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是一本由(瑞典)马伊·舍瓦尔 / 佩尔·瓦勒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怖分子》精选点评:
●已豆列。
●从系列开始就各种别扭的几位警察,在最后全部抱成一团并互相欣赏了。马丁贝克说 我喜欢拉尔森 我只是不挂在嘴上。所有人都在变、在理解、在进步。可惜作者之一的佩尔早早过世,瑞典夫妇系列也就此告终,真的是太过遗憾。
●一般,维持水准。
●牛逼
●两年前在宿舍看的津津有味
●拉爾森真不錯。
●最后一部,作者想说的东西太多了,全都放进去,没驾驭好
●说教味太浓了,好想说,万幸作者之一去世了,他们不大算再写了
《恐怖分子》读后感(一):最后一本
作为作者一生中十部作品的最后一本,他达到了。十本小说,一个系列,人生尽在其中,远远超越了纯粹的侦探小说。从偶遇这个系列,到每周都去图书馆等人还书,虽然没有按照顺序,但我还是在短短的三周里,在图书馆里读完了这十本书。
我同意新星的意见,《大笑的警察》是最出色的一部,直到今天我都记得那悲喜交加的一本书,还有警察和侦探们的心底起伏。
实在是精辟,看到40年前,瑞典的建设,仿佛今天的中国,人们在迅速转变的社会中成长,找到或找不到自己。
《恐怖分子》读后感(二):外来的恐怖分子和内部的恐怖人心
《恐怖分子》读后感(三):依依不舍
除了破案的过程,作者在其他层面上也极力追求写实,因而也就有了一种渗出书页的质感和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我看来,这就是这个系列的最大魅力,你几乎能闻到那潮湿的空气,看到那萧瑟的街景。而马丁·贝克、科尔贝里、拉尔森、勒恩、梅兰德乃至英年早逝的斯滕斯特伦、马尔默同僚蒙松以及时不时露一脸的一对笨蛋巡警克里斯蒂安松和卡凡特都成了令人怀念的老友,也许这就是“人生尽在其中”的感觉吧。
《恐怖分子》读后感(四):吐槽
这是一对伉俪作家写的系列侦探作品中的最后一部。从系列最后一部开始读起实在很不明智,人物关系、前面的剧情统统不知道。可是谁让我只舍得买减价的午夜文库,而当时减价的这个系列里又只有这一本呢= =话说午夜文库前面那些为啥只出精装啊,实在买不起啊。。。
《恐怖分子》读后感(五):侦探的世界在人间
这是一系列颠覆旧的英雄世界的侦探小说。人人都是优缺并存、好恶皆有的普通人了,不是武功高强的观察力惊人的英雄;他们不再有那些十分的特殊爱好,比如波罗的留着八字胡十分洁癖,及经常具有的吹毛求疵的奇怪个性。贝克不喜欢自己的儿子,还曾经被一段痛苦的婚姻所折磨;科尔贝里胖胖的,爱好吃,说减肥却从未实施成功,并且义无反顾的离开了黑暗的警界。
主角也不再是一个人的模式。比如在这一部中,贡瓦尔发挥了几乎最大的作用。他虽然满口脏话,惹人生气,但是他在对付马尔姆这个官僚上却十分有效,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勒恩。
我认为这是一部很现实的书,读着读者你就会读到书里,仿佛在其中生活一般。
到底是谁?还要查到什么时候才能破案?因为从没把结果告诉我们。
或者怎么这么累?还要应付上边的压力?功劳却总被他们抢去。
那些小报记者到底想怎么样呢?不想知道真相而总是枉加揣测吗?
就算不喜欢那个美国议员,也要保证他的安全……
警察中总是有好有坏,那时我们就用好避免用坏。结果,那个小组还是被用在了搜查上,没有发现她……
个性一点就是罪犯吗?不要再逼民为贼了,拿着枪吓唬他们……
生存这么难,就业这么难。国家能给人们出路吗?
这都是一些零碎的呓语,总之这对夫妇一年一本的质量的确不错。让我们记住这对夫妇:马伊·舍瓦尔(女),佩尔·瓦勒(男)。作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用侦探小说进行反思:“我们把创作犯罪小说当作解剖刀,一刀一刀划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假象和弊病。”有这种理想作指导,怪不得比那些纯推理及为了一鸣惊人或成为畅销书的小说不知深刻多少倍,好看多少倍。
如果继续写下去,我相信会更丰富多彩,因为这一本已经有了集体智慧的形式。但是,男作家去世了,女的将怀念放入搁笔之中,你不在了,我怎么写呢?希望以后能拍成电视剧,我一定会看。瑞典应该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