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是一本由(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艰难的读完。。。。
●多读会有恐慌感
●全书论点:梦是愿望的达成,梦是经过改装的愿望。时代局限性挺强的,过于唯心。
● 性真伟大 并且无处不在 人生一辈子就搭理在性上 因性开始 也因性继续
●我想大呼:弗洛伊德是个amazing的人!看这本书不能一目十行,看一句就得停下来想一想,因此看得特别慢,梦是愿望的达成,是潜意识在夜间意识审查制度“休眠”时涌出来的产物,同时行动的开关也在休眠,如果在白天审查制度也放低警惕,而行动又及其清醒,这就是精神病的出现。
●梦是愿望的达成~
●我拿他解过自己的梦。。
《梦的解析》读后感(一):在梦的迷宫里走失
梦的内容通常是混乱而无逻辑的,故而人们在醒来后常难保存对其的记忆。
对梦的分析,弗氏采用的方法往往是搜集任何与梦中细节相关的生活线索,这样难免让人感觉有些牵强,有对号入座的嫌疑。
弗氏对一妇女所做梦的分析很让人不寒而栗。某贵妇在梦中梦到自己最喜爱的一个侄子去世了,她站在棺材旁。弗氏从这个梦的表面下发掘出这个女人隐含的欲望。她希望能在亲戚的葬礼上再见到曾经的情人。从这个案例出发,弗氏得出梦会对真正欲望进行扭曲和隐藏。
但是书中不断运用的性理论,纯属把一些问题都归于人的生物本能,包括对阉割的恐惧。联想到罗格不满弗氏意欲把该理论发展为一种真理,可以从理性的角度仔细思考弗氏应用该理论的手法。
弗氏一再把梦中的楼梯隐射为性行为,可是难道梦见一种幽闭空间,都可以把它归为对于混沌子宫的回忆吗。
可以重新再看一次《穆赫兰道》,是一个完整的梦境的案例,是对梦的材料、梦的扭曲、梦的工作等概念的具象阐释。
《梦的解析》读后感(二):梦,与精神和心理相关的产物(我的理解)
梦是愿望的达成,不管是夜间睡觉想尿尿,梦里就出现找到厕所;还是很多作业没做完,梦里就有你早就起床在写作业;不管是焦虑的梦,恐惧的梦,惊醒的梦,不管是梦到亲人的去世、和别人吵架,总而言之,都是愿望的达成。接着梦的伪装,我们无法一眼就明白这个愿望是什么,只有进一步剖析才能得知。
潜意识是无时无刻不活动着的,潜意识只有通过前意识的筛选才能进入意识层面,为我们所注意到。前意识的筛选实际上是一个审查制度。随着我们长大,这个制度越来越完善。在白天的精神活动中,这个“防卫兵”极其警醒,对潜意识严格把关,而在睡眠中,“防卫兵”也处于“困乏状态”,因此潜意识可以通过各种联系钻缝进来,很多时候为了冲破这道防线,就以梦的伪装的形式,结合与意识中的相似的联系,形成一个新的产物出现。这些潜意识都是童年和过去的知觉留下来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梦的材料都来自过去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这些早就构造好的情景画面一直存在在潜意识中,一旦梦里需要这种素材,它们随时可以拿过来用。因此,梦是过去生活的遗留物。
对于正常人来说,因为前意识筛选的严格把关,潜意识想混进意识层面来确实很难,而一旦这个“防卫兵”降低把关,潜意识就会出现在白天的各种幻象中,引起行动,这就是精神病人的由来。
我们不必为不道德的梦自责,因为这种被我们所抑制的愿望只有在梦中才能想方设法达成。梦并不能预测未来,或者只能说它是过去某个愿望的达成。了解梦,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的潜抑作用。
《梦的解析》读后感(三):梦是愿望的达成
我是看了著名的电影“穆赫兰道”后开始了解弗洛伊德的释梦学,那着实是一部诡异的电影,直道最后我才知道整个电影讲的都是一个梦境。
一般的哲学家和精神病医生都会认为梦是人的幻想,不存在逻辑意义,也无法与生活中的印象一一对应。对此弗洛伊德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梦是有其意义的,如果用科学的方法就能够很好地分析解释这些梦出现的原因。
他用“口渴的梦”证明了这一观点。例如,如果我晚上吃过咸菜或者其他口味很重的食物,晚上就会渴得醒过来,但在醒来之前总会做一个内容相同的梦:我在喝水,我在大碗大碗喝水。接着我就惊醒了,发觉我真的很想喝水。
