂时有了勇气;他有了一个挚爱的孩子,这个孩子和他同样残疾。他用尽一切的力量去爱他,可是他深爱的孩子最终仍然死去了。

  因为他曾希望自己死去。

  在一连串路卡斯书写下的谎言中,他始终没有通过文字得到自我救赎,写下谎言,又忍不住推翻谎言,因为他的内心知道自己还远远没有走到真相的彼岸,没有解开几十年前他被遗弃的真相。

  当故事的最后,他被自己的兄弟拒绝了,而他明知那就是他的兄弟。

  唯有死亡得以救赎。

  ================================================================

  让我们把锅丢给战争吧。【喂

  《惡童三部曲》读后感(五):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连名字都不需要

  起初看到《恶童日记》这个名字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想到是日本悬疑小说,黑暗又阴沉。不想无意间打开第一章之后,就被那种儿童式的简单叙事的口吻给揪住了。

  《恶童三部曲》一共是三本书,按出版顺序分为《恶童日记》,《二人证据》和《第三谎言》。扣我心弦的就是第一部《恶童日记》。

  在地一本书里边,是一对双胞胎的日记,他们用“我们”作为叙事人称,讲述在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食物短缺,人民生活艰难,而他们的母亲只好把他们送到素未谋面的外婆家里。他们的这位外婆是个众所周知的“恶人”,肮脏,凶恶,吝啬,还是一位弑夫的杀人凶手。两兄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成长,他们受尽辱骂鞭打,食不果腹,世间残酷有多冷,他们就生生经受了多少。

  为了生存,他们有一套练习,练习忍受皮肉之苦——互相殴打对方,告诉自己,“不痛,不痛”直到真的不再感觉到痛为止;练习被辱骂——互相辱骂对方,用尽难堪的语言,直到再也不在乎他人怎样看待自己,不再因为被骂“狗养的”而脸红耳赤;练习心灵之痛——通过不断对自己重复曾经母亲对他们说的话:“亲爱的!我的爱!我爱你们,我绝不离开你们的身边,我只喜欢你们,永远……你们是我们的所有……“不断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同时也减轻他们的痛苦……

  也有不为生存而是为了满足心中的好奇心的——练习行乞——

  “你们为何行乞?”

  “我们只是想要知道这么做的后果,观察一些人的反应。”

  ……回家的路上,我们将行乞来的苹果、饼干、巧克力和硬币全都丢到草丛里。而我们头上曾被施舍的抚摸,是扔也扔不掉的。

  他们无畏无惧,因为畏惧也没有用,用“更恶”去对抗“恶”,怕痛就去练习抗痛,怕伤心就让自己习惯伤心,自己制造武器保护自己,用自己的力量去争取想要的东西,帮助人不是出于善良,而是因为别人需要而他们愿意去做,没有什么定义,他们自己就是准则,就是指标——这两个所谓儿童不是本质“恶”,而是他们本身就是“恶”的本质。

  他们是“恶”最原始的化身,他们从未接受过教育,世人也将他们隔离在外,他们的思想没有经过教化,仅仅凭着世界在他们眼中呈现出来的模样,靠着自己的本能去学习生存的技法,形成一套他们的行动哲学,任何人都无法动摇和改变他们。

  我们还会注意到,在《恶童日记》里,所有的叙事口吻都是以“我们”作为叙事人称,他们是两个人,但却紧紧地融为一体,同吃同睡,同进同出,一起被抛弃,一起受难,一起成长,一起作恶,他们在一起没有分歧,没有对话,甚至连名字和自我都不需要。

  在我看来,这是他们所以无人能敌的地方,他们没有期望,没有束缚,与社会脱节,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漠地活在这个世上,在他们心里没有善恶之分,只有自己想与不想,如同人之初,只有本能欲望,而没有道德教化。译者在序言中说:真正的“恶”就是在面对“恶”时的无感和冷漠。

  我在看第一部的时候,随着这对双胞胎的种种行为——邮差不愿避开外婆将母亲的来信直接交给他们,他们就打到他交出来为止。拒绝回到母亲身边,眼看着母亲被炸死而面无表情地将她埋入地下。把走投无路而回来求救的父亲引向地雷,踏着父亲的尸体跨越边界……这一系列令人胆寒的恶行,我虽觉得触目惊心,却又在冥冥中感到内心有一道道的枷锁“啪”的一声打开,一面觉得沉重一面又觉得轻松,我还暗自嘲讽自己,究竟心里压抑着多少暗黑的仇怨,才会在看到他们全然不顾伦理道德,想要就得到,不爱那就目不斜视地丢掉,这样干脆利落地行恶时,觉得心里很是痛快啊?

