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存在的勇气》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2 02:03: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存在的勇气》读后感摘抄

  《存在的勇气》是一本由P.蒂利希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23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的勇气》精选点评:

  ●一个披着现象学外衣的神学。我可以骂人吗?

  ●书封不对

  ●是近期读到的比较合自己胃口的一本,那段有关存在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的讨论真精彩,“神经症人格以对非存在的较大敏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更深的焦虑作为基础,便已驻扎在一种固定的(尽管是有限的、不真实的)自我肯定之中了。”

  ●谁帮我来比较下这部书里的观点跟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的异同点

  ●这书真的很好看,有新版,不知翻译的怎样。

  ●主客体,精神焦虑,勇气自证

  ●焦虑有三种: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所谓勇气,是承担焦虑的能力。存在状态也即是生命状态,所以绝望仍是一种生命行为,是否定中的肯定,是以否定一切存在物的形式而对存在本身的肯定。

  ●理性与激情兼具的勇气与智慧之作

  ●存在的勇气即是不顾非存在的威胁而对存在进行自我肯定,是使每一存在物成为其所是的努力。非存在作为对存在的否定,也包含在存在自身之中,并通过存在显露出来,是包含在存在中的死亡,是包含在延滞中的停顿,是包含在创造中的毁灭。肯定存在也即是肯定非存在,这种肯定通过肯定自己,即肯定那可被摧毁却不可分割、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自我之存在的勇气,和对世界的参与——只有在与他人不断遭遇的情况下,个人才成为并保持为一个人——实现。而统一二者并超越于其上的便是获得 存在-本身 的力量,是把无意义或绝望纳入勇气中。敢于绝望,是勇气中的勇气,是存在的勇气的边界。

  ●为论文之故再读一遍中译本,翻译不得要领。

  《存在的勇气》读后感(一):空洞的书

  所谓“存在的勇气”,说白了就是“活着的勇气”。这题目就不对,活着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需要勇气,去死,才需要勇气。

  人不想活了,有生理的原因。有精神的原因。但作者认为都是因为痛苦才死,很多烈士都是怀着信仰的激动死的,而不是什么焦虑。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逻辑不通

  《存在的勇气》读后感(二):一部分笔记

  存在的勇气

  在理解世界的基础上知道肯定什么和否定什么

  完美的勇气是神圣精神的馈赠,通过这一精神,心灵所具有的自然力被提升到超自然的完美高度

  勇气是理性与欲望之间的一座桥梁,至少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勇气向我们显示出存在是什么,存在也向我们显示出勇气是什么

  勇气包含冒险,但不是冒险,也不是任性

  《存在的勇气》读后感(三):莫名其妙

  全书充满哲学黑话。难以读懂。

  讲Anxiety的部分还是比较经典的。不过这些东西Freud老早就讲过。因为人有限(要死,会犯错,而且没有先天的意义感),而人又想无限,而又得不到无限,所以有Existential Anxiety。

  其实作者就说了这么回事: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存在的勇气就来自于“Being-itself”本身。The meaning of life is reduced to despair of the meaning of life. 换句话说,如果意义丧失,那么人仍旧可以为了活着而活着。这个“为了活着”就是God above God,"终极信仰"。绕这么一个大圈子,实在有些莫名其妙。

  另外,虽然原文有限莫名其妙,本书的中文翻译在众多哲学书籍中算是相当不错的。

  《存在的勇气》读后感(四):境由心生

  毫不犹豫点了“力荐”。

  其实,这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但是客观地说,这本书仍然非常值得一看。

  它让人知道了什么才是恐惧,恐惧无可消除,既然无可消除,那么还怕什么?

  看这本书是在十几年前,俺二十岁出头,正在大学里为着频频发生的6级地震而不安惶惑。

  那时候同学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能活着毕业,将如何如何。

  一边恐惧着,一边过着正常的生活——万一没被震死怎么办?生活还是得继续呀。所以,总是同时做着最好和最坏的打算,有点人格分裂的感觉。

  既然还是要继续学业,那么按照自己的规律,还是在逃课中到图书馆挖宝,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这本书就藏在图书馆尘封的角落里。在翻书卡时,被“勇气”二字所吸引,因为那时最缺的就是这个了。

  不是豆瓣上这个黄色的书皮,而是绿色的,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精神选择是件奇妙而可怕的东西,选择了拥有就似真的拥有,选择了放弃就似从未存在。俺选择了不为恐惧本身而恐惧。

