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完全是杜撰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之一,而要客观地研究评价“淮海战役”,就不能绕过“淮海战役总前委”,就应实事求是地评价总前委的地位和作用。
1948 年11月15日,就在宿县解放的第二天,毛泽东速拟4A级加急电报,发往华东和中原两大指挥部,就在这封电报的末尾:统筹的领导,由刘、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纵观三大战役期间,中央军委发出的数百封电报,这般临机处置一切的信任和托付,还是极为少见的。可“淮海战役总前委”虽电令成立了,但毛泽东却收到一封陈邓充满玄机的回电:因通讯工具太弱,还是由军委直接指挥。
由此,“淮海战役总前委”虽然成立了,但《淮海战役史》的作者明确表示:淮海战役总前委是不是机构的机构,它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办事人员,也没以总前委名义下达过任何命令,还没有以总前委的名义,向上请示过任何事情,更没以总前委的名义召开任何会议研究淮海战役。这“五个没有”决定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是不是机构的机构”。
另外,毛主席、中央军委也从未给“淮海战役总前委”发报,“中央军委下发电报。收入《毛泽东军事文集》的有74封,其中给中野的25封(没有一封是给邓小平本人的),给华野的29封(其中有4封是给粟裕本人的),同时给两大野战军的20封,无一封以“总前委”为收报人。”
因“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已完成合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傅作义集团之分割包围,避免其迅速决策经海路南逃,华野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第三阶段完全由华野完成围歼。为此,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则不是淮海战役本身,而是根据毛泽东主席、中央军委的指示,研究关于两大野战军渡江作战的问题。毛主席全面分析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长江防线,拒我于长江以北,以便等待时机、卷土重来的战略图谋和主要部署。当时,蒋介石有个计划,如江防被我军突破,反击不奏效,南京东西地段之兵力即撤守上海,皖南地区之兵力撤守浙赣线,以组织新的防御。
这次会议根据中央军委的意图和敌人的江防部署,对我军实施渡江作战的有利条件和各种困难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讨论了两大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兵力编成和部署,以及渡江作战的时机和协同等问题。
没有想到,这张合影竟成了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领导人唯一的一张合影,尤显弥足珍贵。如今,这一经典照片在党史、军史和教科书上被广泛采用,被许多纪念场馆作为雕塑作品的基本素材。甚至,只要涉及淮海战役的影视作品、文史资料,这张合影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元素。这张合影也成佐证、诠释总前委在淮海战役作用的一张“王牌”。
结束语:综上所述,有两点应该明确:一是总前委是个“五无”单位,作为“是不是机构的机构”,作为有名无实的机构,对淮海战役没起到任何指挥作用;二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总前委旧址。今天,在蔡洼村的五间土屋门楣上虽然挂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的牌匾,准确的说,这是华东野战军的指挥部,里面陈设的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机,东西两个厢房里各有些简单的生活用具,都是当年粟裕将军用过的物品。现在的安徽省宿县小李家村,也挂上“淮海战争总前委旧址”,准确的说,这是中原野战军的指挥部。而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和中原野战军的指挥部均冠以总前委旧址,这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配图选自网络,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