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作品精选》是一本由天水 (编) / 杨健 (编)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6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语堂作品精选》精选点评:
●世界之大,不是你能都懂的,但你得知道,你怎么处置它。
●还有100页的中西方思想没看,有时间再说,对社会,思想,家庭,艺术,美学,人生观,享乐主义,中国古老文化,哲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棒
●=皿= 这本书在我家和鲁迅作品精选放一块的~
●一个伟大的文人的作品
●这本书被我看成两半了。。。。
●林语堂很多思想于当下还是非常适用的,难道国人近百年来之进步如此微小?
●其实我挺喜欢他的风格,演讲就要像女人的迷你裙,越短越好!
●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人生的出发点。情是人生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中的韵律,花中的欢乐,禽鸟的羽毛,女人的美艳,学问的生命。谈到没有情的灵魂,正如谈到没有表情的音乐一样地不可能。这种东西给我们内心的温暖和丰富的活力,使我们能够快快乐乐地面对人生。
《林语堂作品精选》读后感(一):旧文:读书小记
“凡读书的人都应如此,必须得力于一家,不可泛览,以致博学而无成名。”(林语堂)此话与我此时心境颇为相似。
“常人学与思,总是学占大部分而思少,就是因为所学是趋时之学,不一定与自己思想能发生关系。要多思不如少学,才不会精神浪费。”(林语堂)我对此的解读是,我们读书应该将思考贯穿其中,先扪心自问,需要什么知识,三思之后,再去选书,这是第一步。要知道,读书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投入是时间,而时间无疑就是生命,我想每个人都不会想去浪费自己的生命吧!因而第一步很关键;然后是“读书时”,此处我不想赘言,一般人都知道需要对内容进行思考,与作者对话,对于美文还要对文字、结构之类做品读,方法因文而异,此乃第二步;最后,就是读后的反思,写写书评是不错的方法。
文末,我想再借用一句林语堂先生的一个观点作结,也是我的一个新知,与大家共享下:“读书应取其性情相近者而精读之,才容易于见解思想上有所启发,如此时久日渐,自然也可有成就。”
此节选写于2011年4月
《林语堂作品精选》读后感(二):食色的乐趣
《林语堂作品精选》书评3
近半年所读的各位民国作家,最吸引的是谈论吃喝的文章,如梁实秋汪曾祺的已评论不少。上一本周作人作品也有好几篇写茶酒点心的文章,因书评篇幅有限而没点评,他有句话很欣赏“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孔子曰“食色性也”,林语堂先生此书里有几篇谈论食色的佳作:
接上篇,其五是《生活的享受/四:茶和交友》。林先生说“赏玩一样东西时最重要是心境…同类相引的气氛中方能满足色香声的享受…茶须静品,客众则喧,雅趣乏矣。”素来喜茶少喝酒,喝酒人多热闹,饮茶未必如周作人所讲“当于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但两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这是刹那间体会到的永久!
其六是《生活的享受/六:酒令》。我善品出各山头茶的特点,却不能品出各种佳酿之风味,估计这就是李笠翁所讲“善饮茶者必不好酒”。所谓“茶如隐逸、酒如豪士,茶当静品、酒以结友”,我这种爱独处之人惟有饮茶,无法享受到“喝酒半醉时那种至乐至适扬扬得意之感觉”。不过虽不善酒,偶尔享受当杯在口之陶然醉意未尝不可。
其七是《妇女生活》一文。古人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林先生说“有新知识而具旧德性是最好的妻子”,将矛盾兼备于一身只有古代妓女。我一向钟情江南文化及景色风情,承认也惦记着秦淮河当年的风流艳史,而当我走进李香君故居却又钦佩她的气节。可惜,这种有才艺姿色和情义的女子,已在《桃花扇》那别恨离愁的吟唱中随河水流逝……
2019年12月28日阅(书评17)
《林语堂作品精选》读后感(三):戏里诗外的韵味
《林语堂作品精选》书评2
其三是书中关于戏剧及诗词的论述深入我心。近些年爱上戏曲,多是昆曲、其次越剧、偶尔京剧。今年的春晚除了几个小品印象较深外,我最喜欢就是那四段戏剧联唱,分别是四大名著的相关折子戏。个人看后若作简单评价,那就是:京剧有味、越剧有韵、昆曲有味且有韵(如得罪请莫怪)。
我总觉得戏曲迷人之处,除了它的唱腔之美,还在于戏文里诗词的文辞之韵和吟唱之味。林先生认为“最好的诗文当由戏曲小说小调中去找,从文学观点看戏曲,其势力与美质远超唐诗。”在明清戏曲和小说里总会发现如此。我可否定论:剧本让诗的内容更丰富,戏腔让诗的表现更有味。
近几月读几位民国作家,丰子恺、梁实秋、汪曾祺,皆对戏剧颇有兴趣及研究:或采访过名角、或参与过制作、或翻译过剧本……梁实秋说“真戏迷是听戏听而非看戏”,林先生此书中也如此认为。尝听闻“菜系之不同在于调料,戏曲之不同在于唱腔”,唱腔即是拿来听的,看来此话没错!
