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岛》是一部由吉约姆·布哈克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法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银岛》精选点评:
●生命力排斥界限,个体史见诸语言,日常闪耀,开拓乐园,敬献永远童年。
●呆坐家中云逛公园,希望自己是那个因为阴天就不想买票、翻墙进公园的小胖子。
●夏天真美好,但总是一晃而过
●夏天看这个实在太舒服了,非常日常的视角,普通的对话,这个假期是一年里最美丽的那些日子。On est bien. La vie est belle quoi
●一场人生的盛宴,从单纯快乐的儿童、到没有父母管教的少年、再到整日谈情说爱奋力冒险的青年、到历经沧桑的中年、抵达孤独的老年——但这终究只是公园里的一场野餐,是属于假期的,即使爱和痛都披上了梦幻的绿色,是清也是轻。
●a feeling of pensive sadness, typically with no obvious cause. “À mon frère Clément À l’enfance éternelle ”
●很喜欢。布哈克这部应该也是有让素人“表演”的部分(但其实在纪录片镜头前“表演”与否没那么大区别)。童年乐园是反日常的日常性大杂烩,金银岛是取消纪录的人类观察学,相得益彰。
●随性的人,随性的拍法,真不像个纪录片。
●开头的《金银岛》引用、结尾的献词、绿地黄字的荧光,把这个拍摄手法简单直接的纪录电影框进了追忆童年的伤感中。脑中回响的竟然是新裤子的那句歌词:“disco go ,怎么可能不知道,disco go,怎么可能全忘掉。” 夏日终逝的感伤,青年、童年、中年、老年的平行记录,为我们侧切了一个人人心中都存在的,专属于自己的金银岛,那里不一定有宝藏,但一定有热病,有百无聊赖,有口渴难耐,有光,有影
●看的过程中,就是没来由全方位感到… It feels soooo melancholy… 后来剪辑师跳出来说,确实melancholy是他们想要表达的核心,那我觉得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片子真的表达力惊人。这melancholy精确滴来源于全方位记录一个childhood和youth的无聊与美丽被完美放大的场所,而且这个场所自己有一个生命轨迹,它陈列的不是日常,是日常里虚幻的巅峰:让叙事多了层次。PS. 这样用verite技巧也挺好的(走路上怂恿小盆友:你们敢不敢sneak in?
《金银岛》观后感(一):啥是纪录片的不正确拍摄方式?
一众短评好评如潮,例如众生相了,法国电影的味道了,不同人的生存状态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纪录片,作者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去拍摄呢?有多少内容是摆拍呢?
纪录片虽然可以比剧情电影更实验,手法可以更多变,但是纪录片有时比剧情电影更严谨,它代表的艺术形态比剧情电影更高级,所以,这就要求一部纪录片首先要有大量的的素材支撑,要有明确的表现对象,要以表现对象为载体呈现作者深邃的思考和高级的电影手法。
很遗憾,从这部片子里,如上的东西一个都没有,只是在这个公园里随便找了几个人貌似代表了不同的人生形态,但这种拍摄手法和从大街上抓人去拍有什么不同呢?每个人必定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故事也必定是特殊的,你拍摄任何一个人都能找到他的状态,更何况,这些人所谓的状态全都靠台词,没有任何纪录的过程和欲望,只是说说说……台词和影像相比是虚假的,那样的话无异于广播。
从镜头语言来说,这部片子充其量算一部网络视频,至于电视电影等平台,更是边都沾不上,甚至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片子,每个人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种散拍式的手法已经被无数次模仿过了,已经过时了。
