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连元是中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其评书表演,除了好听的声音外,按照相声风格的划分来判断,可以说,“帅、买、怪、坏”中,他占了一个“坏”——机智幽默,诙谐,多抖包袱。
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过:“读一首诗,就是创作一首诗。”其实,评书表演艺术家们把小说改编为评书,又何尝不是一种再创作呢?
田连元把经典名著,从小说改编为评书,并用一般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现代语言的评书形式表演出来,很有几点值得称赞——
一、不同的角色使用不同的声音塑造,即使有的角色再次出现时间与上一次间隔较长,田连元也还可以用同样的声音塑造,这让听众有很强烈的角色意识和场景感。尤其,他在讲到一些山东小角色时,用地方音来塑造,达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二、拟声效果很逼真,不管是马声,还是兵器声,或者其它任何声音,都模拟得惟妙惟肖,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对于普通人可能不熟悉的历史知识进行一些介绍,尤其与现代的一些相似情形进行比较,使听众一听便知。这些知识,笔者又经过查阅资料,整理成集,形成一篇文章。为避免重复,在此免去。
四、人物和事件评价,不拘泥于普遍大众舆论,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且很中肯。
比如,对于高衙内对林冲妻子欲念成病的评说,田连元称其为权势不能得逞的高氏综合症,是占有欲未能得逞的烦躁,是权势失去作用的恼怒,混杂着得不到手的渴望情绪。
对潘金莲的评价,不似一般大众对潘金莲坏女人的评价,而是说,潘金莲其实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五、谈古论今,借古说今,在谈到书中的一些内容时,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启迪世人。
比如,在说到林冲夫妇的恩爱之情时,拿现在部分人的错误行为做对比,使听众对婚姻生活中的夫妻相处,有更深刻的思考。他说,“两个人都有掌握分寸的谦让,一方谦让,一方理解;互尊互让,矛盾解决。这不像现在有的青年夫妇,有点矛盾,谁也不服谁。这个骂那个缺德,那个骂这个损阴;这个说那个你伪君子,那个说这个你没良心;女的说男的,你陈世美;男的说女的,你潘金莲;这个一脚,那个一拳,谁劝也没完;最后归法院,一刀两断。其实,有点谦让往往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有人说,谦让是伟大的表现。还有人说,谦让是文明的结晶。”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说到林冲对金钱的作用发出感慨时,他说,“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对钱发出议论,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金子!发光的金子!宝贵的金子!黄黄的,只那么一点儿,可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莎士比亚这么说,中国古代也有句名言——钱能通神。老百姓有句俗话,——有钱能使鬼推磨。但这些,都不如钱本身说得明白。钱的繁体字是,一个金字旁,两个干戈的戈,就说明很多干戈、矛盾都起在钱字上。”
类似这样的评论有很多,很多,田连元随时随处很自然的添加,使经典愈发熠熠生辉。
这部评书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些读音错误。笔者经过整理,也形成一篇独立的文章。在这里就不再重复。
通过听评书,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学习到一些知识。
另外,书中还使用了大量俗语,语言生动、形象、夸张。这除了小说本身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外,与田连元恰如其分的演播是分不开的。
比如,在说到鲁达的胡子硬度时,说“要拔下一根来,可以纳鞋底儿。”说李逵的胡子“能弹出响来。”
一些小人物的塑造,也同主角一样,有血、有肉,丰满、生动、形象,一点也不含糊。
比如,林冲发配沧州时,管辖他的差拨,开茶坊的王干娘,等等,逼真、生动,更使得主要角色栩栩如生。
田连元连小学都未能读完,就因为家庭的困难而辍学,后来自学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很是了不起。总的来说,他的评书《水浒传》讲得还是非常不错的;笔者连听三遍,也觉得不过瘾。如果谁有时间,可以听听。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