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1-18 01:51: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读后感100字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是一本由吴于廑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精选点评:

  ●书中选译的《伯罗奔尼撒战史》,其文言功力令人叹服。

  ●有意思

  ●很一般

  ●还行,在医科大的自习教室看完了。交代基本史实的历史书,入门

  ●2008年9月23

  ●云淡风情,乘着那蔚蓝的风 让我们去古代的爱琴海

  ●本科时在黑石礁那个书店买的。那时候快要毕业了。内容已经完全忘记,书在家中。

  ●言必称希腊。好书一本,浅显而入门级别。

  ●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的人物制度,战争往来,风俗习尚等等,值得一读。如希腊部分提到的每年一次的酒神祭典,剧场上照例演出悲剧和喜剧。Athenaze教材里主人公Dicaeoplis一家到城里参加观看这次,后其子路见纠纷,上前劝解反遭殴打,导致失明。又去其兄处留宿,然后求医,医生束手无策,嘱咐他们回家拜祭神明。

  ●一首好诗骗我读了一本烂书!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读后感(一):小书-大历史

  如果对希腊和罗马的早期历史感兴趣的话,这本书是最佳选择。这本书成书于上世纪50年代,虽然唯物主义历史论大行其道,由于作者自己本身是哲学系出身,并没有教条主义的历史分析,用社会经济的方法来做的历史分析反倒非常有信服力。

  不能不说,那个时代的学者真的是很严谨。建国之后出生的历史学者中已经很难再有这样的学术功力了。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读后感(二):1957,一个马克思主义走卒的课堂作文

  如果你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逻辑已经反感透顶,就应该远离这本书。

  阶级的、唯物主义的、大而化之的……

  让人想起中学时学中国古代历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进化。

  当然,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分析框架和逻辑。但是,对于青少年时期被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绑架的人来说,这太老套了。

  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好的,那就是用大而化之的笔法勾勒出那长达几个世纪的历史的方方面面。所以,它是一本取巧的书,以至于被历史系的学生用来准备考试。

  对于言必称希腊的人来说,这本也是一个清洗剂——古代希腊罗马不是完美的精神家园,更不是乌托邦。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读后感(三):没有“阶级”的古代希腊和罗马

  这应该算是我看的第一本专门写古代希腊和罗马历史的书。从前的知识都是零星的从别的书里东拼西凑的,这次总算能稍微的串联起来了。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作者选取了重点而又不失系统性。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难怪很多人一谈起民主或者一谈起政治就“言必称希腊”。确实挺让人惊叹的,很多理念一直影响到现在,甚至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国家的治国和社会组织很多方面都深受古希腊的影响。同时也觉得这两千多年人类的社会在这方面好像也没多大的进步。

  还有一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是书里提到当时古希腊有些奴隶主并不是利用拥有的奴隶去伺候自己的生活或是给自己干苦力,而是租给别的人去干活,这跟现在的劳务派遣公司何其相似。虽然性质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形式上就是一码事。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在本书正文里好像从来没有出现“阶级”这个词,但是在后面附录里的两篇文章中,作者却大量的使用了“阶级”这个词。这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呢?这样似乎可以在表面上避免给读者一种“归类”的感觉。但是之所以我会注意到这一点,正是我在有意无意的“期待”这个词的出现。

  想起最近上哲学课,Brian不止一次在讨论不同的哲学问题上提到一些现当代的西方哲学家,他们的理论明显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甚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的,这显然不是什么对他们有利的地方,于是他们发明了一些新的名词,在表面上绕开了“马克思主义”。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读后感(四):收获略有

  此书除了正文还附有作者的两篇短文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节选,我只看了正文。很早之前就想关于希腊和罗马的文字,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可以很好看下去的著作,昨天发现这本号称很好看的小书,连夜阅读至今下午,粗略翻完,收获不甚明显,感觉自己对希腊罗马文化的承接能力还是很欠缺。如下所述引摘或个人注解,难免纰漏,有兴趣的书友可再看看原书。

  一、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发展与战争密不可分,乃至人类了解希腊古代史(前8世纪)的方式只能通过记载战争为主的《荷马史诗》来实现。不仅荷马时代历史如此,此后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历史,更让我们感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永远处在战乱中,罗马享有的两个世纪的和平,也是磕磕碰碰。希腊文化的战争可见一斑……

  二、土地自始以来决定着人类的发展,乃怕今天所谓后现代仍然无法摆脱对于立地生根的依托,土地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尤其,和任何社会一样,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社会变更几乎都和土地资源的占有分配有关联,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是一切之本,或是为了获得生存之地,或是为了扩张资本,一切因土地而起。氏族的瓦解由份地的流动开始,罗马的动荡由失地引发……

  三、人类的无知恐惧是动力,人们最初信赖长老的根据是他们的社会经历,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经验,信赖背后是人们对自己的不信赖,对未来的无知和恐惧