从角色形象来说,每一个人物都浮在表面,没有刻画出任何一个鲜明的形象,这与作者付出的耐心和手法有关系,远远地端着摄像机去短暂地采访,是不可能塑造人物形象的。
按照这个手法去拍,作者一年可以拍一百来部不重复的影片。
《金银岛》观后感(二):灌溉我们的乐园,直到暮色降临
rac用镜头讲述了法国巴黎郊区塞何吉的“休闲岛”游乐公园众人休闲度假的场景,与一个多世纪前Georges Seurat用点彩法绘制的塞纳河阿尼埃《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思路一样,镜头(画作)前的人物都是导演(画家)从人群中挑选出来,充分沟通其意图后愿意“配合”和“参与”拍摄的“演员”(但此时画家占据绝对优势,他只需观看而不需演员)。而我们在“观看”这些图像时,我们是在理解通往这个世界途径的隐喻:有些事物我们还不知道,有些事物则可以触发我们的回忆。这是此类图像提供的一种“辨认”的乐趣。
《电影手册》影评人Camille Bui认为,很少能在法国电影里看到这样一种人民群众的“空间”,他们(巴黎人)划船、聚餐、跳水、玩水上飞行器、日光浴、在天鹅间游泳、逃票进游乐园、和陌生女孩待到日落、在雨中独坐看着空寂的游乐园。可以和J.P. Sniadecki在四川成都拍的感官人类学纪录片《人民公园》对照:他们(成都人)吃东西、打麻将、喝茶、闲逛、唱歌、练毛笔字、或者仅仅是看看周围其他人。
在46:20的镜头里
“生活真美好!”女孩说。
男孩转过头来,对着镜头说,
“我们现在这样更好。”
他们坐在汽车尾箱里,离我们远去。
我们的身后,
是蟋蟀鸣叫的湖边暮色。
《金银岛》观后感(三):抓住夏天的尾巴,这部电影很夏天
没有达成理想的身材,没有去游泳一次,没有同有好感的女孩进一步接触,没有去海边,甚至没有一件让自己心生满足或心脏狂跳的事...夏天就要就要过去了。
不经意让人想起一部非常夏日的电影《蓝色大门》里的一句话:夏天就要过去了,我们好像什么都没有做。
是的啊,什么也没有做,也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就要过去了。
抓住夏天的尾巴,很开心看了一部“这才是夏天该有的样子的”的电影,它是一部偏小众的纪录片,是法国导演吉约姆·布哈克的第四部长片电影,亦是《电影手册》2018年年度十佳。
目前看得人不算多,倒是一众好评,有网友评价:纪录片,但有非常浓郁经典法国电影的味道,在大部分法国剧情片里弥足珍贵并且几乎绝迹的气息。
《金银岛》笔者的最大观感就是轻松舒服愉悦,忍不住地想也过过这样的夏天才叫好。
导演吉约姆·布哈克很特别的选中了游乐场这个地点,最大程度的使参与者变得多样性,给以非常日常的视角来呈现,普通的对话,自然的举动,不同的人在同一片快乐之地,享受着自己夏天的快乐.....
这些奇妙的现实生活直击着我们人生的幻想。
巴黎,郊区,某休闲小岛的一个游乐场。
这里有海滩,有湖泊,有森林,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但大家来这里的目的都一样,放松自己,取悦自己。
几个熊孩子,因为年龄不够被拒绝进入,于是,他们跳下河游偷溜过去,玩了没多久就被保安揪了出来,他们虽然不舍但也没有过多的抱怨,无疑是可爱的。
二个来游乐场玩过的小伙伴,为了逃票从栅栏外翻进去被抓到了,很实诚的说:我们今天不想买票,因为今天天气不太好。
一群群年轻人,一次次和不同的女孩女人搭讪,索要联系方式,当然是被拒绝的时候多,但锲而不舍的坚持,最终还是获得了一个心仪女孩的社交账号。
这些大胆的年轻人是让人羡慕的,亦是美妙的。
有趣的是其中拒绝了他们的两个女孩,一个女孩说:他们还说了再见,人看上去还不错,你为什么不给你的社交账号呢?
另一个女孩说:想都别想,他们就只是看起来而已。
有拒绝或许是一次新的体验的姑娘,也有接纳新的机会的女孩,每个选择无关对错,机会面前有风险也有收获。
接受了一个帅气青年邀约的另外二个女孩,他们一起划着船游玩,一起爬向高点跳水...
结束后男孩女孩一起坐在后车厢回去,女孩感慨的吐出:生活真美好!
男孩笑着回应:我们现在这样真好。
随着他们渐渐远去,夕阳落下,天空和湖水被淡蓝色所笼罩...