根据对大量的梦的分析,弗洛伊德提出了这一观点:梦是人某种愿望的达成。整本书也是围绕这一观点来论述的。对于上面这个例子,因为梦是人愿望的达成,所以在人很口渴的时候,梦会很体贴地完成喝水的愿望。但是不幸的是,喝水的欲望无法只通过梦获得满足,在生理上,人还是会渴得惊醒过来。
上面这个观点是本书中科学性最强的一点,可以用大量事实来检测。例如如果一个人禁欲很久,那么他就有可能梦到有关性的梦,甚至出现遗精。
有事我早上起床之后还记得刚才做到的梦,这时我会分析一下刚才的梦境满足了我哪些需求,是哪些愿望的达成,这是一个有趣的剖析自己的过程。
很佩服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但是后面包括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运作这些章节里面都采用了大量实例加背景解析的方法来写作。这种写作手法实在算不上科学,因为科学实验的特点之一是可重复性,而这些梦境不会再来,而且描述、分析梦境的语句显得比较主观。弗洛伊德 会挑选出“病人”的一些背景、生活阅历来解释为什么梦境会这样运作,然而这只是一种编制背景以以使之适应梦境的做法。而不是科学地从事实中发现规律,然后用规律预测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我认为弗洛伊德的释梦学不是科学,这样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1900年弗洛伊德写了这本书,直道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关于释梦学的学科、著作都没有得到再进一步的发展了。
《梦的解析》读后感(四):梦的解析
佛洛依德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但是却很少系统地去阅读他的某一本著作,这本《梦的解析》是我在一个因饮入过量咖啡而失眠无梦的午夜一口气读完的。佛氏总是把自己以及他的病人的梦境加以解析,一开始对于他描述的自己的梦境,我持有一定的反对意见,因为在他的描述中运用了太多的比喻和文学性,必然会使梦境失真。年轻的时候我也曾每个早上一醒来就记录下能记起的那些梦境,大多荒诞,毫无逻辑,有些像达利的画作,有些像毕加索的,有些像卡夫卡或者罗伯格里耶描述的场景。我当时尽量使用了平实简单的语言,趁着还记得,赶紧记录下来,后来发现了某些让我也感觉想隐蔽起来的场景,于是就停止了这么记录下去。直到读这本书,才知道,佛氏早也就对于记录梦境的最佳时间有过研究:“我们在刚睡醒后就把所做的梦记录下来,这样其内容才可能是真实准确的,否则梦的内容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被淡忘直至完全遗忘。“
对于梦境的来源,佛氏概括了如下三个方面:
1、 梦的内容多是最近发生的,并且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的一些事。
2、 梦所选择的材料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这完全不同于人在清醒状态时选择记忆的规律。
3、 梦的记忆材料为儿时的早期印象所制约。对于儿时所发生过的一些小事,我们早已遗忘,梦却又把它重新拾起。
恰如其分地解释了那些碎片的来源。从生物的原始本能出发,他将很多的梦境把性联系在一起,虽然有些让人觉得牵强,但是还是能得到一点启发。比如,他认为楼梯、梯子、台阶或在上面上下走动都代表着性行为,帽子、领带都能代表男性的生殖器,确实有很形象的成分存在,但是这也是让其他学者诟病的部分之一,佛氏太专注于“自我“而忽略了各种历史、社会因素的影响,通篇的论据也都来自于不同的人的梦境以及他的推断,显得不够严谨。却不妨碍这本书成为精神分析中的经典。
