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11 03:3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精选

  《商业无边界》是一本由薛兆丰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217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8年10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业无边界》精选点评:

  ●腾讯出事的时候,还说要分拆呢

  ●行政垄断是最大的反垄断对象;而一般的商业垄断要认真对待。

  ●我觉得这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反垄断法通俗读物。

  ●2008-12-06读过,一切回归经济学基本原理,一切错误源于对基本原理的不理解,理解基本原理的人出错是因为其中另有目的。

  ●看完就崩溃了……

  ●除了政府限制准入造成的垄断局面需要被打击,其它任何由市场自发形成的垄断局面都是合理无害的,而现存的反垄断法规不是达不到促进市场发展的目的,就是脱离现实自相矛盾——这本书以此为核心观点对反垄断法从在西方兴起到如今传入中国做了全面分析,读的很是过瘾,唯一失望的地方是作者关于专利权合理性的辩护,篇幅较少,论证也没那么充分,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一直比较摇摆不定,在这本书中也没找到满意的答案,不过还是值五星。

  ●值得珍藏的书,用词准确,逻辑清晰,澄清我心中一些错误的观念……

  ●有些地方没看懂。我真的不在乎到底谁说了什么,要是把这些某某某在书中说了什么都放到reference里就好了。

  ●必须承认,不是书不好,是我水平有限加之阅读本书习惯不良,草草读完确无法详尽体会本书的精髓,可惜

  ●醍醐灌顶,reference非常有价值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一):初识法经济学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二):先有观点,后凑论据

  读了简版,也就是刊登在经济观察报上的那些文章。一开始觉得还不错,很好的解释了需求和租的关系,算是经济学科普吧,但也是老生常谈,类似于解释机会成本。后面就又开始了先坚持论点,后寻找片面论据的过程。作者对反面论据视而不见,生怕不小心证伪了其摇摇欲坠的观点。

  这本书和“经济学通识”有点像,就是陈述作者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仰。也许在大陆,自由经济学派比较混得开,而管制派显得有点马克思了,老派了。

  自然垄断,如果是曾经在自由竞争中自然形成的,那么就不容政府去干预。可是有那么多案例确实是借用垄断地位打压竞争对手,作者只字不提。如果你没办法理解坏的垄断能坏到什么程度,你当然也不知道适当的反垄断有时候也会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比如古代皇权就是一种垄断,他们捆绑销售了整个国家机器,请问这个垄断要不要反。你可以辩驳说这个国家机器不错啊,交易费用下降了。大多数时候这是对的,垄断往往比混乱竞争好,但我们要比的不是这个,而是为什么不能让新的更有效的垄断,替代老的无效的垄断,两个垄断的交易费用都比较低。如果IP电话的垄断,比程控电话的垄断好,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支持程控电话公司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制机构本身就是一个竞争市场,有的时候是行业协会,有的时候是独裁政府,有的时候是民选政府,有的是准备参与竞选的在野党。这些机构都在竞争管制权,竞争胜出者能够用行政命令管制全国所有的公司。请问在这种竞争中胜出的机构是不是自然垄断,那么它的权力应不应该得到尊重?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三):一部“恶法”的诞生

  亚当· 斯密曾经说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少聚集在一起,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其目的便是商讨如何对付消费者。”而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卡特尔、辛迪加等垄断寡头也是西方世界的“多头怪”,斩杀不尽,最终会将资本主义拖入玉石俱焚的深渊。在中国,遮天蔽日的行政垄断往往令人们咬牙切齿,居高不下的油价、话费让“垄断”成了“全民公敌”,经济垄断也难免池鱼遭殃,再加上民族主义情绪的“风助火势”,人们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霸权、反垄断的热潮。在上世纪末反对微软霸权的网络狂欢,近两年狙击外资收购的舆论战,甚至通胀周期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抱怨声中,“反垄断”都是一面看似天经地义的“义帜”。难产了近20年《反垄断法》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呱呱坠地,几年以来斩于刀下的却都是一些私企并购,并不是人们所期盼的那把“龙头铡”,国字头的巨无霸依旧个个稳如泰山。

  其实,不仅是中国,就连在美国,一般民众都对“反垄断”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将《反垄断法》视为消费者的保护伞、企业巨头的捆身索,然而,这种幻想却从来没有被证实过,只是被一帮靠“反垄断”维生的政客、律师、专家喋喋不休地重复,谎言重复千遍也就成了真理。