有的中年人,带着一家人一起野餐,一起玩耍,享受生活的温柔和宁静,却也承载着属于自己生命的悲伤。
有的中年人,始终坚持着自我,是一个不向权威和强权妥协的硬汉,但只有天知道他是怎样从监狱里挺过来的。
这些不同身份的中年人,坦然地面对生活,同样让人尊重。
最有意思的是个温柔而善良的老人,72岁的他搭讪了一个20多岁的女孩,他邀请她来五星级宾馆合住,没有性。
女孩享受了优质服务,老人获得了陪伴,老人说: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毕竟有人陪伴总是件好事情。
电影了呈现了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人,他们大多是让人喜欢的觉得可爱的,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真诚,看到了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很多人说吉约姆·布哈克很像侯麦,确实在日常生活琐事的捕捉上都很出色,这部电影拍得是一段段偶然而又短暂的相遇,也拍出了生活中许多美妙的瞬间。
很喜欢其中一个片段,成年人和孩子在等游乐场开门的间隙,他们一起抚摸猫一起闲谈的时光。
以及一群成年人控制不住要跳水的冲动,一个又一个的从桥下跳水的快乐瞬间。
还有总是耐心带着弟弟玩的小男孩哥哥,拉着更小的弟弟一起爬上小岛顶部,领略不一样的风景。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后,天气持续降温,夏日也快过去了,游乐场也随之关门。
那些过往的快乐和冒险,温柔的心跳和汹涌都归于了日常。
但正如电影中一个年轻人所说的那样:你得及时争取快乐,毕竟你不知道明天会来的是什么。只要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让你觉得很刺激的念头,那就行动吧,即使这样的行动不被允许。最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心脏的跳动!
小时候总是念着快点长大,就能做各种自己喜欢的事了。可是不知是时间欺骗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欺骗了自己。那些曾经的幻想和渴望,那些曾经的期盼和悸动,早已烟消云散,不见痕迹。
过去总觉得时间很长,我们还年轻,日子好漫长,现在却总是感慨时间太快,夏天过短,我们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呢,怎么就快要结束了。
你还记得上一次畅快的开心是什么时候吗?
你知道你有多久没有进行一次人生的小冒险了?
你距离上一次觉得自己真正的活着又过去了多久呢?
如果你喜欢电影和笔者的文章,
欢迎关注笔者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牙白白白
欢迎个人转发,转载请联系作者。
《金银岛》观后感(四):笔记
某种狄奥尼索斯式的快乐:永远流动着的狂欢的宴席,酒和醉,混沌和音乐……非“人”之集合,将所有个体性的要素——眼耳口鼻手足……——解放出来,并激活到如此充分地程度:直接和宇宙进行着连接,定义出一个新层……
乐与醉但于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快乐的“期限”——是多久?《金银岛》中似乎给出一个夏天;当然,我们有更多片段(像口袋里的零钱):逝去的童年,一次度假,与爱人相伴的黄昏,甚至一次足球赛或音乐节……但关键的是看到断层——某种在人脸上起草的土地规划,头部呈现为一个多模块、多中心的运动球体——那里快乐同其他任何价值一样,被严格定义和格栅化,一条条诱惑而恐怖的边缘/切割之线架起来轨道交通——正是这种划分,规定着人群(包括个人)的阶段、方向、区域和阶级性:哪怕“大地”本身是完满的,现在已经四分五裂了。