对于梦是否可以预示未来,他在书的结尾这么写道:“梦是否可以预示未来呢?这个问题根本不成立,与其这样问,还不如说是梦能给我们提供过去的经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梦都源于过去。古人们总是认为梦是可以预示未来的,这也并非一定是谬论。那些通过愿望的实现来表现的梦,总是预示着我们期待的未来,但这个未来(而梦者所梦到的是现在)却被那些不能销毁的愿望塑造成过去的一个复制品了。“留下了一个可能性,让周公的解梦不至于被一竿子打死。可见,西方人更倾向于探究事物的根源,而东方人更倾向于想象它的未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几乎掌握了如何解析一个梦境的方法,从梦境来源出发,解释梦境是愿望的实现,则让解析每一个梦境变得简单起来。当然,我们并不需要靠这些手段来治疗什么精神病人,而是能通过它来更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潜意识,了解那些隐藏在生活背后的真实。佛氏引用尼采的话这么说:尼采的话不无道理,梦中“残留着某种原始人性,但我们再也无法直达那里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梦的解析来了解人类古老传承以及人类的精神天赋。
然而,对我而言,梦仅仅是抽象的现实,那些美好而忧伤的存在。我们不断地在夜晚用某种神性的意念拼接、剪碎、重组它,却拼命抵抗着记忆,让它藏身于某个似曾相识里,这似乎就足够了。
《梦的解析》读后感(五):《梦的解析》记录
我们所考虑过的第一个梦是愿望的达成,但很可能第二个梦是一种隐忧的发觉,而第三个梦却是一种自我检讨,而第四个梦竟只是回忆的唤醒。
“视此种病态观念为一种症状,而尽其可能地在病人的以往精神生活中,找出其根源,则症状即可消失,而病人可得复原”。
“反省”通常较专心作“自我观察”,所需的精神活动较大,当一个人在反省时,往往愁眉深锁、神色凝重,而当他作自我观察时,却往往仍保持那份悠闲飘逸。这两种情形,均须个人集中注意,然而一个正在反省的人,却须利用他的批判能力,用来拒斥某些一旦浮现到意识境界曾使他感到不虞意念,以阻止它继续在其
心理中进行,而其他有些观念,甚至在未达到意识境界,仍未为他本身所察觉前即已杜绝。但是,“自我观察”却只有一个工作——抑制本身的批判力。而如果他能成功地做到这点,那将有无数的意念想法,能丝毫不漏地,浮现到意识里。
如果理智对那已经涌入大门的意念,仍要作太严格的检查,那便扼杀了心灵创作的一面。也许就单一个意念而言,它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极端荒唐的,但跟随着而来的几个意念,却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也许,虽然几个意念都一样的荒谬,但合在一起,却成了一个甚具意义的联系。理智其实并无法批判所有意念,除非它能先把所有涌现心头的意念一一保留,然后再统筹作一比较批判。就我看来,一个充满创作力的心灵,是能把理智由大门的警卫哨撤回来,好让所有意念自由地,毫无限制地涌入,而后再就整体作一检查。你的那份可贵的批判力(或者你自己要称他作什么),就因为无法容忍所有创造者的心灵的那股短暂的纷乱,而扼杀了灵感的泉涌。这份容忍功夫的深浅,也就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与一般梦者的分野。因此,你之所以发现毫无灵感,实在都是因为你对自己的意念批判得太早、太严格。”
“每一个心理学家必须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弱点,如果那样做他认为会对困难的
问题有所助益的话。”
“如果这种原因会导致这种症状,那么同样有这种问题的我,可能也会有这种症状发生吧!”如果这个结论进入了意识界,那么他只是会天天担心害怕那相同症状的降临,但一旦它只是深藏于潜意识里,那就会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真正他们
所害怕的症状。所以“仿同作用”并非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基于同病相怜的同化作用再加上某些滞留于潜意识的相同状况发作时所产生结果。
“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一、梦总是以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为内容。
二、梦选择材料的原则完全迥异于醒觉状态的原则,而专门找一些不重要的次要的被轻视的小事。
三、梦完全受儿时最初印象所左右,而往往把那段日子的细节,那些在醒觉时绝对记不起来的小事重翻旧帐地搬出来.
几乎在每一个我自己的梦中均发现到其来源就在做梦的前一天的经验.
