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学理论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4-12 03:3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学理论读后感1000字

  《文学理论》是一本由(美)韦勒克 / (美)沃伦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5,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理论》精选点评:

  ●2008年8月 威海

  ●一个人读无疑略显乏闷,打开之后反而就有一种畅游之感了

  ●前言两篇写的很好。书到无心细读了

  ●对于文学理论真是一窍不通。

  ●图书馆。没读完可能。

  ●古香的书页散发鲜活的思维

  ●文学原理必读。

  ●读的是1984年三联出的,从图书馆里暗黄色的书架上小心翼翼拿下来的一本布满霉斑的旧书。读过很多方正的教科书后现在再看最早的理论研究,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很多见解早都被国内移植了,没有定论的问题至今仍是没有定论。看西方理论有助于开阔思维视野,但也确实,要阅读了尽可能多的西方作品才能更好理解。不然最生动的例子反而最看不懂。

  ●对于外部的研究优于内部,绵里藏针,但站在新批评的立场,有些论断不免有失偏颇,而某些观点现在来看仍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当然,也再次告诫自己还得先从文本本身入手。

  ●不明白不了解,越看越糊涂……

  《文学理论》读后感(一):小结

  王春元的中文版前言写的很精当。首先介绍的是两位作者的形式主义学术背景,全书的大概脉络,即四个部分的内容简介。紧接着以一环扣一环的设问,延伸出全书的逻辑脉络,最后也给予了相应的评价和总结。总的来说,这样的序言对于阅读全书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不捧不杀,精准得当。

  就全书的内容来讲,第一部分是文学的本质与区分,主要涉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区分,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的区分,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关系问题,以及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关系问题。可谓正本清源之用,一大好处便是给后文所有的论述立了一杆旗,有这样的大前提在,后面的种种便有了依托,不至于松散,也不至于飘忽,就学术而言也更为严谨一些。

  第二部分比较简短,主要是论据的编排和确定。这部分的学术性比较重,也主要是方法论的部分,主要阐释的是做研究之前要做的准备,以及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关注的问题和完成后的问题,现实操作的意义比较大一些。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则主要集中在文学理念上,韦勒克和沃伦创造性的将文学研究氛围外部和内部,其实是以文本为界的。四要素中的作者、世界和读者,都被归在外部研究中,书中是分为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和其他艺术几个部分,主要涉及的是作家及其思想、经历,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和思想发展史等部分内容,当然还有其他艺术门类和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内部研究当然就是和外部研究相对的。书中涉及到的主要有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谐音、节奏和韵律,文体和文体学,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文学类型,文学评价和文学史几个部分。因为作者本身具有的形式主义的研究立场,所以这部分能看出是相当得心应手的论述,尤其是意象和隐喻的部分,几乎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文学史部分也非常好,尤其是将文明史称为非“艺术”史,将批评文章汇集称为非艺术“史”,可以说是相当俏皮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秉持着韦勒克和沃伦哥俩的一贯风格,在反问和否定中不断追问,不断出新,旁征博引,看起来格外过瘾,作为文艺学的入门之作还是非常具有推荐价值的。

  《文学理论》读后感(二):“命名”与“分类”——如何建立新的体系

  从内容而言,《文学理论》对文学研究的本体论和方法论都做出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全书共分四部、十九章:

  第一部分阐述了文学与文学研究的涵意及区别,力图廓清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现存的各种问题,并分别从文学的性质、功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等各个方面来划分文学研究的定义和范围。

  第二部分考察了文学研究初步阶段的资料准备工作诸问题。

  第三部分列述了文学与其种种外部关系的研究,依次论证文学与传记、心理学、社会、哲学思想,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第四部分是作者构建自己理论旨趣所在的核心部分,着重剖析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诗的声律、格律,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小说的性质和模式,文体和文体学,文学的类型,文学的评价,亦即进行所谓文学的本质研究,最后以“文 学史”一章作全书之终篇。

  从方法而言,韦勒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命名”与“分类”。

  韦勒克创造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外部批评(the extrins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即从外在的途径(extrinsic methods)进入关于文学的研究,“根据产生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它的前身去解释文学”,这是一种“因果式的”(a casual explanation)研究。韦勒克所列举出的外在的途径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心理”(biography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author)、“人类组织化的生活”(the institution life of man)和“时代精神”(Zeitgeist)。

  内部批评(the intrinsic study of literature),即“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works of literature themselves)。韦勒克没有对“内部”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但在俄国形式主义关于内容(content)与形式(form)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有一切与美学没有什么关系的因素称为‘材料’(material),而把一切需要美学效果的因素称为‘结构’(structure)”,“材料”和“结构”都既包含内容也包含形式,文学的内部研究则是针对“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a whole system of signs, or structure of signs, serving a specific aesthetic purpose)。

  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两个新的概念之下其实还是旧的内容。韦勒克的创见就在于发明了新的分类方式,从而将旧的材料重新纳入其中,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体系,所谓截断众流。

