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是一本由吴玄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者被譽為當代中國的小說藝術家,他用幽默的手法演繹一個家庭的悲劇,笑中有淚,在笑與淚之間盡顯作者文字的功力。
●《收获》上读过的书
●很意外。陌生人这个小说写的故事让我想很多。里面的人物,每个人物的状态,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都有不少和我认识的人相似。以前我觉得他们那样好像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有点浪费生命,但是小说里一语点破,说这些人是废物,渣滓,懒,没有意义的生活。包括里面最后找那个胖嫂子,把小姑子的婚事当作自己生活的寄托,小姑子的心理,这里面只有她是个正常人。我都觉得写的非常深刻。值得现在的年轻人都读一下。不要蹉跎岁月,做生活的渣滓。
●为了凸显陌生这一主题抛开伦理和常识塑造了两个疯子和一个没有性格的女儿
●我既是我的地狱
●不要很陌生人交朋友了,他们不是人
●看了一半。头开得还不错,可后面越写越糟,不停用“陌生”这个词生硬表达陌生感的主题,人物对话中出现了“无聊的诗意”这种直白的诠释,完全不会讲故事。
●何燕来。
●很意外地就读了。。
《陌生人》读后感(一):就像再说我
这三个人简直就是我,真无奈呀,我脑袋你是不是会想去做何雨来,其实大多时候是何开来的精神状态,呈现给别人的是何燕来。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是这样...................................................
长篇小说《陌生人》引发文学评论界热议,成为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最新的一个研究热点。《陌生人》是近年来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吴玄的新作,最早刊登在《收获》杂志上。书中以当今社会为时代背景,描述了主人公小人物何开来怎样在事业、家庭等选择中逐渐失掉熟悉的自己,成为一个对故乡、对女人,甚至对自我都感到陌生的“陌生人”的蜕变过程。评论界认为,作品塑造了属于中国的一个新的文学形象——陌生人,标志着中国的先锋文学已经走出了模仿的稚嫩,开始收获创造的成果。
有点小众,因为是偏重哲理,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小说非常有价值,应该让很多大学中学的孩子读读,警戒自己。实际上北京这样的人非常多,非常多。我曾经就接触过好几个这样的人,那样生活不好,无意义。现在看来,和小说主人公好像啊,虽然他家庭环境,本人的素质都不错,只是。好吃懒做,却也不危害别人。但是口口声声还在做事业,可是他的事业也是没太多用途,损耗自己家庭的那种。在我看来,好没价值。现在,看完这部小说,我了解了。这是一种社会病,社会吞吐产生渣滓。很多人不算渣滓,但是不防微杜渐真有可能变成陌生人。前言说这部小说会和加缪局外人 对比。两部小说洋溢的气质很像。没什么时代束缚,似乎把主人公放在我熟悉的民国,清末也是合适的。
《陌生人》读后感(四):后羿说:我射;嫦娥说:没射着!——吴玄《陌生人》碎记
现在能记得起吴玄小说好像有两个,《谁的身体?》和《向我一样没用》。《谁的身体?》写年轻一代对世界的陌生感和荒诞感,有一点向加缪小说《局外人》靠近的意思。《向我一样没用》则描写了一个现实生活中 “废物”的故事,一个活着没有一点价值的可怜虫的生活。前一篇探讨人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问题,后一篇探讨人对生活的认识问题,都相当深刻扎人。这样总结好像有些笼统了,但是我想说的是,《陌生人》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在他以前的小说中已经部分展现出来,只不过零碎分散一点。换句话说,《陌生人》是吴玄小说观点的一次集中展示。
老实说,这次展示相当漂亮。10万字的小说,我一气儿读完,好久没有读得这么畅快淋漓。《陌生人》里面3个人物代表三种不同的视角,何开来不断的寻找自我、不断认识和世界的关系,在寻找和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失败、不断逃离,变成一个在别人眼里活着没有价值的废人。何开来是偏理性的,是众哲恒久思考的话题。何雨来更实在,更贴近鲜花盛开下面腐烂的根茎。她享受生活,她糟蹋生活,生活在她那里更多是消费性的,充满冒险和刺激。何开来忙着思考和认识世界,何雨来则忙着消费生活、糟蹋生活,剩下何燕来,作为一个清醒的观察者,眼见所发生的一切,无力改变,却不断受到影响和伤害。她甚至有些伟大和救赎的味道——独自承担抚养何幸的重担,不抱怨也不追问,只是承受,积极去做,这是否是小说最后给生活指出的一条出路?
吴玄的小说语言相当棒,情节紧张而富有节奏,何开来的情书和遗嘱这样细碎情节的文字都相当精彩,可见作者用力之深。最有意思的是何开来写的《中国人史纲》,只有一小段,忍不住抄录如下:
中国人的历史是从虚构开始的。盘古说:我开;女娲说:我补;共工说:我撞;神农说:我尝;精卫说:我填;夸父说:我追;后羿说:我射;嫦娥说:没射着!
《陌生人》读后感(五):我反对的是麻木不仁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本把玩概念的书。
如果说从中体会到多少所谓“无聊的诗意”有些牵强,事实上,从字里行间我感到更多的是空乏。
一种精神上平庸的伪先锋,以所谓后现代的符号掩盖着的懈怠和造作。
我相信,惟阅读的感觉不会欺骗。惟感觉不会被欺骗。
不错,无聊也是人性。世人亦自觉不自觉的以各种方式与无聊周旋。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不能放任自己沉溺于把玩概念的鼻涕泡的游戏之中,他得明白,有人要读到它,并且会对它抱有期冀。至少,这么说吧,我觉得你得把无聊写得有聊些。和我们的无聊不同,你的无聊是文学。
一个问题是,当现代人的灵魂因为太多的诱惑和欲望的放纵越来越变得混乱不堪,我们还需不需要回到最初的梦想,回到对灵魂的家园的质朴求索中,我们少年的梦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还有没有意义?甚而言之,我们还需不需要重建确立对意义世界的信仰和信心?面对一本书,我们能不能回到曾经的常识,你得给我以发现、启示和力量!因为与我那个喋喋休令人生厌的邻居不同,我对楼上的文学家先生还是暗怀敬意有所期待的。
理论是灰色的。中国的批评家应该警惕自己对理论的虚荣心。他们应该清醒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有没有尊重自己直觉的良心和勇气?
堪比加缪莱蒙托夫?我看到在书籍的封面上,加注了这样的广告词!我感到什么了呢?无聊。而且这样的作法很粗糙的。既然你尚存兜售自己的欲望,你的世界就仍然是激情尚在的。虽然,这种激情不一定能战胜无聊,但至少可以为其增加一些生色。
加缪在《鼠疫》的结局中写道: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这个发现了世界之荒诞的加缪,在心灵深处并没有沈于麻木不仁,在大难临头之际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尊严和尺度。在《鼠疫》之中我们应该看到加缪的激情和斗志。
我们无法也不能停步。面对浩劫之后的无聊,我们得做点什么。
但是但是,这本书给我们贡献了一个游魂。或者,仅是个游魂的幻影。
其实,从某种程度说,无聊也是一种激情。因此,我想我反对的不是无聊,我所反对的是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