“印象的重现”曾出现在“发生事情的时刻”与“做梦的时刻”之间,而且,我能够指出许多最近所发生的事,因为勾起了我旧日的回忆,以致重现于梦中。
只要是那些早期的印象与做梦当天的某种刺激(最近的印象)能有所连带关系的话,那么梦的内容是可以涵盖一生各种时间所发生过的印象。
“这两个印象的关系是在于两者所含之‘意念内容’,而不是在印象上的表面叙述中”。
梦的形成是曾产生了“置换”现象——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具有较弱潜能的意念必须由那最初具有较强潜能的意念里,慢慢吸取能量,而到某一强度才能脱颖而出,浮现到意识界来。
梦的刺激来源,完全是种主观心灵的运作,借着当天的精神活动将往昔的刺激变成像是最近发生一般的新鲜。
。“梦是睡眠的维护者,而非扰乱者”。
“小织梭来回穿线,一次过去,便编织了千条线。”
“由整个‘梦思’蜕变而形成各种‘梦内容’的成分,而这各种成分又各有多种的梦思附于其上”。
我们发现把潜在思潮转变为梦之显意的过程中,有两个元素在运作,梦之凝缩作用和梦之转移作用。
用梦的合成来完成梦的分析
把梦思合成以建造出梦的尝试使我领悟到由分析得来的材料并非都是具有同样的价值。只有一部分是主要的梦思——即是说,那些完全在梦中被置换的;而如果没有审查制度的话,它们本身就足以改变整个梦。另外的材料则常被认为不是那么重要的,我也没有办法来支持“后者对梦的形成亦有贡献”的论调。相反的是,在梦发生之后到分析这段期间里,也许倒发生了一些使它们产生关联的事件,因而这部分材料即包括了所有由梦的显意指向隐意的连接途径,以及一些中间的连接关键——在分析的过程中,借着它们才能发现那些连接的途径。
目前,我们只对本质(重要)的梦思感兴趣,这些通常是一组说有多繁杂就有多繁杂的思想与记忆的综合——由一些我们清醒时所熟悉的思想串列所提供。它们常常是由许多不同的中心发出来,虽然彼此间有相连的地方。每一思想串列几乎恒常为其相反的想法所紧随,并且与它有相互的关联。
梦并没有任何方法来表现出梦思之间的逻辑关系。大体来说梦忽视这些连接词,它只将梦思的内涵夺取过来而加以操纵处理。而分析过程的工作即是要把这被梦的运作破坏了的联系重新建立。
梦是这样的——它具有一个短的序曲,然后是牵涉非常广泛的梦,不过却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也许可以称之为“花的语言”。
有时,这两个梦源于梦思不同的中心,不过其内涵有点重复。因而这梦的中心在另一梦中只是线索式的存在着,而在这梦中不重要的部分却是另一梦的中心。但是在某些梦中,把它分为一个短的前言和一较长的主要部分正表示这两半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
多数的梦例并没有表现出这因果关系,它们已在梦的过程中,因为不可避免的各元素之混淆而消失了。
梦的运作不能用单一字眼来表现出梦中呈现的模棱两可,因而这两道思潮即使在梦的显意中亦开始分道扬镳了
它很喜欢把相反的意见合在一起,或者把它们当作同样的事件来表现。它甚至会随心所欲地把相反意思取代了原先的元素而在梦中表现;因此我们不能一眼望过去就决定一个相反的元素在梦思中是否亦是如此的存在或者恰好相反
梦的形成机转最喜爱的逻辑关系只有一种,那就是相似,和谐,或者是相近的关系——即“恰似”。这关系和别的不同,它在梦中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梦思间早已存在的平行或“恰似”的关系是架构成梦的第一个基础,而梦的运作大部分不过是在制造一些新的平行关系来替代那些已经存在但是无法通过审查制度的阻抗者。梦的运作是倾向于凝缩,因而它赞助这种相似的关系。
相似、和谐、所谓具有相同归属的——在梦中却以单元化来表现;这些关系或者早就存在于梦思间,或者是新近才被创造出来。第一种可能可以称为“仿同”,第二种则称为“集锦”。仿同是用在人身上,而集锦则指对事物的统一。