其四是林先生对李渔的“吹捧”。谈论戏曲不能不提李笠翁及其《闲情偶记》。用林语堂的话“李笠翁是一位戏剧作家、音乐家、服装设计家、美容专家兼业余发明家”,然而读完林先生的书,发觉他也是这样一位多才之人,看他几篇论述“享受”主题的文章,及其生平一些研究和发明即可叹服。
李笠翁这本《闲情偶记》,即使不是爱戏之人,也能从中吸取到饮食、养生、园艺等内容,他才思超逸自发机抒,你闲来读之莫不生趣。以林语堂先生对此书之评价“一戒剽窃陈言,一戒网罗旧集,一戒支离补凑”,这应是林先生所言以文体及思想之解放为第一要着的“性灵派”之典范!
2019年12月28日阅(书评16)
《林语堂作品精选》读后感(四):人性的剖析
《林语堂作品精选》书评1
这是近几月借阅的最厚一本书,四百多页,看了八天,笔记也记了六七个晚上,16开笔记本摘录了满满32页。多年前就略闻林语堂先生其人其事,但从未拜读过其作品。年底读过后甚喜,闲适幽默性灵超远、学贯中西引俗入雅!书评篇幅有限,即便难以取舍,惟有厚此薄彼,精选几文分享:
其一是《中国文化之精神》。此文说到“中国民族与哲学最近人情,执中而不偏倚”,又云“凡事以尽情近理为目的,每多弱点推己及人,凡事宽恕容忍,而易趋于妥洽,就是中庸”,还有“中国人认为凡锋芒太露,不留余地者为欠涵养”。虽然一百年已过,但这些话于现实看来切合而真实。
其二是《中国人之德性》。这几句颇为贴切:“和平、知足、镇静、忍耐”,“具有忍耐力、勤勉与责任心、理性,愉快、宽宏,和平,此等本能专以适合于艰难的环境中寻求幸福”,“道家的出世思想糅合孔教的积极鼓励,养成一种和谐的人生思想,诱导国民缓于争论而速于妥协”。
度过这个春节就会明白上面的话:只需国家一声规劝,封城封路物资没断,新春佳节宅在家院,自觉自律还不添乱,检查上报从没厌倦,企业停产也无埋怨,前线人员救护病患,八方群众抵抗新冠!这一切都基于国民忍耐、理性、宽宏,善妥协、求和谐、担责任的德性!自古未变……
2019年12月28日阅(书评15)
《林语堂作品精选》读后感(五):读《林语堂精华本》
读林语堂先生之文,如同与一学识广博、性情真实之老者对坐而谈,语调自然、亦庄亦谐,宇宙苍蝇、皆笑谈之,好不畅快!
