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新课标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选修IB》是一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6图书,本书定价:4.6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新课标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选修IB》精选点评:
●高考结束后,大多书都扔了,唯独这本特意保留下来,并将它放在了书架上
●破例标记本教材,语文课本模范,现在看来所选篇目的多样化与前瞻性都有。
●相较于小学读本,趣味性不足。相较于初中读本,艺术性又太足,晚自习拿来品一品是极好的
●才发现以前上过,都读过并且学习过,而且老师教的很认真,很多内容到现在还有印象!
●高考完之后自己学了这套老师根本不会讲的选修课本,学到很多
●高中最好的语文教材,没有之一。
●翻了许多次,老师讲了其中几篇吧,也没有很深入。希望每一位老师能带他们的学生们读诚挚的文字,培养他们对文学最真诚的热爱。毕业清书,留下了这本,认识了很多作家,现在我还爱他们
●补标
●启蒙,读过多遍
●精选短篇,特别好看
《I新课标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选修IB》读后感(一):最成功的语文教科书,没有之一
这本书收录了海明威,弗吉尼亚伍尔夫,雨果,普宁,保罗科埃略,托尔斯泰,泰戈尔,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加西亚马尔克斯,卡夫卡等等大师的节选或散文。是我认为最成功的语文教科书,没有之一。
标配还应该有一位满腹经纶的语文老师,如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有幸聆听到了他的教诲和指引,才让我对外国文学有入门的了解又喟叹它的深远,以至于没有堕落到不读书不看报,或者只看没营养的青春文学的田地。
对所有高中时代没有办法仔细学习这本课本的人表示遗憾。
《I新课标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选修IB》读后感(二):最棒的一本教材
作为一枚理科生,上大学之前没有读过多少文学书。做题之余,看的就是这本《外国小说欣赏》,里面的每一篇不知读过多少遍了,就是现在回想起来,也能说出大半。
第一篇是海明威的《桥下的老人》,第二篇是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之后是普宁的《安东诺夫卡苹果》、雨果的《九三年》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选段,泰戈尔的《素芭》,保罗·科埃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还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卡尔维诺的《牲畜林》、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博尔赫斯的《沙之书》,最后一篇是卡夫卡的《骑桶者》。
若是没有这本书,人生或许会不一样?谁知道呢,也只有庆幸在那时可以遇上它,帮我带入现代文学的殿堂。
《I新课标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选修IB》读后感(三):再次超过字数
普及了小说的知识,对品读作品、自我写作有帮助 作为一本教材,曹文轩在每篇选文之后附了很多他对小说的理解 如
1.叙述的视角,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2.小说可以分为以阐明思想为目的、以讲述故事为目的小说和以情感打动人的小说
3.忌讳主题鲜明,与追求观点的精确、明了的哲学相反,小说应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这点也不同于杂文的直抒胸臆观点鲜明 也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
4.正类似于电影,电影也是讲故事 故事或者历史事件只是表达思想的材料而非目的 当然,这是现代小说,古典小说的价值取向是单一明确的如《堂吉诃德》;
5.“贴着人物写”,从人物的心理和言行两个角度;
6.写作中的以故事为中心和以人物为中心;
7.情感的处理应适当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即使是悲惨的故事也并不非得带着悲惨去写,适当地节制情感更能打动人;
8.虚构是小说的灵魂,虽然传统时代的小说很忌讳,都是把小说当做历史或者传记来写,但随着现代小说家文体意识的增强,认为小说本身应是一个独立自为的世界,可以有别于我们伸手可及的现实世界,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类似于电影造梦机器) 小说可以是一种想象的艺术,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正是通过虚构来完成的:事实不等于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呈现真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因为小说也是以文字为载体,作家想要表达的都是自己的一些倾向,而不单纯是他所目睹到的现实,因为小说也属于作者的自我表达 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I新课标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选修IB》读后感(四):小说欣赏的思维导图
留连了很久,书躺在桌面快半年了,终于下定决心,过了一遍,做了笔记。
这里是主要的纲目,很多细节的东西,需要更清晰的描述和具体的小说来理解。
看了这么多年的小说,就一直觉得“这篇写得好!”,“这篇写得好感动”,“这个是什么鬼”。现在,知识是有了武器,能具体得去分析这篇小说写得好,是哪些方面写得好,为什么能感动我,为什么其他的就不行。
1叙述
叙述角度
1.谁来说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
人称区分叙述人在局内还是局外
第一人称
真实亲切
利于抒发感情
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
不受叙述者见闻和感觉的约束
可以深入内心
全知视角,展示不同时空的活动
特殊的第二人称
别有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偏抒情