  而随着“经济学帝国”侵入这一块法律领地,随着法律经济学流派渐渐蔚然兴起,“反垄断”的护城河开始被经济学的铁骑踏破。《反垄断法》中那些文字游戏、模糊定义在经济常识的“强光”下纷纷现出原形,逻辑硬伤累累触目,堂皇的法律言辞竟然如此地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认定“垄断”的一大依据是“市场份额”,然而市场份额的大小几乎全凭市场范围的认定,可宽可窄,留下了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而加诸在“垄断者”头上的“罪名”也几乎全是经济学门外汉的凭空臆想。比如捆绑销售、掠夺性定价、价格合谋等,这些问题要么不具有商业可行性、行之不远,要么市场机制会自动调节,用不着政府杞人忧天、亮出红牌。政府真正应该警惕的,反而是自己下场踢球造成的行政垄断,只有这种市场壁垒不会自动垮掉。遗憾的是,政府很少会有刮骨去毒的勇气,“反垄断”的大棒不会落到自家人身上,反而成了破坏市场竞争的杀器。

  然而,法律经济学毕竟只是后起之秀,而蚁附于“反垄断法”上的利益集团早已盘根错节。一方面,《反垄断法》创造了一种可以随意干涉市场竞争的权力,这个灰色地带藏污纳垢,成为不少企业寻租的场所,人人都想让这把“尚方宝剑”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它也成了无数专家、律师营营刨食的“饭碗”,为了生存他们会千方百计地为其辩护,不管逻辑上多么漏洞百出。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四):反垄断中的经济学谬误

  知道这本书又是通过逻辑思维的节目,其实自己也不是什么铁杆粉丝,就是对节目中介绍的好书很感兴趣罢了,很庆幸自己所在的这个时代,能有这样的电子渠道让自己知道,原来在自己周围有这么多优秀的书籍值得一读。所谓互联网时代最大化的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性,可能就在于此吧。Ok,言归正传,开始书评。

  整本书按照现有的反垄断法内容,从目标对象、成因、解决方法等所有环节中,出现的经济学解释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一一反驳。可以说是干货十足,颠覆三观的感受。自己读完书后,第一感觉是这些经济学理论自己也都学过为何还会人云亦云,完全没有独立的深刻思考。当然自己的理解不到位有这种因素,但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自己缺乏深刻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只是知其然但没有知其所以然。

  首先本书从垄断的类型出发,将目前出现的垄断形式做了分析,从租的角度,总结出了三种形式(权利租、经济租、李嘉图租)。并进一步分析出,在不同的租形式中都天然的存在租的“利润空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认为只要有利润,就只能是往坏的方面发展,至少从一般常识上来看,就是有失公正的。作为行政管理者目前惩治垄断企业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价格管制。这种人为地干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本来公平的环境中逐渐出现灰色地带,让竞争的企业本来是为满足消费者为目的,转而向权利的行使者进行竞争“报价”。最终作者得出真正危害大的租方式,是权利租。但这也是反垄断法所没法解决的方面。

  紧接着作者从常见的误区出发,进一步反驳人们的常识性错误。比如人们总会从一个行业中企业的数量上进行判断,这个企业会不会行使垄断的权利。常识认为只要行业中竞争的企业数量只有一两个,那企业就必然会行使其垄断权利。但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认知好肤浅呀,首先说企业,作者用了大而美来形容“大型垄断”企业。大而美的企业劳动的分工会更加细化,企业的效率会更高,交易的费用会低于一般社会交易费用,同时更具抵抗风险的能力,还会有网络规模响应产生好的口碑,还会产生长尾的可能,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所以一味笨笨的认为,大了就变坏了,这就好像是说,是老人在变坏还是坏人在变老一个逻辑。其次从商业市场中的博弈来看,让行业中的寡头形成契约联盟,以达到垄断的目的,这是一个多么幼稚的想法。大家进入行业的投入成本完全不同,后发的企业天然在成本上就具有后发优势,单纯的提价降价,大家所要承受的成本压力是完全不同这是其一。同时即使对于垄断企业来说,能否形成垄断的效应,也是要遵守市场机制的供需关系来定的,价格定得过高必然还是会减少需求,价格过低自己的成本就会有损失。所以看似任性的一个角色,其实可以选择的方式或者说时机点只有一个。通过科斯定理已经知道,之所以会出现大型的企业就是因为企业可以减少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所以单纯的从数量减少或是死板的经济学模型上就得出行业的企业数量变少,就会形成垄断,是非常幼稚的武断行为。

  说道到底为什么要反垄断,作者认为由于行政权力产生的垄断行业,会浪费社会资源,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对于垄断行业中的从业人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后进入的人只能拿到一般的经济收入,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暴利。但目前的反垄断法却设置双重标准,只要是政府同意的行业,就能够垄断。没有政府参与的行业,就会人人自危,随时担心反垄断部门找上门来。所以作者认为,到底反垄断是为了促进竞争还是阻碍竞争,目前看可能是利小于弊。

  对于自己读完书后,最大的发现是以前看似了解的那些经济学知识,并没有深入理解,或者说并没有了解到经济学的知识都是一个个实际模型,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使用边界,并非一成不变。总之多学习,多思考吧。经济学是个好东西,了解的越多,越会开阔自己看世界的方式,进而改变自己的世界观。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五):天天在喊反垄断,知道反什么吗?