我常以为作文虽需出于性情,但丝毫不讲求铺陈技巧,则万万不可行。比如文章开篇,总需稍稍用力,让读者见到笔者的功力,而结尾处,又要首尾呼应,点题深化。后来发现自己是中了高考作文的毒,无论写什么类型的文章,都要拿捏一个套路出来,把读者均当做判卷老师,不真诚相待。林语堂先生倡导做文章如同谈话,笔调真切自然即可,越性情流露,越读来酣畅。如先生在《假定我是土匪》一篇中,开头直接写道:“这个题目太好了,越想越有趣。”语气极度口语化,若放在高考作文里,说不定直接被批为零蛋,误了作者满腔的才华。当然,这样的笔调是基于小品文写作而言的。
林先生是“语丝”派,推崇小品文,属性灵文人。留过洋,受西方影响较深,主张自由化、个性化。文章中多次提到剑桥大学的自由学风,十分推崇,并认为真正的读书学习就应该是剑桥式的,即读书时,不考虑分数、成果,而是真正的兴味使然,边读书,边抽根烟、喝口茶,闲适中出真知。但此“闲适”,并非只在于抽着烟袋坐着摇椅的形式,而是将知识学活了、内化于心,并通过最启迪灵感的闲谈,表达真实想法,获得思维碰撞,从而得到深化。
林先生的散文仿佛信笔拈来,想起什么写什么,写什么都半雅半俗,深入浅出。但并非绝对随意,因其认为作文犹如围炉聚话,既然是“聚话”,就意味着并非自言自语,而是预设了一个“他人”在。这样,就摒弃了文章晦涩难懂,或是过分随意的状况。在《作文六决》中,其中有两决便是“感动读者”、“敬重读者”。不同于许多玩弄读者、将读者当做文盲和小学生的文人,林语堂首先将读者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你是化学家,就要当读者也是化学家。”这样,才会将真材实料拿出来,还要尽量讲些读者所不知道的东西,才能让“谈话”不流于俗气,不局限于浅层,而是产生真正的思想交换。所谓,随意中的认真,真性情却也不失态度。
他虽然言语直白,但也不至于过分犀利刺人,本质上仍然仁义善良,同时不吝幽默自嘲,比如在《论语丝体》中写道“我们这一班不伦不类的人,借此发表不伦不类的文章”,读来非常讨人喜欢。同时,虽然主张人要敢于有偏见,该骂人的时候就骂人,但这“骂人”也是有态度的,“能骂人,也须能挨骂。且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以攻击,因为我们所攻击的在于思想非在人。” 这样的态度其实才是真正的客观,求真理。他最反对一道统之,世间万物,其实无不你中有我,我中含你,难免冲突矛盾。林先生深谙之,于是欢迎偏见,也无所谓被骂,常以幽默待之。有些人自诩客观,其实是一种保守、无观点的表现;有些人持着观点的矛,处处扎人,一旦被扎,就暴跳如雷,恨不得灭了对方。相较之下,先生求真理的态度让人崇敬,他反而不显得偏颇,而是客观,也真正的温和。
此外,他还是一个崇尚生活情趣的人,由于其真性情,这样的情趣也毫不卖弄矫饰,而是真爱好。如今,附庸风雅之人屡见不鲜,真爱好者极其少见,还有好多人虽然有所爱好,往往又止于“无用”的怀疑中,见其没有社会效用便就此止步,不再深入品味。所以读到《生活的艺术》部分时,我内心十分欢喜。林先生和周作人先生一样,精于“生活的艺术”,认为生活中需要一些无用之用,且越精炼越好。于是他大谈怎么喝茶最享受,抽烟的艺术性在哪儿,椅子怎么坐才最舒服,西装不如长袍舒服等等。笔锋优美,研究细致而打动人,读来昏昏沉沉,如痴如醉。模仿金圣叹的“不亦快哉”中,还有一条为:“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到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线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这样的清闲、享受的快乐,实在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正所谓“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但是如此观之,怪不得鲁迅先生唯恐小品文到了危机时刻,而规劝林先生等人不要将文章当做“小摆设”。鲁迅先生时时刻刻不忘自己改造国民性的使命,时时刻刻预备去战斗,就算是有所休息,也是作为战斗前的准备。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看不惯文人学者仍然囤于书房中谈雅兴、谈生活之道,于是免不了要对林语堂先生产生批判。先生听了骂,也不改,也不对鲁迅先生有任何敌意,实在是很可爱的性格。鲁迅先生和林先生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人,从具体文章上来看,同样是纪念刘和珍的文章,林先生温情怀念,鲁迅先生则沉痛不已,并发出“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呼喊。同样是批判国民性,林先生虽也批判,但不针对某一类人,同时也有赞许的部分;采用议论散文的模式,读来虽然自惭形秽,但不会脊背发凉。鲁迅先生则以批判为使命,旨在搅动人的灵魂,通过小说等深入细致地刻画,并加上艺术渲染,题材上涉及最普通的民众,不留情地描绘他们的惨状,直逼人性深处的恶,让人读来脊背发凉,真真感觉到灵魂被搅动。在那样的特殊历史环境下,我崇敬鲁迅先生,并承认只有直戳脊梁才能真正地改变国民,而林先生的文章则因崇尚性情自然而少了使命感,无法产生太强的震慑效果,但亦不失为极其宝贵的文学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