典型《万卡》,第三人称较大背景,第一人称表达内心的悲伤
*叙述腔调
腔调符合人物设定
讲述
叙述者不时的出现,告诉读者故事是他讲的
对故事里的人和事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判断
流露对人和事的感情
契科夫《套中人》
显示
没有叙述者,隐藏在文字后面
对对话不做判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情景去判断
“讲述”是传统小说的常用手法。福拜楼开创现实主义小说开始,现代小说向“显示”靠拢,作者意图越来越含蓄。
经常是两者结合使用。
*速度控制
小说里的时间和现实时间不对应
小说叙事在情节关键段落留连,在无关紧要段落忽略
小说欣赏
桥边的老人
*墙上的斑点
2场景
在场景中生活
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面描写)
故事发展的舞台
大小场景
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场景的功能
给全篇定调
通过描写环境而进入叙述,显得舒缓和自然
通过环境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显得有逻辑,顺理成章
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
营造氛围,既是用来感染读者,也是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对故事情节的推进
引导人物出场
揭示人物性格
私人空间的陈设、装潢等物品的风格会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趣味、爱好、性格
作为象征
*风景的意义
衬托
对事件起相应衬托作用
如正称:自然环境于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往往是“同调”“同质”“同方向”
反称:鸟鸣山更幽
作为幕间音乐
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
*现代小说的场景观
古典小说的场景:细致、确切
追求细节的真实、具体
素描心态
现代小说的场景:模糊、虚幻
模糊了时间、地点、场景
带有强烈的文明批判意识
追求思想深度,热衷于抽象、符号化,以虚构、寓言的形式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
小说欣赏
炮兽
*安东诺夫卡苹果
3主题
主题
母题
每篇作品都有作家对这些人类生活中重大的母题的理解
复杂性和矛盾性
作品蕴含的思想比作家本人要深厚
材料无法支撑想法,作品比作家本人的想法还贫乏
主观意图与客观思想之间无意识的背离
主题的形成
以思想为目的
以故事为目的
主题的实现
忌讳:主题鲜明
形象大于思想
小说的“理”是蕴含在事实之中,并不特别彰显出来
模糊处理
*主题的选择与开掘
小说与当下的关系
时间局限性的问题
人类命运永恒的问题
永恒主题
主题的锤炼
要求作者带着悲悯,关怀全人类的痛苦,并有深刻的思考
*主题观的演变
由单纯到复杂
主题的价值并不仅仅决定于深刻、重大、正确等,还在于是否有多向延伸性。
不追求恒定的价值标准。
由具体到抽象
主题转向“哲学遗留问题”
小说欣赏
丹柯
*炼金术士
4人物
“贴着人物写”
深入人物内心
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刻画
站在人物的立场、处境来想问题、做事情
揣摩人物的出身、阶层、教养、职业、经历、品性、性格、具体的环境
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揣摩人物的心理
心理描写
内心独白
梦境描写
幻觉描写
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语言也是一种行动
语行是内心世界的流露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
类型人物
喜剧效果
圆形人物
性格复杂
多以、多变
复杂
*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
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化
现代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
人物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是人类的缩影
小说欣赏
娜塔莎
*素芭
5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
情节
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者设计
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故事
被讲述的事情,有情节、有头有尾的皆可称为故事
情节的发生
情节与细节
情节运行的方式
基本模式
发展
高潮
结局
摇摆
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戏剧性
*情节运行的动力
突发性事件
障碍越大,化解得越巧妙,小说越精彩
障碍与苦难是服务于情节
危机爆发
危机的处理
危机之后
小说欣赏
清兵卫与葫芦
*在桥边
6结构
谋篇布局
结构是一个容器
讲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
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长与短,巧与拙
局部与整体
显现因素
人物
事件
隐性因素
情绪
记忆
*结构的“常”与“变”
结构的构成
情节
设置危机
情绪
材料
层层推进
主线
复线
平行
生活的横断层
按心理时序展开
意识流小说
思考与实践
小说欣赏
牲畜林
*半张纸
7情感
情感的魅力
感动文章
感情的共鸣
感情的投入
感情的记录
心理时间可以无限
悲悯情怀-最高尚的情感
情感的处理
节制胜于放纵
矫情、做作的情感是令人讨厌的
把感情包裹与扎实的内容中
蓄势待发
*情感是小说的动力
题材
基调
线索
动力
氛围
*现代小说:激情过后
小说欣赏
山羊兹拉特
*礼拜二午睡时刻
8虚构
对虚构的确认
虚构
fiction
ovel
虚构意识的逐步确立
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虚构使我们富有
编造已有的世界,编造不存在的世界
信不信由你
一种想象的艺术
*事实与真实的区别
事实不等于真实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
小说欣赏
沙之书
*骑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