  现如今,想要找出新的材料是非常困难的,那么要想做出新的研究就务必从方法入手,重新“命名”与“分类”便是一种极为实用的方式了。

  《文学理论》读后感(三):《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读后感(四):文学及与之相关的其他

  (一)

  一切评价与结论都是有条件的,在两极之间此起彼伏。中庸在这里应指综观全局的平静心态,而非一种平衡中立的观点。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的基点首先不应该在于去改变穷人的世界观(那只是宗教及与之相关的信仰的工作),而是在于去适应和改变富人的世界观,营销自己以获取独立,而非以谄媚和施舍为己任。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文学要输出含有价值内涵和区分色彩的消费作品,另一方面文学要体现创作者本人的阶层属性及其情感趋向的潜在流动。文学因而不应该是苦大仇深的说教,也不是阿谀奉承的谄媚。文学有其独一无二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内涵,有其历史沿承也有其创新前景。文学家、批评家和作家应该藉此立世,获得其安身立命的资本。

  应该澄清的一点是,从来是非文学性的学科运用文学来包装和推销自己,而不是文学屈尊降贵地去迎合它们的世界。文学不是在数学面前的拙劣算法学生,也不是在物理面前无知的微粒子观察者,更不是天体学下面看不清行星轨道的门外汉。它们只是文学的对象,而不是文学的创作者或者批评方。

  所以文学既不需要依靠其他学科来抬高自己,文学有其自身独一无二的优势及其循环往复的困难;更不需要放弃自身的特性以赢得生存空间。正如塔可夫斯基对于文学经典的理解“只要经典还存于世间,则总会被人阅读——不必担心信息的爆炸和媒体的泛滥会使阅读灭绝,它至多是替经典作品挡走许多不够格的读者。”文学只需要通过重新定义及内在一致的确认来收复领土和认清形势。首先依靠内在的工作来确保文学的独立性和进入世界的无可替代性;然后才有学科的交流、跨界的传播与五花八门的衍伸运用。

  (二)

  在社会范畴上,以集体的浩大来夸耀自身的做法是荒谬可笑的,以物质的富足与技术的革新来安慰自身的做法是荒谬可笑的。终将我们看到“人凭借自身的理性能力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技术文明,但这种文明却反过来成为压迫人、毁灭人的强大异己力量。”自然不言不语,宇宙的广博无垠和安寂沉默容得下任何荒谬可笑的自我满足、自鸣得意和自以为是。如果我们以今日的技术进步对历史傲然相视,我们全部获得也不过是后人对我们技术落后的傲然相视。

  外在的欲望是他在的欲望,外在的进步是他在的进步。自然改变自身,有其自身的标准。对物质文明和技术进步的渴求都只是自然自我演绎下的阴影。对征服、掠夺、侵占物质和垄断、封锁、困守技术的欲望和野心都是荒谬可笑的,自然不是此在的人,任何对自然的向往和趋避对之毫无影响。以自然为荣耀或以之为耻都只是对人本身的放弃,而去适应他在的标准。他在是转瞬即逝或者瞬间永恒的,而人的命运却并不是转瞬即逝或者瞬间永恒的,人的命运是在永恒与消逝之间的“中庸”部分,“中庸”在这里是两极之间的一个描述状态的动词,既包括位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种状态,也包括对此次彼伏却并不突破两极的变化状态的描述。

  文学因而不是线性发展的社会要素,而是循环往复有着坚硬内核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无意识提供了排遣不去的谵妄、苦难和死亡的主题,而意识则将之发展成为文学。”所以文学不管是在内容和形式本身,还是在读者接受与批评上都不是线性发展的。互联网取代了电视,飞机战胜了马车,人们也早已不再使用信鸽或者渡鸦来传递心事。可是浪漫什么时候也不会被代替,反讽什么时候也不会被人抛弃。一种时代趣味取代另一种时代趣味可能会有根本的变化,但它们的对象却是一样的。文学是人学,古代人不会比现代人傻,未来人也不定比现代人更聪明。技术的革新与物质的文明的惊天动地的变化对于文学来说并无显著意义,它们的对象是物质与技术本身,而非人类本身。技术与物质带来的进步与解放从来都只是外在自然的进步与解放(如果自然有进步与解放的话),也从来都只是以一种困难代替另一种困难,这个过程中转移的都只是困难的表现形式,而非困难本身。

  社会是千姿万象的,历史是千变万化的,精神却是亘穿古今、游走天涯的。物质所在的位面是整一的,技术所在的位面是叠加的、继承的、有限定的,而精神所在的位面却是多相的、异质的、各自独立的。映射把精神的宇宙联成有彼此交错机会的各种平面。但这可能并不代表我们不是在想象中接近或者遥远。毕竟此刻你仰望星空时看到的那颗流星,事实上它早已过去了50亿年。

  03月15日

  《文学理论》读后感(五):Memo:文学与思想/观念

  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第三部 第十章 文学与思想(Literature and Ideas)