困惑:被赶出,但以哪种理由?我们接着把面孔从东边儿转向西边,从下又抬到上,等待着红绿灯的指示:因为面孔根本上就直接和交通监控相连——在此,面孔是作为层的配置的产物而出现的,一个包裹,它覆盖着头部,基于人的非人性:某种必要的冗余。进一步而言,头部的解域(即面孔的结域)永远同时相连着另一项:风景——因为风景正是一个个、一段段的被解域的宇宙,要么面孔占据着它,要么刚好相反……从身体—头部转向面孔—风景,这正是绝对解域的、层的运动……
(监控器:违章记录+1)于是,摄影机常常与监控形成某种同构——因为它正是一种面孔—风景的装置;也正是基于某种“影像之非影像性”的冗余才同时构成着摄影机:它所能拍摄的,从来都基于层的配置和运动——声、光、色的物理层,物质现实的基础层,情动的分子层,特效或表演的虚拟层……一种配置的权力关系,先天就内在于影像之中了。
在这一点上看,摄影机与人的非自由难道不相似吗?而我们或许将借此看到导演布哈克的《金银岛》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因为它既非“故事的”层化,亦非“记录的”层化——而是转向另一头,转向一种“扭转魔方”式的层的自由漂移,生成着一种探头的构造:而它关乎着头部、面孔-风景的系统,尤其关乎于层的配置。
《岛》最令人惊奇的一点,或许首先在于其声音的运用——这种声音仍具有线的形式,但却接近于虚线了:一种缝合、连接的手术线,它贯穿于层的内外,在层间来去自由;而实际上,《岛》正是凭借着大量的声画分离、旁白及非同期声的采用,才清晰地为我们掀开面孔/影像的一角(如手术台上的拆线)——在那里我们将看到,面孔之下覆盖着一个黑洞:一个计算机的控制脑(在影像中则是镜头);而面孔不是别的,正是一个传声筒。
譬如,一组突然插入的镜头中,祖孙俩在固定长镜头下的缓慢步行:从入画到出画,留在原地的只有风景——不变的草地、湖泊与天空;而声音和对话却永远贴在我们耳边,一种影像加工的技术层:它在此是作为一条增补的意义之线而出现的;但关键不在于意义何为,而在于“增补”,在于来自n+1的那条超越层的音频轨道——实际上难道真的有谁是在诉说的主体吗?祖孙俩与其说在对话和诉说,不如说是在紧紧地背对、并逃离着我们,一种“无面孔”;而接下来,“那只猫露出凶相…...”
另一组长镜头是对准小女孩在游览车窗边面孔的描写:在此司机的声音成为机械般的电子导航,它如此热情洋溢具有穿透性,以致于和沉默的小女孩的面孔形成配对——某种层与层间最基础的置换关系,声音既是女孩所听到的、亦是她所发出的——面孔成为一张接口,它被输入指令并被导向下一部交通工具:岸边终点处的游船——轨道的延伸。
值得一提的还有《岛》中多次插入的管理人员的对话:从最初的高温预警、规范禁令到监控布设、人员裁减,以及最后的闭园讨论,这些对话源于传声筒背后的编码:一个黑漆漆的小房间、办公室…...它一方面勾连起影像的内容层次(如那些湖面巡逻员、码头男孩和沙滩安保员);但更重要的是在另方面,它串联着这样一种结构——摄影机同构于监控器,生成着摄影机—树:一个运动层,它从下至上贯穿每一道地层(一种渗入或入侵);它对面孔(不仅是那些偷渡者)进行关键帧的捕捉和筛选,它划分着边界、预警并维护着格栅化的生态……
——但正是这种声音如福音一般在巴黎郊区构筑起一个小小的度假天堂、一个乐园;然而,也正是这种声音同时耗费着“大地”,它们营造起某种高烧的富饶(像季节性的流行病);当秋雨袭来,这些乐园则面临断层:“关门、减员,一个季节的结束”……因而这快乐是有限的,它像一株摇摇欲坠的大树,底部陷入空洞。
然而《岛》还有另一面;重要的正是它的另一面:绝非摄影机—树的逻辑,而是根茎与草:不断蔓生、无中心的自由连接;层与层间的旋转、匹配,一个魔方——它打乱着原有的各要素,并重新使之激活:新的组合将有无数种……而如何形成摄影机—根茎?《岛》中为我们提供的方案:将摄影机化作探头。