  在那一刻我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恶人,因为我居然会觉得这两个孩子的心底澄澈无比,要比起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好人要更坦诚一些。我们太多的人,为了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受大家喜爱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保持微笑,举止得体,言谈体贴,常常要压抑自己的埋怨、愤怒、不甘,将所有负面的黑暗的情绪紧紧压在心底。我不知道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连自己都不愿意去面对的那些灰暗角落究竟都蒙上了多少层灰,是不是那就真的见不得人,是不是就得被忽视,被压制,最终变成一个沉重腐臭的石头日日夜夜拖累人心。

  我为什么会觉得心里的枷锁被撞开,是因为在这些故事里,亲情,家人,道德,礼教,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难以割舍,那么的无法抗拒,人的本能和原始的情感欲望被正视着。恶童真的是恶童吗?他们全无情感吗?连至亲的生死他们都可以视而不见,冷漠对待,但对于毫不相干的人他们也可以不求回报倾力相助,他们看似完全不需要与人建立情感联系,但却能在他们的行动里看到他们对世界情感的反馈。

  世间的礼教对于他们算什么呢?他们说:“不,我们不遵守十诫,也不会有人遵守的。上面写着‘你不可杀人’,结果所有人都在杀人。”大实话,所以所谓的正常人与恶童之间的分别到底是什么?这对双胞胎的行事所遵循的又是什么呢?

  以暴制暴,好心好报,他们帮助一些人,面对感谢他们毫不在意——“我们并不仁慈,带这些东西给你,只因为你的确需要它们。“不根据关系的深浅来决定待人的好坏,不因为血缘而更亲近,没有应该不应该,只有愿意不愿意,不是带着责任感去做,而是不违背内心地活,恨也极力恨,心中亦另有仁义在。——我所看到的是未曾承过社会的情,未曾担过礼教强加的责的人在面对世界所作出的选择。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什么也都不想要,所以全凭自己所想,反正无所谓做的好与不好。

  “既然我们决定了要分离,就必须是彻底的分离。分离需要的并不是国界,而是安静。”

  随着两兄弟的分开,这个被他们俩营造出来的独立于外部大世界的恶童世界也被割裂开,在第二部《二人证据》中,再也没有了【我们】,他们是哥哥克劳斯和弟弟路卡斯,在名字出现的那一刻,我们就知道,他们已经分处在两个不同世界里了。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弟弟路卡斯在哥哥克劳斯离开后一个人生活那个他们曾经一起长大的村庄里的故事。

  哥哥离开后,弟弟开始接触更多不同的人,跟更多的人建立关系,走出了他们小时候那个闭合的圈子,走进人间烟火中,过得像平常人一样规矩,不再日行一恶,虽然仍凭着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但随着年岁增长,世事变化,与世界的联系愈加密切,需要一个人承担更多的不可挽回和无能为力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再也回不到和哥哥在一起并肩作战就足够对抗一切的那些日子,在失去那个隐形的屏障之后,和众人一起暴露在光怪陆离的人情世界中,他需要面对的痛苦和繁杂更多,其中最深最重的,是对哥哥的思念。

  很多人会问,既然兄弟情深,为何还要分离,在这第二部分,也有人问到克劳斯,他的回答是:“我们总得有一个人留在这里照料牲畜、院子和外婆的房子。我们也得学学不靠另一个人过日子,单独一个人过。”

  那么就单独一个人过,他整日劳碌,做什么都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但什么都留不住。“虚空”就是在这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对于世人的眼光不管不顾,照顾一个与父亲生下孩子的女人和她的小孩,照顾一个丈夫被冤死的女人,两头奔波,日夜都在行走,最终这些人都离他而去。哥哥离开后的世界对他来说满是“虚空”。

