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殷本纪随感
日期:2020-11-11 08:26:30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殷本纪随感

  纵观《殷本纪》里的所有君王,他们也与平头百姓一样,有成器者与不成器者之分。陈胜曾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有道理;“举贤不避亲”,也值得肯定。

  同样生于帝王之家,有人成了贤君,有人成了昏君,到底源于什么呢?

  我以为,一个人能否成器,跟他的心灵是否开放有着极大的关系。

  商汤心灵开放,虚怀若谷,善于听取谏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汤以水为镜,以民为镜,查看自己是否失形失政;“先王言不可不勉”,足见他治国态度之恭谨谦虚与孜孜不倦,善于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伊尹也说:“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可见他的为政理念亦是如此。

  帝太甲刚开始也是暴虐昏庸的,但在伊尹将之放于桐宫的三年中,他没有自闭心灵、刚愎自用,而是悔过自责,反善修德,终使诸侯归殷,百姓以宁,得到伊尹的褒赞。

  帝太戊善取言,从伊陟,修德,使怪异现象不驱自散。

  帝武丁思复兴殷,知天下绝不是一人就能治理好的,于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寤寐思佐,求贤若渴,终于等到傅说“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遂天下咸欢,国家复兴。

  反之,昏庸的君王无一不是封闭心灵、刚愎自用、不听人言的。以纣为例。其实细究起来,纣也是有很多优势的,他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智谋高得让他能够拒绝一切谏言,言辞漂亮得让他完全能够掩饰自己的过失,是个反应极其敏捷、口才相当好的人,可就是“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这一点,足可置他于可悲的结局,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别人皆不如己,他还会被人尽心辅佐吗?他还会行德修政、为老百姓谋福利吗?不可能的。所以,纣王最后被善于吸纳人才、赢得民心、取信于诸侯的西伯昌灭了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或曰其为天命,其实一切天命皆人事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才是实情。

  毕淑敏有这样的话,“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我觉得,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多种生命的可能里,只要开放心灵,将纯净温和的目光朝着真的、善的方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殷本纪随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