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日期:2022-04-12 03:04: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是一部由维姆·文德斯执导,亚瑟·布豪斯 / Kai Fischer / Erika Pluhar主演的一部西德 / 奥地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精选点评:

  ●我是个没有感情的守门员

  ●巴巴地等着看肉戏,结果一拉窗帘天一亮就完了,搞得观众都笑场了。文德斯也真是胆大,第二部电影就敢改这个小说,虽说改的不怎么滴吧,勇气可嘉。

  ●除了你在银幕上所看见的,并无其他弦外之音。——文德斯

  ●強迫症(的)共情,推拉鏡無「疑」之懸,空間感由被看之物來確認,假想困境。

  ●我现在数数都从2开始了。

  ●朋友圈屏蔽了一哈,也就趁着没有广播才看不到别人骂汉德克了噜,暗暗五星以示声援

  ●日耳曼人的嘴也挺凸的呀

  ● “电影没有解释布洛赫的杀人动机。事实上,电影关注地是人的心理,因此并不在意叙事上的完整性。 文德斯的电影从来就不是解答问题的,而是一直在探索人的心理,只把一种可能的心理状态描述出来。更多展现的心理状态是虚无,没有信仰、没有心理依靠的无助状态。这体现了作为一个战败国,德国人精神上的迷失。也有在美国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一些人的沉静思考。至于这种电影风格,关注人的心理,尤其是心理失衡是德国文学和艺术的传统,而且更早时期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已有其根源,表现的是一个纯精神的主观世界,而非客观的世界。客观世界在一些已经精神扭曲的人的认知里,自然也是扭曲的。”摘自豆友的影评

  ●文德斯把彼得汉德克拍得规整了起来,让故事更像个故事。刚读完那个小说的时候我感叹说,身有反骨的汉德克先生小说可以这样写的嘛……于是影像确实可以让人更具象地感受,去掉了飘飘忽忽的文字表述,守门员游荡在街上。曾经认为,游荡是贾木许的关键词,但其实这是特定年代下整个人类的关键词,或者也可以说是永远的迷茫的年轻人的关键词。文德斯片子的音乐一向让人迷恋,这部里面唱片机干脆成了关键道具。

  ●细细碎碎的。压根儿讲的就不是一件躲避凶杀案的事儿,更应该是一种空虚无聊的状态。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影评(一):看电影面对电影没有剧情时的焦虑

  如题,看了三十分钟发现一点都不知道在讲什么还是蛮慌的有一瞬间。

  突然发现是文德斯的作品,原来这就是文德斯。

  蹭诺奖热度看了,昏昏沉沉的脑袋,中间还睡着了可能四五分钟,不过无所谓,电影本身就好像第一次读《墙上的斑点》的体验一样,当然也不能说是意识流,但确实是抽象的,流水账式的,完全平淡的没有一点点剧情,忽然而然的开始,忽然而然的结束。预想的以为的高潮或者转折都没有。

  倒是更像通过游荡的男主,展示另一种生活,一种古老的,游荡的,无所谓的生活,又有点跟废文化不谋而合。跟他接触的人都在焦虑,有的还在崩溃,周围的环境也是。包括被杀死的女孩,做梦都是焦躁不安的,又充斥着金钱。

  真的跟现当代一些文学的体验感是一样的。

  配乐来来去去就那么几首,好像也是一种枯燥的一成不变的氛围。

  结尾突然点题守门员,于是结束。8太懂寓意是什么。

  男主长得好像克鲁伊夫,太像了简直,脸型发型都是,也有点像魔笛莫德里奇。眼睛又有点普京的意思。

  2019.10.13卫津路放映室。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影评(二):精神病人就在身边

  守门员在面对罚点球时,与对方罚球队员是一个针锋相对的对抗局面,双方都要猜测对方的心理。都处在一个高度紧张,又似乎有些游离的心理状态下。然而守门员是被动的,不仅要预判方向,还要观察对方的假动作等等。

  一个杀人犯,在伏法之前也面对着与警方的博弈。他一直关注着报纸,关注着警方对案件侦查的进展。这种博弈中他是彻底地被动,恐惧与焦虑成为主要的心理状态,能做的只有消极等待。

