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是一本由弥尔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5元/3.2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乐园》精选点评:
●孙悟空一样的撒旦,猪八戒一样的亚当。当年大闹天宫被贬地狱,今朝誓要反上天去!
●粗读了一下,对撒旦这娃抱有强烈的同情心。
●完全没有想象中的语言之美。
●以前看过,基本上忘记了
●詩歌還是得看原版。不過翻譯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阅读感觉与《荷马史诗》类似,比读《神曲》舒服多了。
●盲眼的光明使者
●地狱一出即光明。
●呼市内大南门外的旧书店里买的,不过是毕业以后去的。上学时我们也常逛那个市场,里面有好几个小书店。 认真读完了这部长诗,感觉大气,震撼。
●晓畅的译文。
《失乐园》读后感(一):2016年8月24日
1.体裁:终于明白了长篇叙事史诗体是什么鬼…《浮士德》也是这个体裁,但是《失乐园》的文采要比《浮士德》好挺多。随着看的体裁变多,慢慢感觉,想象力不应该被死板的东西所拘束。绘本是近年来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体裁。
:其实我还挺喜欢史诗体的,因为我喜欢读诗。但是今年我比较饥渴,读诗快不起来…所以史诗体我一般都是浏览略过。
2. 取材:故事来自《圣经》。历史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3. 立意:我对路西法、亚当、夏娃非常地感兴趣。我会从叛逆者这个角度考虑他们。只是路西法是一个激烈的反抗者,亚当夏娃则是顺从的思考者。路西法丰富了我从浮士德那里得到的关于魔鬼的灵感。
《失乐园》读后感(二):不自由毋宁死
宁愿选择艰难中的自由,也不愿去佩戴卑躬屈膝的浮华那舒适的枷锁。 知识可提升他们到达与诸神平起平坐的高度,一旦有如此渴望,他们就去尝,就去死! 不知道这是不是欧洲人第一次发现宗教中(也暗示政治制度中)巨大的骗局以及对人类精神,自由的禁锢,但是弥尔顿发出的摆脱桎梏,追求自由,摆脱愚昧,追求知识的呼声却是如此强烈。上帝(政府)要求人类的只是顺从服从以及愚昧,给予人类的是虚假的幸福安乐,而只有人类挣脱枷锁,勇敢寻求真理知识,人类才真正睁眼看世界,真正获得自我,为了这样的代价,可以去死,失去伊甸园又怎样! 全书也可以看到很多荷马史诗的影响,结构方面,拉斐尔跟亚当讲述创世纪的过程,仿照奥德修斯讲述自己几年历险过程的故事,撒旦军团与天使军团大战的过程仿照阿伽门农联军与特洛伊军的战斗。一些修辞比喻也有荷马史诗的影子,如“玫瑰色的手指”比喻黎明,类似赫克托尔的说话方式等等。
《失乐园》读后感(三):乐园失去了,还会回来吗?
今天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想试试第二层阅读模式(检视阅读)来看这本书。为什么选择这个模式,因为这本书是很不错的书,但是如果从头到尾地看似乎很花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够坚持读完。原因之一是:书中的内容关于圣经,二是:没有实用的价值性。所以选择检视阅读,可以大概了解书中的大概内容,在考虑是否要进一步阅读。最近很想实践这个读书的方法。
书中内容有关撒旦的反派和堕落,他继而引诱上帝创造的人类,跟着他一起反叛上帝。上帝允许也这件事的发生,因为上帝不想亚当夏娃失去选择的权利,也不想全人类失去这个权利。所以上帝允许撒旦挑战他的统治权。结果撒旦成功了,人类反叛上帝,首先是夏娃,接着是亚当,接着遗传给了全人类,全人类都有罪,都会死亡。因为死亡是因为罪而来的。
上帝没有放弃人类,他给人类希望,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来到人间解救人类脱离罪和死亡的奴役。人类是否要接受耶稣的拯救,这要每个人的信心,恢复乐园的生活需要每个人自己不断地寻求。。。
《失乐园》读后感(四):失乐园到底是什么样的
1.对于这本书给五星首先是书的情节简单却引人入胜。这不得不说作家对于人物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的细腻,很多ml场景但是每一处都各不相同,场景的变化反映人物的心境逐渐发展。 2.因为描写细腻,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超过半年,但每次读都从未忘记之前读过的情节,在我看来,这种“准确”的“语言”是其主要原因。因此联想,学校教学生写作文,至高目标或许就是教学生如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而这又不仅仅是作文课才需要去教的。 3.失乐园到底是不是婚姻本身?有人觉得久木二人或许是害怕婚姻的后果重演所以没有再婚直至走向殉情。但是在我看来,失乐园或许只是没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极致的纵欲享乐和毫无经营的感情都是失乐园,都对未来没有期待。 4.婚姻本身不是坟墓,在结婚之前需要和伴侣在生活的某些观念上磨合,比如生活需要对爱克制,不是克制本身也不是无爱,应该是一种节制的放肆。想起方文山以前有一首韵脚诗,他对“变心”的定义是“新鲜”,反过来说,或许新鲜也是解决变心问题的方法。
《失乐园》读后感(五):无题
《失乐园》是诗人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标志着诗人创作的高峰。它高度地凝聚着诗人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亲身感受。面对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黑暗现实,弥尔顿愤嫉邪恶,向往光明,形象地体现了自己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和坚持反抗的斗争精神。当时,纵使革命处于低潮的年代,人们依然可以从他的《失乐园》中,感受到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光辉战斗。 《失乐园》虽然取材于《圣经》故事,实际上是植根现实生活,运用宗教题材,曲折地表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精神的政治诗篇。诗人借用了《圣经》中的词句、热情和幻想,反映的则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动人情景。作为革命家的弥尔顿,并不执守传统的宗教观念,图解教义,敷陈诗章;相反,他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能从思想内容表达上的实际需要出发,给宗教题材以必要的改造和革新,塑造出非同寻常的典型形象,刻画出个性鲜明的人物特征,艺术地展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正如鲁迅所说,弥尔顿取《旧约》事作《失乐园》,“用天神与撒旦战事,以喻光明与黑暗之争”。在《失乐园》里,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代表,也是英国清教徒老祖宗的体现。弥尔顿在刻画这两个形象时,借古喻今,赋予人物以一种新型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