  “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

  ——《旧约·传道书》

  这一段摘自传道书中的话,在我看来,是完完全全对于第二部《二人证据》的概括。

  (为什么我一个不看圣经的人会知道这段话呢……是因为我在书里看到弟弟路卡斯跟神父念起了传道书,我觉得还蛮好听的,仔细想想一个恶童读的东西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就去找了传道书来看,这一看就感觉到,这对双胞胎的行事风格跟传道书真的很像。)

  我们都在期盼着哥哥克劳斯的回来,在最后,克劳斯终于回到村子,尽管路卡斯已经离开,我们还是满怀希望,因为他出现了,他们相互思念着,就总会相见的。就算真的无法相聚,也为这最后一点兄弟间的温暖而感到安慰。

  等我翻开第三部,是两兄弟在分开后的日记与现实生活交叉出现,这一点温情,又被这与前情几乎完全颠倒的“真相”给消灭殆尽了。

  我一开始没看懂,为什么很多的人物与前面两部完全对不上号,但是又确有其人。作者全然不解释,只提供细节让你去思考。

  “我告诉她,我试着去写些真是的故事,但是在某些时候,当这些故事以为本身的真实性而令人无法忍受时,我就必须去改变它。我又告诉她,我试着去叙述自己的故事,但是我做不到,我没这个勇气,因为这些故事会深深地伤害我。于是我就美化一切事实,描述出来的事物往往和它本身所发生的事实并不相同,而是我原先对它的期望比较接近。”

  这不是两兄弟中的任何一个说的,这只是书中一个人物说出来的,但那就是真相。是的,前面两本书都是虚构的日记,是他们为了接近期望,为了逃避无法面对的现实而写的日记。

  所以在里面只有“我们”,没有哥哥和弟弟的分别,只有他们做了什么的记录,没有内心活动,因为他们永远都无法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他们希望他们一直都是在一起,无需分别你我,无需揣测对方,只齐心协力地一起生活,是由此产生的恶童日记。

  在日记中,母亲死于战争的炮火,父亲他们所杀,他们兄弟是为了分离而分离。真相是,他们的确失去了父亲,但不是他们杀的,而是因为与母亲感情破裂而被母亲所杀,他们也的确失去了母亲,但母亲没有死,而是疯了,对于弟弟而言,失去的是那个只记得失散的哥哥而忽视自己的母亲,对于哥哥而言,失去的是被弟弟藏起来再也无法相见的母亲。与哥哥的确分离了,但哥哥是被母亲误伤而被送往康复中心之后失散的,就算最后终于重逢,弟弟却是为了要独占母亲而拒绝与哥哥相认。

  就像是从畅快肆意的地狱跌回了被私欲缠绕的人间,我虽然在一开始没有看出来前两部是虚构第三部才是真相,但是这种感觉在翻开第三部的第一页就感觉到了。原本我以为是作者笔力不足了,后来才觉得,她是真的很细心去描写人间故事。

  对嘛,这才是人间,打败人的不是什么灾难战争,而是那些看似深情的冷漠,是生活里细细密密没完没了的折磨,多的是有点脏脏的带着私欲的情感,多的是不聪明不好看的小心机,一点一点将一个个人分隔开。都在追寻着圆满团聚,却又因为这样的心意而制造出一次次的分离,这是人间。

  在第一部里,我们只能够看到他们的行动,却无法探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等到我们看完第三部再回去看第一部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更多的去看到他们内心的愿望了——在日记中,他们作恶多端,但仍有人会对他们宽容,我总奇怪为什么会有人对恶童心存好意(对我就是很喜欢把人往坏处想),现在会知道,他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抗世间的恶,却也仍然期盼着“幸运”与“被爱”。希望他们能够一直在一起,就算分离都是出于自愿,都是出于意外,而不是因为各人的自私。

  这本书写的特别精炼简短,简单粗暴,但是可以挑出来讲的东西太多太多,每一个人物和细节都大有文章。它让我很直面地去了解了一直以来很避讳的【恶】。一直以来我对自己都极其严苛,不允许自己对人对世界有坏情绪,不允许自己心生恶意,现在想想,其实那也是一种【恶】,《恶童日记》虽然是虚构,也是人间的不可能,但是让我们可以多去想想如果试着把那些所谓很重要的人情关系,道德责任放下,究竟是不是有那么坏。不是说跟恶童一样冷漠无情,而是可以允许自己将这些沉重的,我们以为必须要背负的东西,看的不那么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惡童三部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