  布洛赫是一个失败的守门员。在他与警方的博弈中,他是否成功?他的精神状态出现了很大的起伏,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电影不时变得紧张恐惧的配乐显示着他的心理变化。一方面他保持着高度警惕,这让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又因为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显现出恍惚的精神状态。他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声音、对看到的物体出现了神经质的反应,他所面对的各事物之间是一个混沌、毫无逻辑的联系关系,他本身也像是一个易碎品。

  电影没有解释布洛赫的杀人动机。事实上,电影关注地是人的心理,因此并不在意叙事上的完整性。

  文德斯的电影从来就不是解答问题的,而是一直在探索人的心理,只把一种可能的心理状态描述出来。更多展现的心理状态是虚无,没有信仰、没有心理依靠的无助状态。这体现了作为一个战败国,德国人精神上的迷失。也有在美国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一些人的沉静思考。至于这种电影风格,关注人的心理,尤其是心理失衡是德国文学和艺术的传统,而且更早时期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已有其根源,表现的是一个纯精神的主观世界,而非客观的世界。客观世界在一些已经精神扭曲的人的认知里,自然也是扭曲的。

  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者偶尔有一些轻微的精神疾病症状。认知上的暂时恍惚、错乱,并不罕见。可见人的精神状态其实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一些消极因素影响。然而人又有自我修复本能,会尽快调节到正常状态。

  还有一部分人,他的精神状态一直不正常,但是作为人所具备的自制力,能够使他克制不正常状态的显现。唯有超过他的控制能力之时,才会发作。

  其实,布洛赫也是个失败的逃犯。自始至终的消极等待,特别是硬币线索的发现,使他的结局成为必然。在片尾的比赛中,守门员成功抱住了足球,也是导演最后的暗示。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影评(三):制造《守门员害怕罚点球》(摘自《文德斯的旅程》)

  文德斯集中处理物体,物体经强调后显示出的重要性,令人想起魏玛时期的德国电影。布洛赫和物体的关系在以下段落中被勾勒出来:巴士停下时,他看到点唱机里的唱片纷纷落下,觉得很好玩,接下来的段落中,他抱着收音机睡觉。在许多场景里,物体成为指标,点出布洛赫微妙但逐渐严重的精神分裂状态。每一回魏玛从主角的主观镜头看到一个房间,摄影机都从一个物体游移到另一个物体。在格洛丽亚的公寓中,三个从布洛赫主观视点拍的空镜头,连续呈现一扇打开的窗户,窗帘被风吹得晃动,两株植物,还有一扇窗户,边上摆了一棵仙人掌。这三个镜头是在布洛赫醒来之后出现,当他杀人后,仔细清理掉餐桌上的器物,魏玛见不到他脸上的反应表情,只看到他和物体的互动。

  在三个布洛赫迷迷糊糊或昏昏沉沉醒来的段落中,文德斯借由房间里的物体,传达布洛赫正逐渐迷失方向。在第一个段落中,布洛赫在床上凝视房间另一侧,经由他的主观镜头看到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盏灯。在第二个段落中,先是布洛赫醒过来的特写。镜头以布洛赫的主观视点从桌椅灯,横摇越过窗口,到一面三重镜,魏玛从镜子里看到布洛赫移向水槽,镜头在布洛赫俯身向水槽时停住。

  在这里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相逢,凸显出布洛赫精神分裂的困惑状态。在第三个睡觉醒来的段落中,镜头不再主观,移向布洛赫放在水槽里的雨伞,再移往床上的布洛赫。接着是他挂在床尾的衬衫,再过来是面三重镜。我们在镜内看到他在床上坐起沉思的影像。文德斯的镜头在物体之间移动,传达了原作叙述的精髓。