  垄断,令人深恶痛绝,反垄断,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我中学时候的看法,也许每一个上过中学历史和政治的人都会这么想吧。

  于是,反垄断就开始了。美国开始反垄断,历史教科书为之叫好。但它知道为什么叫好吗?

  薛兆丰告诉我们,纵观美国反垄断立法,立法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反什么。《谢尔曼法案》只是说要制止限制贸易的行为,但什么是限制贸易的行为?跑到别人的公司里去不让别人工作?后来进行了细化,分了几种行为,包括价格歧视、捆绑等行为。

  但这依然不能改变反垄断法是一部模糊法律的事实,这种模糊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地位、行为、协议。

  首先判断标准的措辞是模糊的,比如市场地位是指相关市场的占有率,那相关市场是什么?微软是在软件市场占有率还是算操作系统?是手机端操作系统还是全部系统还是单指电脑?

  其次,判断标准本身就不一定为经济学所支持。 比如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占有率高究竟是竞争的结果,还是垄断的结果?如果是竞争的结果,不让人家有高占有率,那别人为什么要竞争?这到底是鼓励竞争还是部让人有竞争之心? 这里又要区分行政垄断和非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下,占有率是垄断的结果,非行政垄断下,占有率是竞争的结果,经济学反对行政垄断,而不反对竞争垄断。 不为经济学支持也分两种,一种是没有经济学支持,另一个是经济学不知道,像怎么判断垄断就是经济学不知道,而禁止价格下限协议等就是经济学不支持。

  而这种模糊导致了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寻租。 模糊的法律必定会导致自由裁量权,这也将导致寻租的产生,反垄断法其实就成了利益比拼的法律。

  不仅如此,还要以“本身原则”所判决,即只要犯法,不问理由,就判决,像闯红灯一样。但问题来了,这几种行为到底是促进了经济效率还是阻碍了,人们没有认识清楚,当时的经济学家也不知道。可是后来经济学有了发展,新制度学派产生了,让我们理解了这些商业行为背后的意义所在。于是,美国法律谦虚了,开始使用“理性原则”代替“本身原则”,在判决时考虑到底是否阻碍了竞争或者阻碍了经济效率。这标志着美国法律从自信到谨慎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三个学派互相交织。哈佛学派坚持要反垄断法,芝加哥学派支持反垄断,但要逐项反驳反垄断法的问题,弗吉尼亚学派则反对反垄断法,试图探究反垄断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从自信到审慎的转变,有着哈耶克式的自知。

  那看垄断行为应该怎么看?租。

  租是指供给对价格不敏感的物品。 比如歌喉、石油等等,你出价再高,我也有这么多,没有办法。这种获得的收益叫做垄断租。租值的大小由需求决定,因为价格永远是由需求决定的。如果阻碍了需求通过价格表达,租值就得不到实现,得不到实现,就是一种效率的损失。世界上本来有一种歌喉可以赚很多钱的,但你不让他赚,这种钱就没有了。

  但是我想大众认为垄断不爽主要是从公平角度看的,这是薛兆丰老师每次都要遗漏的问题。大众认为垄断者阻碍了别人竞争,自己只能付出高昂的价格。但价格是谁决定的?垄断者能随意定价吗?经济学告诉我们:不能。价高则少卖,只能找到利润最大化的一点。在这一点上,利润最大化,但抢夺了消费者剩余。这件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从效率的角度看,垄断没有问题,因为垄断同样产生财富,只是分配不一样罢了。这种分配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可以让企业获得剩余,促进发展。但大众肯定是不爽的。这也许可以解答,为什么经济学在变,但反垄断法一直在吧。

  这也可以说明经济学本身并不能解释很多现状,尤其在中国,往往是一个经济、政治结合的东西,需要更多维的视角去看。因此需要三位一体,即效率、公平、正义,分别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研究的价值导向,需要融会贯通再去分析问题才能认识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