(树与草:两种逻辑)一个探头总是试验性的,因为从面孔—风景的系统到探头—风景,面孔与风景两者的要素都将被充分激活;它们互相利用着,在边界处结出一个新域来…...这一过程总是动态的,不再类比于土地规划,而转为气象学:网格内的研究(即某种切割之线)将不再可靠,经纬度只规划于地面之上;因为在气层当中存在的只有几率,一团概率云临界于整个球面。
如我们看到,一个探头首先探测的就是面孔自身:它将音画抽离,将层与层的关系抽离,深入着面孔制造的流水线,暴露出那些黑洞…..而当探头伸入风景当中时,后者便在面孔的黑洞中呈现着两种面目:白墙或银线。
首先是白墙:一个反弹层和共振场,黑洞化为斑点,成为纯粹的装饰。
譬如老人趴在草坪上自白的段落:深沉的幽默,关于肉体、衰老和孤独,令人遐想的故事——一个诱惑性的黑洞;而摄影机—探头在侦测些什么?路过的小狗,采访或角色扮演,大景深与固定长镜头:风景成为画布……
正是在这一搭配中,探头捕捉到一种竞争关系:面孔与风景——紧绷的故事性似乎要凝聚为线,但总是在流淌的风景中被稀释;风景化为白墙,将那些意图反弹,无闪回无特写,只剩下纯粹的语句和音调:被过滤的能指散布在墙上…….而另方面,这白墙还在扩张,一个插入的草坪空境增加着其容量,背景中的金字塔亦将在之后通向另一个新故事,一次新连接……
另一段是一场暴雨:白墙在此成为共振的场域。
从保洁员——黑人员工抱怨着职业——安全员预警——暴雨来袭·撤离沙滩——回到保洁员:一组环形运动——热闹与冷清占据着波峰与波谷,一个要素首尾相接,构成循环的周期;而镜头化作放大器:要素和情绪的共振——一切有待出场的层都在此聚集,一个共振场…….于是风景—白墙之上,各个面孔—黑洞均被布置,并由其特异性而筛选:同频率的震动,一副贯通的群像画…...
而在风景的另一方面则是银线:它从白墙散作丝缕,以飞驰的速度朝着黑洞的出口奔去——因为当它处于黑洞之中时,唯有以银线的速度才得以逃逸……
流亡于法国的教师回忆起往事,而镜头对准着黑夜、道路与车灯:一条无尽之路,某个大他者的面孔已经完全占据着这里,绵延不断的黑暗…...唯有逃亡,以车灯的白光在黑暗中开辟出一条银色的光带、逃逸的光带——探头在此则捕捉到另一场竞争:黑洞的扩张、面孔压缩着风景;而白墙却借此抽成丝缕,为黑洞镶边,以阻挠其吞噬的蔓延……
(当然,还有更多银线:如阿富汗家族野餐后的手电筒,一柄光剑)一个镜头若注视着黑洞,便必定会被黑洞所捕获——因为有无所不在的监视网络和树形谱;但若是将摄影机化作探头,便能在白墙与银线的配置外开辟出广阔的空间,而这些空间正是根茎的形成——一座巨型的镂空体:它如兽穴般有无数个入口和出口,连接着无数层,甚至连接着树本身…...而探头在如此的洞穴中所拍摄的,除了层与层间的翻转、配置外,还会是什么呢?
(偷渡,或入口)更关键之处在于:并非摄影机造就了根茎;恰好相反,唯有连接着根茎才能形成一个摄影机—探头。而《岛》中的根茎为何?不是别的,正是这土地本身——一群小孩一开始便从几公里外奔赴而来,这正是根茎的连接——大地和湖泊在探头中被还原为巨型分子:真正的公共空间,没有卖票员、围栏和监视器,其入口和出口远不止一个……
以这一形象出现的正是结尾员工在沙滩上所发现的奇迹:他们缓缓拉走浮标(这些结构的虚线标记);而一个兔子洞出现在沙滩上,它将通向何处?
或许应换个说法,即使一个根茎被误认、被切割,它也总在连接向不同的层——从来没有真正的断层,土地向来是完满的——一个洞,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
而损失当然是我们的,小男孩和弟弟看到禁止令;看到天鹅仍在园内玩耍;看到那座桥是如此坚固、但却人迹罕至了。
于是开始漫游:水塘、道路、树林……
化为手持的镜头,似乎终于在结尾对准了哥弟俩的头部:一对面孔—探头,伸入到根茎的另一个连接当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