  布洛赫赋予物体的主观意义,使得它们变得具有威胁性,扭曲且霸道。他问茶壶里是否有蚂蚁。他听说有个小孩被南瓜砸死。后来当他经过一堆南瓜时,声带上具有威胁性的音乐赋予这些南瓜新的意涵。当布洛赫在桥上,看到失踪学生的尸体时,尸体并未以特写呈现,事实上几乎看不清楚。前面一个镜头是枝梢上苹果的特写,暗示苹果比尸体还重要,指出布洛赫赋予所见物体的扭曲价值。当布洛赫要求只关心物品价格的查税员替自己口袋里的一块石头估价时,查税员告诉他那石头没有什么价值。

  “联想的失序”是精神分裂的症状,布洛赫显然有这一症状。然而在许多方面,他似是片中神智最健全的人。布洛赫扭曲的理解方式和他不断的探查与质疑,加上查税员的极端理性,格洛丽亚不用大脑的喋喋不休和村民的愚蠢,更使得他成为令人同情的人物。事实上,汉德克和文德斯都认同于布洛赫,因为导演和作家都有某种与生俱来的精神分裂,特别是在感性主义的美学观中。克拉考尔提出的理论是,文德斯所接受的物质现实透过电影获得救赎。他写道,电影展现了我们心灵所视而非肉眼所见的熟悉事物。“他们一旦整合进入我们的存在,便不再是理解所及的物体,或欲达成的目标。”这正是布洛赫的行事作风:停下来,专注于物体上,这使他动弹不得。

  虽然在《夏日记游》中有个反美笑话,汉斯把Amoco(美国石油公司)的广告牌误念成Amoc(他后来发觉后头有个“O”,以为那是意大利牌子),但是到了《守门员害怕罚点球》,文德斯对美国的幻灭才开始完整成形。有趣的是,幻灭并未使他的狂热消减,这两种情况反而彼此不断抗衡。

  《守门员害怕罚点球》中的布洛赫对美国食物大致上有股狂热。在维也纳,他去看霍华德•霍克斯的《龙虎大飞车》。他播放点唱机,听晶体收音机,随身带着美国硬币,而他的球队早在一年前就去过美国。他告诉路上搭便车时邂逅的人,他认识的一个人到了美国之后就失踪了,结果住在亚利桑那州图森的拖车里。文德斯详细描绘了美国文化渗透乡间的情景:在路上有辆可口可乐货车驶过;助手拾起他吐出来的绿箭口香糖纸包装;点唱机里播放的美国音乐;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呼啸前来当地戏院,观看《紧急通缉令》。维也纳的美国观光客在早餐桌旁高声交谈,令人厌恶,流露出老套的反美情绪。真正的冲击来自使得警方追查到布洛赫的美国货币。在汉德的原著中并无这一急转直下的情节,而是文德斯个人对美国资本出卖德国,尤其是德国电影产业的注脚。

  该片中的反美情绪,有一部分直接反映文德斯逐渐察觉,身为欧洲人,他无法完全反击受到他景仰的美国式拍片的作风。“我认为《守》是部完全精神分裂的电影,说实话,这是很恰当的事,因为主角布洛赫就是这等光景。这也是我自己的情况…在拍摄《守》时,我了解到我并不是美国导演,虽然我喜爱美国电影铺陈的方式,我却无法如法炮制,因为我心中有不同的文化。这就是冲突,在每一格影片中。”

  拍摄《守》使得文德斯组成了他的工作班底,除少数例外,他们在德国电影时期都共同合作过,包括协助罗比•米勒的摄影助手马丁•费舍尔,音效马丁•米勒,剪辑彼得•普日戈达和作曲于根•克尼佩尔。文德斯在《爱丽丝漫游城市》和《歧路》以及《公路之王》中的另一个自我——鲁迪格•佛格勒在《守》中担任小角色,试验说出预言的小村白痴。佛格勒自1966年起投身舞台,为汉德克诠释过许多角色,包括后者1970年的电视长片《当代大事纪要》。班底逐部电影合作产生亲密感觉,无疑启发了文德斯在《公路之王》和《美国朋友》及其数部美国片中推崇的男性兄弟情谊。在《美国朋友》拍摄期间,采访片场的一位女记者写道,这个班底令她想起“封闭的男性社会”,而事实也的确逐渐如此演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