  四、联合或分离都由利益造成,派别之间如此,联邦之间亦是。每次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是否将共同利益最大化,代表了发展趋势——代表当时社会主要利益集团,我们也可以形象的称之为打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或许是该书成文于50年代,阅读过程中我发现马克思式的分析方式很适用。不论是庇昔特拉图对山地派和海岸派的拉拢还是梭伦代表工商阶层利益都是一个共同利益的最大化问题,获得最广大的支持。即便获得了支持,要继续下去就要持续的扩大统一战线,吸引最多的支持,罗马历史上马力改革生动的说明一这点;凯撒的元来院改革,扩大公民权,改革基层控制都是为了扩大群众基础,巩固自己的统一战线。

  五、古代希腊对人的划分:提塞斯按照贵族、农民和手工业划分为三个等级,打破了以血缘、部族或氏族划分居民的传统;梭伦按照财产资格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打击了贵族的世袭制度;克利斯梯以地域而非血缘将居民划为十个分区,地域成为划分政治权利的媒介,其分区下的再划分减少了部族的影响力,尽力较少了各阶层之间的内耗——制度安排的影子。开始了因地置人,配合五百人会议名额按照区域分配改革的实行,地域原则进一步被巩固。人类从以血缘为统治基础到地域为基础,是一个对社会治理进一步净化的认识,增加了理性要素,减少了氏族或部族对政治的不合理干预,通过制度安排较少了内耗。

  六、古代希腊发展过程中新旧贵族对待奴隶的区分:奴隶的功效——满足家庭内需求/为了牟利,为了商品交换。这是却分新旧贵族的关键。前者的单一自给自足无法促进当时的进步,后者的客观需要则促进了制度对人身自己束缚的不断减持,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奴隶自由……

  七,斯巴达人尚武实乃情非得已,其依靠希洛人(通过土地占有制造人身依附关系)的自己自足生产体系,注定他们没有安全感,必须保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以保证被奴役者的反抗动摇不了他们的统治;紧张的外部生还环境时刻督促着他们保持自己的强大,唯有如此方可和平,和平是暴力的产物。

  八,雅典对波斯的战争是雅典发展的必然,发展工商业是雅典的根本,控制海上通道,夺取海上霸权是海路贸易的保证,一个强大的波斯控制海上通道是对雅典未来的极大威胁,面对遏止自己脖子的波斯人,雅典唯有一战。商业发展冲动是动因,也是最大动力,打败波斯是一笔非常经济的买卖.

  九、雅典古典民主的形式价值无疑是纯粹的,但它对公民的狭隘认识一直收到人们的批评。其未能提供远郊公民及时参加会议的制度保证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实施成本超出公民承受能力的民主不是民主,是花瓶。如早期希腊和罗马允许平民担任供职,但无物质保证,平民如何履行职务。

  十、本罗尼撒战争中雅典对斯巴达的胜出是经济历史型态的胜利,一个得到更广阔民众基础的经济型态上的战争机器将更具持续力,斯巴达的完美战争系列由于缺乏基本的人的支持终将抵不过有效民主下的雅典模式。

  十一、马其顿王国的适时入侵让我们明白,社会组织制度是与社会发展相随相伴的,不适合了就得改,没有余地。当狭隘的奴隶制无法满足雅典发展,无法将雅典的问题控制在和谐状态时最好的方式是淘汰它,不主动改善,不自己退出只能由外人来摧毁。当罗马帝国扩大——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原有治理模式便要同步升级,否则帝国就有危机。比如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否则极易引起支持的变乱,届时任何的改革都是徒劳无益的,罗马的文官体制和军事强权的掩盖下错失保证组织制度与帝国发展同步的机会,导致之后戴克里先的制度改进和君士坦丁的宗教引进都徒劳无益。

  我们发现社会的组织模式与军队的组织模式相比,其发展或改正的难度要大的多,罗马方阵在战争中的进步速度与其社会制度的改进相比可谓天壤之别。我想大致因为军事对抗的结果非常直接,后果十分明显,人们没有余地徘徊,无法徘徊,故改进非常迅速,而社会组织之变革则缓慢多了,因为人们的认知与感应之间总存在很大的断层或空隙。

  十二、马其顿征服了波斯,政治制度上却为其所溶化。这不是马其顿自愿的,只是其本是受波斯文化发展起来,进步波斯地区为了合理统治必须认同已有的模式,也算所谓的落后地区征服了先进地区,但蛮力终将被先进文化同化。

  十三、马其顿的征服在不停的传播其各类文化,带动商业流动,但也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帝国在不断的产生新鲜成果,如标本考古。

  十四、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初始发展具有卓越的作用,这一点在罗马的发展上也显现出来,罗马最初所在第肥沃的土壤,决定了其农业国角色,使得它对海洋,对工商的兴趣不那么的高昂。

  十五、历史的相似性:罗马发展历史上塞维尔以财产划分公民资格的改革和希腊历史上梭伦不谋而合;十二铜表法则与雅典的德拉古法典类似。

  十六、从梭伦改革对贵族利益的不敢触动到格拉古兄弟看似进步实则后退的土地法改革,我们或多或少的看到了个人成长经历和受教育对人的影响。

  十七、当军队不属于国家,动乱便不可避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