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与弗洛》是一部由卢西恩·平蒂列执导,维克托·雷本久克 / 勒兹万·瓦西莱斯库 / 科卡·布卢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约03年看的,被海报吸引,觉得应该是个喜剧。结果。。。只能说,远离怪老头啊。
●很赞,这么冷静克制以至于看到录像带时相当感动。看太晚了的时候就是没有中字。但是这部真心喜欢!
●B+
●为啥是这个结局,想了一下大概就是“你的存在就是对我的折磨。”……
●近乎完美
●望评分早日破8 2018年的最后几天纪念2018去世的罗马尼亚之光——吕西安-平特莱 望大师在天堂安详
●起于一场葬礼终于一场谋杀,强行带上的米老鼠头套出现在屏幕里的911之后,只是为什么我现在满脑子都是裸露镜头……
《尼基与弗洛》观后感(一):最后的结局我不喜欢
一部叙事平缓的电影
不知道为什么到最后给出一个震撼的结局
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开头先是葬礼
再后部分还有婚礼
可是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悲剧呢
难道非得有高潮才行么
话说回来
打四星吧
《尼基与弗洛》观后感(二):失去
这部电影最大的气氛就是失去。
尼基失去了一切,他最后把这一切归结到一个人身上,然后宣泄掉。
尼基是个中将——在旧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干。
如今,一切都没有了。
许多个月中,女儿没有给他写过一封信;
老婆最后得了老年痴呆;
他已经失去了一切。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只有无穷无尽的不知何为……
所以,他杀死了自己的老婆,用酒加安眠药;
然后穿上旧日威风的军装,拿了把锤子,那个夺走他一切的人最讨厌的锤子,他恨他,他的时髦,他的逻辑,他的崇洋媚外,他所代表的一切。
影片用尼基女儿结婚时的录影带反复推高了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以家庭与社会责任、浓浓的情感联系作为对过去时代的缅怀。
这部电影实际上就像是80年代的中国电影,一个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经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冲刷的剪影。所不同的是,他用了非常少有的幽默而非讽刺。这在中国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看了这部电影让人很欣慰,罗马尼亚的电影是很有希望的。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终归会发展起来,前提是没有人拔苗助长。
《尼基与弗洛》观后感(三):解脱
影片以一场葬礼开始,年迈的尼基失去了他年轻的儿子,只因一次生活中的意外。葬礼前,尼基郑重的穿上了自己的军服,一丝不苟,这是一个典型的“老派”时刻,这一身军服代表着人生重要时刻,以及自己的身份和立场。影片最后,尼基在用锤子砸向亲家弗洛前,他同样穿上了自己的军服,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执行过的最重要的任务,同时他也在用军服表明强调自己的立场和尊严。以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尼基的压抑与愤怒来自于多个方面,儿子的去世、妻子身体的孱弱和疾病的恶化、女儿跟随丈夫移居美国、与亲家弗洛的政见对立以及弗洛的强势和对自己轻蔑的态度等等,诸多因素带来的负面情绪最终激发出了最后的暴力发泄。影片花了大量篇幅展现尼基的生活日常,他传统、保守和控制欲让女儿无法忍受,比如他不希望女儿去往美国,因为离家太远,以及一些更为重要和隐蔽的原因,因此女儿与支持自己去美国的公公弗洛显得更加亲近。尼基不让怀孕的女儿到海滩游泳,因为海水对胎儿不好,而女儿则无奈的表示自己只是去海边而不是海滩......影片中得大量生活细节都透露出尼基与女儿间的隔阂。而尼基与弗洛之间的对立状态则更加让人坐立不安。弗洛在尼基面前表现出的清高和傲慢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无法忍受的,在弗洛面前,尼基就像弱智一样被教育、被指挥、被挖苦,毫无尊严。影片中有两段让人极其揪心,一个是搬家的段落,弗洛斥责尼基用锤子敲坏了家具,压倒性的气势和凌厉的话语让尼基一脸憋屈,有话说不出。另一段则是弗洛给尼基带来了一摞书,让尼基一本本的读,显然,在弗洛看来尼基是一个没知识没文化的俗人。当两人谈论政见时,强势的弗洛从来不让尼基把话说完,永远都是一幅轻蔑的面孔,就像打发小孩子一样,每当木讷的尼基组织好了语言就会被弗洛无情的打断。这两人的角色设定显然是极具代表性和功能性的。弗洛的八面玲珑和控制欲在木讷、内向、敏感、细腻的尼基面前完全就是自尊粉碎者。