  韦勒克是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而谈论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的,因此他关注的是文学中有没有哲学元素、文学是不是一种哲学、文学的价值能否由其哲学家价值来评判;而不是我所关注的“文学与思想史”到底是什么关系。但他在文中涉及了对哲学史、观念史、精神史的区分与评述。

  值得注意的是,导师提醒我,韦勒克写作此文时,思想史正处于将形成而未形成时期。他诚然拿住了思想史的要点;但由于当时思想史学科尚未形成,他尚未想明白,因此有时讲思想史,有时讲思想。国内将之奉为思想史的经典是不对的。

  1.哲学史与观念史的区分

  洛夫乔伊的“history of idea”,中译本写作“思想史”,但其实应该译为“观念史”。

  观念史的研究对象:“洛夫乔伊把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仅仅限定为大思想家,而把他自己的‘思想史[观念史]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小思想家和诗人[应译为:包括诗人在内的小思想家],因为他认为诗人是从思想家衍生出来的。’”(114)洛夫乔伊“把严肃的反映现实的文学中的思想大多称为‘稀释的哲学思想’”(115)[洛夫乔伊为什么把诗人纳入观念史的衍生对象里了?可能得【读洛夫乔伊的原著】才能知道。]

  观念史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承认,思想,或者至少不同思想体系的选择常常是由假设来决定的,或多或少是由无意识的精神习惯来决定的;它承认人们在接受思想的过程中由于敏锐地感到各种形而上的悲苦而有所不同;它承认思想往往表现为一些关键词和虔诚的短语,因此,必须从语义学的角度加以研究。”(115)

  韦勒克准确定位了观念史的性质,即它是一种关于思想的研究,而不是关于文学的研究:“‘思想史[观念史]’只是研究一般思想史的一种特定的方法,而把文学仅仅做一种研究思想史的记录和图解。”(115)

  2.德国的“精神史”或“时代精神”

  精神史(Geistesgeschichte):“精神史可以广泛地用作理智史的一个替补术语,也就是洛夫乔伊所谓的思想史;这一德文术语和英文相比理智化不太强,因而具有优越性。……在德文中,‘精神史’通常被理解一种更特殊的意义:它假定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精神’(time spirti),目的是要‘从一个时代不同的客观现状中重建时代精神,从这一时代的宗教直到它的衣装服饰。我们从客观事物的后面寻找到整体性的东西,用这种时代精神去解释所有的事实。’精神史假定人的文化和其他一切活动都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和科学之间是完全平行的。”(124)

  但韦勒克指出,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并没有精神史设想的那样密切:“即便是哲学与文学似乎联系最紧密的时代,真正的统一也远没有德国‘精神史’中所设想的那样确定。”(126)“哲学与文学间的紧密关系常常是不可信的,强调其关系紧密的论点往往被夸大了,因为这些论点是建立在对文学思想、宗旨以及纲领的研究上的,而这些必然是从现存的美学公式借来的思想、宗旨和杠零只能和艺术家的实践维持一种遥远的关系。”(127)不仅如此,纵使诗人与哲学家分享共同的时代背景,但他们所受教育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观点并不能彼此代表:“哲学往往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培育倡导的,这个阶层在社会联系与出身方面可能与诗歌的作者很不同。”(127)

  总的来说,韦勒克是否定精神史研究的:“当‘时代精神’变成一个神话式的整体,变成一个绝对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指针时,用这种精神来解释文学的变化就显得漏洞百出了。”(127)韦勒克眼中精神史的问题在于用一个时代普遍的思想去解释文学(中的思想)。我赞同。

  3.思想如何进入文学作品

  问题:“思想在实际上是怎样进入文学的。”(128)“显然,只要这些思想还仅仅是一些原始的素材和资料,就算不上文学作品中的思想问题。只有当这些思想与文学作品的肌理真正交织在一起,成为其组织的‘基本要素’,质言之,只有当这些思想不再是通常意义和概念上的思想而成为象征甚至神话时,才会出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问题。”(128)

  4.文学作品之价值与思想的关系

  “诗不是哲学的替代品;它有它自己的评判标准与宗旨。哲理诗像其他诗一样,不是由它的材料的价值来评判,而是由它的完整程度与艺术水平的高低来评判的。”(130)

  一些思考:

  1.“哲学家的思想在诗人的作品中引起的反响,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解释一个作家的观点,特别是象莎士比亚这样的剧作家?”(118)

  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很好回答的:用比较文学实证主义的观点来看,只要有材料表明作家接触过某一哲学学说,而该哲学在其作品中有丝毫痕迹,我们都可以认为二者间有关联。但无论何时都不能用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去解释作品,哪怕作品中这种学说显示得再明显,因为作家在消化哲学思想时一定带入了他自己的理解。

  这个问题使我想起另一个更困难的问题:作家的作品中思想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它才能被归为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学理论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