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出生和成长在小县城的人,现在每次回去的身份不经意间变成了观察和体验县城生活的一个城市人,尽管我不是很喜欢这种状态。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这个县城变化之大难以形容,说是一个新城市也不足为过,孩童时代大部分生活、学习和玩耍的地方和场景都成了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公园、绿地和一幢幢住宅,这是好事,也多少有点遗憾,这个小城市缺少了一些灵魂。
这一次我只在家里住了不到两天,来去匆匆,照例开车把县城转了个遍,这里谈点我的感受。
1、9月30日苏宁生活广场开业,这是我们县第一座标准意义上的现代化的Shopping Mall,一起进驻的还有这座县城的第一家星巴克咖啡,这着实让我挺意外的,虽然我离家多年,但我的体会和观察,这座城市里并没有特别符合星巴克目标的人群,但或许这是星巴克更加本土化的战略,这是对县城里各种茶馆、休闲场所的一次降维打击。还有被苏宁收购的家乐福中国、名创优品、屈臣氏、必胜客、海底捞、谭鸭血、呷哺呷哺这些在高线城市里已经习以为常的品牌入驻,这就如同一次正规军的集体进入,将一个小县城里已有的商业格局搅乱,接下来免不了重新洗牌;
2、一座苏宁广场除了餐饮还有亲子、服装、电影院、健身场馆等等,一座城区人口仅几万人的小县城几乎来了一半人在这里闲逛,很快这就是小县城熟人见面最频繁最容易的地方,估计也是约会、聚会最常来的地方;
3、苏宁广场的这块地以前是县人民医院,医院搬走苏宁来开发,伴随着商业地产,还有好几栋住宅,据说已经卖到了7000元/平方,目前这里最好的楼盘住宅是6000元左右单价,你看商业中心的作用多明显,苏宁可以通过卖住宅赚上一笔,这也理所应当;
4、以后这个小县城过年过节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必胜客排队吃一顿,平时吃9.9元一块的小店披萨,人群、场景还是有明显区分的,品牌赚品牌的钱,山寨和小店也能赚自己的钱,找到定位,找准场景,用足小县城的熟人关系,大部分商家养家糊口和赚点小钱还是没问题的;
5、星巴克的出现并不会带来咖啡文化,更多是装逼和特别场景和需求下的消费,生意不会差,就如同第一家肯德基开业至今,生意一直很好。
这座小县城有除了高端茶饮品牌(喜茶、乐乐茶等)之外几乎所有品牌,比如一点点、蜜雪冰城、Coco等,也有一些只在江苏区域深入布局的品牌比如哈姆特(估计大家没怎么听过)、超级奶爸、叶子与茶,甚至还看到山寨的茶颜悦色的茶海棠,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是山寨品牌,就如同大部分人分不清New Balance和Newbalun的区别,这些还都是有品牌的,还有很多你完全不知道的独立门店,可能也不是独立的,也是加盟了什么品牌,只是连我这个知识面相对广的都未必知道;
6、和大部分下沉市场的Shopping Mall一样,一层不是化妆品,而是被珠宝、黄金首饰品牌柜台占据,从老庙黄金、周大福到周生生,从上海城隍庙到你不知道的品牌,总之每一个品牌的柜台导购都比客人多,满满当当的,可能中国人对黄金珠宝首饰的信仰是永恒的吧,不只是结婚生子需要,也是大妈们理财投资的最稳当的选择;
7、电瓶车绝对是大部分中国老百姓的最佳代步工具,不是自行车,也不是汽车,更不是新能源汽车,你去看看雅迪2020年以来港股的股票走势,足以说明一切,电瓶车的升级更新要比汽车更频繁,购买门槛更低,停车成本低,有点像台湾的年轻人必须拥有一辆机车一样,市场足够大,大到电瓶车的配套装备都有足够大市场机会;
8、开一家店对大部分不想打工的人来说是最好的创业选择,可以是服装店、早教店、卖零食、茶饮店、饭店、面包店、二手房中介门店、旅行社门店等等,创业不一定要搞什么宏大的项目,也不全是要有什么伟大愿景,在一个小县城里,创业就是将自己在这里的社会关系变现,稳稳当当的赚点钱,如果你还有点野心估计再多开一家店,要么就两家,仅此而已,所以你看有那么多做品牌加盟的人在全国各地收割他们,这里并没有任何贬低之意;
9、我家住在县城里目前最好的小区,有着完全和大城市一样的小区内部环境,人车分离,这个小区里现在只入住了1/3,大部分都是有点钱或者在外打拼的人回老家买房,但并不住这里,有些是买给老人养老的,但老人并不习惯住楼房,有些就是买着放在这里,这个小区有无敌的湖景,早晨的阳光可以洒满整个房间,那种感觉在城市里无法体会到;
10、县城里有大量的安置小区,用于乡镇农村里让出宅基地的农民安置用(城市化的结果),同时还在继续的将所剩不多的老城区拆迁重新开发,县城的面积继续扩大,一个江苏省人口倒数第二少的县的县城里有大量的新楼盘盖着,常住人口并不多,这决定着这个小城市房地产的未来,结论是住宅越来越难卖,因为供给量太多了,价格基本也到头了,二手房流动性非常差,同时高端别墅卖的特别好,和上海类似,改善升级型的需求一定是有的,但因为别墅供给量有限,所以毛胚房可以卖到1万多/平方,我和家人说绝对不能再投资房地产,靠房地产致富的周期结束了;
11、我有亲戚是小型房地产开发商,买地开发的地方比如苏北的一些县、安徽亳州这样的三线以下城市,因为实力有限,一次性开发楼盘面积不大,但也足以在过去十年赶上了最后一波房地产上升周期,这次回去碰见交流了下,大致结论是不要买住宅了,要有钱就买地自己开发,做别墅,这是小城市消费升级的下一波红利,别墅比住宅好卖,住宅以前1年可以卖完一个盘,现在至少2-3年,别墅基本半年卖光,就是因为数量少,稀缺性;
我和伙伴交流,做县城的生意想做的好,一年里至少一半时间生活在这里,并且具备跳出低线城市的商业思考,才有机会做的好,指望大城市照搬来的生意模式很难做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想赚自己认知区域以外的钱很难,除非背水一战。
像我这样来自小县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总觉得很尴尬,我这一代融入不了上海,下一代也许可以,但回到县城又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交圈子和生活习惯,虽然互联网和高铁让世界变平了,物质条件已经相差不多了。
我想不少朋友和我都会有同感,这就是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我一直想在老家做点什么,但苦于精力和时间所限,还没想好,再过几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