  从震中被摇醒了,听舍友问,感觉到了吗,在地震。咕哝着说,是的,地震了。翻个身接着睡。

  直到今天,俺还是个胆小如鼠的人,怕黑畏高。不去克服而是与之共存,也许是还没恐惧到那份儿上,尚未威胁生存。

  但是,在那个还算年轻的岁月里,这本书帮俺克服了一种恐惧。它说,可怕的东西依然可怕,但是管不了那么多了,所谓“不顾”。

  对这本书,俺一直怀着一种奇特而深厚的感情。后来又买了一本,买回来没有看,被朋友借走了,也一直没有讨还。

  不需要再看了。想再拥有一本,纯属怀旧。

  《存在的勇气》读后感(五):对虚无主义的超越——斯多噶与新教之后的第三种尝试

  真是第一流的思想文献,读起来真是太爽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得非常清晰,对存在的分析非常的辩证。之前听说蒂利希受祁克果和萨特影响很大,但读了之后我认为二人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现代虚无主义(无意义)和存在主义(焦虑、绝望)的处境图景,一个思想的基调,但他实际正是试图超越这种现代虚无主义乃至二人的解答(实际并不是解决而更类似一种高调的呐喊,一种姿态罢了,尤其萨特)。他试图超越的努力所借助的思考资源和方式实际上受海德格尔影响很大:超越主体—客体,作为一切存在者根基的是非对象化的存在,将超越无意义的焦虑的希望放在(肯认为)存在本身的力量。一言以蔽之,“危机处蕴含着拯救”(荷尔德林)。他提出的“超越上帝的上帝”也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当然他认为前者超越了后者)。

  但很奇怪的是,他却肯定早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而对后期海德格尔颇不以为然,认为是一种“神秘主义”。蒂利希在最后一章划分的三种“人与存在根基”的关系:神秘主义,新教的神—人交往和他提出的超越统一了前两者的“绝对信仰”,也是把神秘主义视为最不究竟的一种样态,并且认为东方神秘主义并不能对治西方的存在主义危机。这点倒是很符合后期海德格尔“只有一个神能救我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的思想。我也完全赞同这点,因为这无关什么文明或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而是历史的逻辑使然。就像一个人A为某事情很烦闷,他的朋友B来劝他,觉得这根本不是事嘛,讲了番道理,但是A并不就此完全释然,而有赖于他自己的想通。从这一点说,京都学派如西谷启治试图以大乘佛学超克西方现代的虚无主义(尼采)或港台新儒家试图以中国哲学超克康德,都是鸡同鸭讲,只是自我树立了自信而已,就像B虽然没安慰成功A,但自我感觉不错,通过比较幸福感提高了“我没有他这问题和烦恼“。

  但是我认为蒂利希对东方神秘主义的理解还是有很大局限性,主要是基于印度教的梵我合一,因为他完全没有提及佛教更无论是中国的道家禅宗或理学。这种神秘主义一向被佛教斥为“外道“,是一种典型的同一性形而上学,当然中观学还有中国佛教如华严、禅宗乃至老庄更无论理学都有着程度不一的同一性形而上学的嫌疑乃至“实锤“(中观学、天台宗和庄子可能是嫌疑最少的)但仍然蕴含有一种傅伟勋“超越的形而上学“的诠释可能:即对于“本体“或“终极实在“最终是一无可言、言亡虑绝的,这种吊诡消除了一切形而上学的建立和争论。这就通向了蒂利希的“绝对信仰“和“超越上帝的上帝“。蒂利希认为神秘主义和“绝对信仰”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指出具体的存在物和信念的虚无和无意义(因为前者没有经历西方近现代的虚无主义阶段),而只是在最终状态上与“绝对信仰”相似,但是佛教不正是“一切法空”、破人法二执,指出一切都是假名而无自性吗?这也是美国80年代以后产生佛教的后现代诠释的原因。

  话题扯得有点远。大概言之,蒂利希是区分了三种焦虑(死亡、谴责、无意义),分别对应了三个历史时期(古代末期、中世纪末期、近代末期)和三种作为解决方案的勇气(斯多噶主义、新教和他自己基于海德格尔和萨特提出的“绝对信仰“)。这个架构非常清晰和宏大,充满了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叙事的味道,书中他对黑格尔也是有欣赏的。他自己的方案实际就是在吸纳了新教后的斯多噶的回响(我发现他阐释的斯多噶还真是和儒家非常像呢),或者说对二者的扬弃。虽然坦白说我认为他的方案并没能真正超越二者而出现新的真正创造性的东西,虚无主义仍然是当代西方乃至中国(尤其年轻人)最大的敌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存在的勇气》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