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便是远赴美国的女儿给弗洛家写信报平安而没有给自己的父母写信,因为女儿和弗洛更加亲近,这让本就自尊受挫的尼基更加不平衡和尊严扫地,弗洛的妻子给尼基戴上的米老鼠耳朵很明显的表达了两个家庭的地位落差和倾斜。尼基在锤死弗洛前进行了剪指甲、刮胡子、穿军装这些仪式感极强的准备,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他彻底解脱的时刻。一个传统、内向、敏感、温和的人在解放自我的时候,往往是最暴力的。尼基挥锤砸死弗洛的画面相当克制,没有过多的血腥和氛围渲染,这是一场突如其来又极其平静的谋杀,一旁目睹一切的弗洛妻子也没有尖叫,只是张大嘴巴作懵逼状。影片戛然而止,生命结束了,痛苦结束了,电影也结束了。除此之外,影片里有一些幽默的细节也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影片开始不久女婿早上起床来到厨房,他的下面顶着一把“伞”,而丈母娘就在一旁.......比如女婿和女儿全裸的坐在床上谈论下体剃毛……平特莱的影片在严肃的同时总会加入一些幽默的元素让人会心一笑。
《尼基与弗洛》观后感(四):压抑的尼基、张扬的弗洛,以及他们毁灭的关系
2001年,一个曾经的行刑逼供者Frant Tandara在郊外的家里迎来一位历史系教授和一名女记者,这个下午,和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后的任何一个下午一样,凝重而悠长,在宛如审判者的那位高傲而全知的教授以及担任记录员角色的记者录音笔前,衰老的Frant成为了那个被审判的人。但一切还是在时间中静静地流逝着,微风偶尔吹起野草,却卷不走那压抑到激不起一丝涟漪的气氛。
1968年,两个行为粗鄙的少年被地方官员控制住,并要求他们在导演镜头前完成一部对青少年示范酒精危害的“教育片”。少年无节制地挥霍着荷尔蒙,一次次replay地表演着粗鄙野蛮的行为,最终“合格”地被定位为不再能重来的镜头——少年的死亡。这也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人们躲在水库里和树荫下,但酷热却锁不住少年张扬的生命,并最终将其青春的最后一滴热血蒸发干。
罗马尼亚导演吕西安.平特莱无疑是一位善于调剂节奏的高明指挥,这在2003年的电影《尼基与弗洛》中表现更甚。沉闷的尼基就是那部平静而压抑的《行刑者的下午》;而热烈的弗洛则是那部关于张扬而失控少年的《重建》。
平特莱将两部节奏迥异却指向相同(桎梏人的社会体制)的作品,转变成两个不同的老人,古板的中校尼基和时髦的摄影师弗洛,但指向却脱离开了政治体制批判,而更归于人本——孤独寂寞以及带来伤害的嫉妒。
电影主角无疑是摄像机紧跟的中校尼基,从开场他在镜子前一丝不苟地穿戴上军装开始,摄影机就如同他随身军大衣上的那颗纽扣,死死地盯着他,旁观他的日常、记录他与子女、妻子、亲家弗洛的日常关系、呈现他独自一人时的孤寂。他行动迟缓、不善言辞,每日推车小车往返于住宅和菜市场,面无表情地看着售货员、鸡蛋、火腿和零钱,他或许规矩了一辈子,罗马尼亚的变革、发展、入盟努力都影响不了他。惟一让他流露表情的,是和小儿子及儿媳商量他们是否该去美国时,他的确只是商量,不是能表露强烈态度的争论,因洗衣机漏电事故而牺牲了大儿子的尼基不愿小儿子再远离自己。小儿子婚礼,尼基发言:“做父母的应该在儿女喜悦和忧伤时都在他们身边。”亲友们回应到:“让他们去吧,那对他们更好。”回看这段婚礼录像时,尼基眼中泛着泪花。
而他的亲家、住在街对面的弗洛则是个麻利热心又颇有控制欲的老顽童,他高效地安排完尼基大儿子的葬礼,又剪辑好女儿嫁入尼基家的婚礼盛况录像,而那控制葬礼和婚礼的摄影师也都是弗洛。雷厉风行的他,也懂父母常情,告诉渴望赴美的年轻人,“尼基的慈父之情应该理解,希望你们慎重考虑。”他太过于自信,对子女、对尼基都一样指手画脚,家庭会议、搬家,拿主意、做行动的都是他。他位于餐桌镜头不起眼的中景景深处,却牢牢控制着焦点处神父的话语和观点;他在婚礼上引导并纵容自己那小精灵女儿和他健硕的女婿当场来真格的;他得意地哼着小调钻进浴缸洗澡,却马失前蹄地撞个头破血流。
作为亲家,穿戴整齐而又显得很傻的尼基,驻足窗台前,看到弗洛穿着短裤和拖鞋洗刷着爱车——就是这辆车,弗洛总告诉尼基你该坐哪;作为亲家,他们颇不平等地争论着1944年8月23日的罗马尼亚解放问题,不善言辞的中校尼基刚组织好自己的历史立场,就被弗洛无情地打断,并将一大堆历史书抛给他,“亲爱的,你先看看书;作为亲家,尼基被邀约去一个假面晚会,弗洛妻子给他套上两只耳朵,说“你成了尼基老鼠”,尼基面露像是被侮辱一般的苦恼,而一旁他的老妻子却得意地扮演着小妖精。
终于,在电视镜头放着“911”事件时,尼基看到了儿女从美国寄来的只言片语的明信片,而收件人不是他,是亲家弗洛。弗洛妻子不解风情地说到:“孩子们更喜欢弗洛。”
于是,尼基拎上锤子,走到街对面的弗洛家,像《重建》中的少年般,走向毁灭。电影在压抑了90分钟后,残忍无比地发泄了出来。尼基发着抖,走回家中,坐下,试图平静下来,像《行刑者的下午》那般嘎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