根据经验,我发现每个梦都是关系着做梦者本人,丝毫没有例外,梦完全是自我的。当自我不在梦内容中出现,反而代之以外人时,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自我一定利用仿同关系隐藏在这人的背后;因而能够把本人的自我加入梦内容里。在别种的情况下,如果本人的自我确实出现于梦中,那么亦可知道别人的自我亦借着仿同作用而隐匿于本人的自我后面。
清醒时,意欲创造的新构造本身决定了这想像物的外表;而梦中集锦的影像却取决于一些和它外表无关的因素——即梦思所含的共同元素。
意义歪曲的梦都隐含着一种轻蔑的,有着这种“背叛某件事”的意念
除了把主题颠倒以外,我们还要注意时间的倒置,梦的改装最常见的方法是把事情的结果,或者思想串列的结论置于梦的开始部分,而把结论的前提及事情的原因留在梦后段里
事实是“所有精神价值的完全转换”(尼采语),在梦思中举足轻重的元素,也
许它的衍化物在梦中变为短暂的存在,并且在一些更强烈的影像相比之下,显得黯然无色。
梦里所梦见的是梦的愿望,欲在醒后将之蒙蔽的事实。因此我们可以很合理地假
设,梦里所梦的是真实(真实的回忆)的呈现,而相反的,那些梦里所表现的其他事物则是梦的愿望而已,等于说希望这被称为是梦的东西不曾发生。换句话说,如果某一事件是以梦中梦的方式插入梦中,那么似乎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暗示这事件是真实的——最肯定的了,梦的运作利用梦见在做为否认的方式。并且因而肯定了梦都是愿望达成的。
这些材料被剥离了许多相连关系后,还要经过挤压制的程序,同时由于元素不同强度之间的置换,也达致了材料间发生了精神价值的改变。
将一个特殊的意念与一个和它非常相近的相互交换,而结果促成了凝缩作用,使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单元化元素的进入梦境(而不是两个)。
置换有关思想的语言表达。
关于童年的梦亦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即是把时间转变为空间。人物与景像好像是在远处一样,在路的尽头;或者像是从观剧用的望远镜相反那端看出去那样。
梦中言谈的构造就像是角砾岩一样——各种不同种类的岩石被胶质紧粘在一起。
对同一人怀有的两种相反反应,但却又正确而没
有矛盾。只有文学上的一段文字(不过却在读者脑海上烙下深刻印像的)这样子说:莎氏名剧《凯撒大帝》中布鲁特斯的演说,“因为凯撒爱我,所以我为他哭泣;因为他幸运,所以我为他高兴;因为他勇敢,所以我荣耀他;但因为他野心勃勃,所以我杀他。”
表面的荒谬是由于忠实呈现在梦中的一个暗喻,而我们却惯于忽略其成分间所蕴含的荒谬性,这里我们又再度不能否认荒谬性是故意的以及刻意策划着的
如果梦思中包括这样一个判断(即某些东西是荒谬的),那么梦就会变为荒谬——换句话说,当梦者潜意识的思想串列具有批评与荒诞的动机。因此,荒谬即是梦运作表现相互矛盾的一种方法——别的方法是把梦思的内容加以颠倒。或是产生一种动作被抑制的感觉。但是梦中的荒谬性却不可单单翻译为“不”;它也是用来表达梦思的情绪,因为它具有梦思所包括的矛盾与嘲笑之组合,只有在这种目的下,梦之运作才会造成一些荒谬性来。因此它又将一部分的隐意直接转变成显意。
梦之所以一直呈现荒谬性不过暗示着其梦思具有特殊而令人痛苦与Q感情冲动的争辩。
这梦之所以会给人荒谬感是因为由许多不同梦思而来的句子不经中间的连接直接地并列在一起的关系
用智慧与不可解来掩藏着真实的情况。
梦思永远不会是荒诞无稽的——从来不会在健康人的梦中出现——而梦的运作之所以会产生荒谬的梦,以及梦内容会含有个别的荒谬元素,是因为它必须要表现梦思所含的一些批评、荒谬与嘲笑。
即我们必须把梦各成分间的联系看成是无关紧要,同时必须由每一个元素本身去探索其源由。梦是一个凝合的整体,但在研讨的时候必须把它再度回复成碎片。由另一方面来说,在梦中一定有个心灵力量在运作,造成这些表面的关联,即是说将梦的运作连成的材料加以再度校正。
梦中的言语是由真实生活中导衍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