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大亨》是一本由李哲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开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产大亨》精选点评:
●每一个对话都值得认真思考~
●第一代房地产大富翁无法回避的黑金历史
●就像做单。。结局这么戛然。。。罗斯的贝奥回血了吗?阮三政变了吗?
●写的该不会是潘总的事吧?挺有意思!
●虎头蛇尾
●社会黑幕 现实世界 看清自己看透世界 变更强 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作者李哲本身是个地产商,所以,我看了。貌似写了万通六兄弟的故事。当然,不能完全对号入座。
●感觉有些虎头蛇尾。结局太仓促了
●让我开眼界的一本书,所以引人入胜,给了5星星。他们之后都会过上真正幸福的日子吧,只是三儿的去世有些残忍,其中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可再读一次。
●比较细节详尽
《地产大亨》读后感(一):江湖往事知多少
江湖往事知多少
文/索沙
李哲的书第一次读,便有了欲罢不能之感。之前对李哲的认识是通过连续剧《局中局》,当然,读完《地产大亨》才是真正的走进了作者。
严格的说,商战小说不好写。原因在于更多的作者并没有亲身的商战体验,一不小心便写成了都市言情,这样的作品举不胜举。着实有体验感的商战小说,应该由与李哲有相类似经历的人来写。
说这本书是中国地产江湖的断代之作,恰到好处。罗斯便是一个活生生的经历着时代、商场、乃至游戏规则裂变的代表人物。他胆大包天,他黑白通吃,他游刃有余的行走在地产江湖,与产业链条上的诸如政府官员、银行行长、同行互惠互利,实现多赢;他深沉、内敛,同时又暴躁和感性,虽人在江湖,切又有几分高于江湖的情怀;他不断使用最原始、最暴力、最肮脏的手段达到目的,同时又寄希望于先进的管理理念整合自己的企业,从而实现规范化,甚至国际化,小六子和关菲于其中,代表了暴力与规范,即矛盾又相互为用。罗斯的形象其实浓缩了一个时代老板应有的特征与个性,大哥也好,皇帝也摆,离真正意义的企业家有时仅一步之遥,有时又十万八千里。
应该说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很鲜活,或个性,或立场鲜明,或中庸,或谨小慎微。另外,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商场体验、人生感言均能显示作者的江湖地位。
可能是作者当年在地产江湖身居要职,本书中关于商战战略性的东西显得很突出,着墨于土地市场的运作,写得入木三分,让读者谙熟其中之奥妙,但又显忍隐,没让更多应该暴露的角色暴露出来。这也是平头百姓只能猜测而不明其中的部分,而在具体的地产营销环节就一带而过了,我想这部分也是非常值得去书写的,也是非常值得去阅读的。也许是忽略,也许本身写的就是地产大亨。呵呵!
最后要说的是,断代归断代,过去的江湖史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新的江湖史就书写得咋的了,当下的楼市不是正在令民生抱怨吗!
《地产大亨》读后感(二):读完了《地产大亨》
在这个清晨,让我颇感觉意外地看完了《地产大亨》,这本书对于我来说阅读时间不算短,但也不算长,书结尾的安排,让我有种放下书想提起笔的冲动。
这本书是号称地产内部人士、由地产大腕写的房地产内幕小说,而且还有冯仑作的序,只是噱头就很吸引人,我也由此判断他的阅读价值。
整部书前半部分是部“武侠”的硬朗,而结尾却是“言情”的柔情,也正是这柔情的结尾才让人更加意味深长。
书中叙述的故事很典型,也许是房地产商们的一个缩影。讲述了房地产商作为一个大商人外人表面所能看得到的光鲜、洒脱,还有别人看不到的辛酸和承受的压力。
官商之商的交往、权钱交易,人情、利益往来。个人利用漏洞获取的巨大利益,还有房地产商财大气粗背后的脆弱——拆东墙补西墙,想方设法寻找资金融资。
还有就是圈地圈钱,洗钱洗罪,许多看似正常的买卖下的别有目的的伎俩。
过多情节我就不想赘述,从中也能得到仅有的启发,也可能如果自己高度高些会有更多收获。
最让人感触的就是书中最后情节,因为阮三由于“不得不”从公司挪动6000万,被大哥罗斯最忠诚的小六子设计以车祸身亡的代价告终。不仅让罗斯反思,也给读者震撼。我们追求成功追求金钱,有些追求得身不由已,追求得麻木,但当某一刻把它突然拿到生命面前时,所有的一切变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但每个人只有经历了一定的沧桑才会锻造出那颗超然的心境。
对于我们现在想要的就是,可何在得失荣大辱面前有颗平常心。
《地产大亨》读后感(三):地产江湖的"虚幻大亨"(储劲松)
“江湖笑,恩怨了。人过招,笑藏刀。”读李哲的《地产大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2月),这首《江湖笑》一直萦回在心头。凶猛崛起如日中天的地产业,就是一个充满血腥味的浩大江湖。《地产大亨》一书通过贝奥集团在北京、西安、新疆等地盲目扩张而岌岌可危,终又起死回生的艰难历程,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探地产江湖的窗口。可以这么说,《地产大亨》是一幅当下地产业乃至民营企业发展及现状的缩微图。
就文本来说,《地产大亨》像是一部纪实作品,而不是玄机四伏的小说。当下文坛,把房地产,把财经、职场写得洪波涌起、扑朔迷离的作家大有人在,但过分的虚构虽然能博得喝彩,却又很可能与真相偏离甚远。李哲的长处,在于他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局中看局”。他曾先后在海南、西安、北京等地的房地产公司供职,因而,地产江湖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他是了然于胸的。
他笔下地产江湖的风云聚散、业内人士的创业之路与心态嬗变,以及显在和潜在的圈地圈钱、洗钱洗罪、暴利暴力、内耗内讧等诸般万象,也因此更接近现实中地产业的本相。
可以体味到,李哲对贝奥集团的“大哥”、儒商罗斯这个人物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同时也寄予了他对出色的商人的设计和理念。罗斯身上具有熊、狼、狐狸这三兽的部分特质。他艺高人胆大,沉着而冷静地带领集团在钢丝上行走。过程是惊心动魄的,更是布满血腥充满“原罪”:诛灭异己、趁火打劫、向银行行长行贿……这些地产业之黑,也集中体现在了罗斯身上。
不可否认,罗斯是一个出色的商人,所以在地产江湖上,他能呼风唤雨,叱咤称王。但我想,李哲最后把罗斯过于圣洁化、高大化了,也试图努力地开脱罪责为罗斯洗去身上的“原罪”,这是否有点“行业自恋情结”或者是“英雄崇拜情结”? (责任编辑:单晓冰)
《地产大亨》读后感(四):房子是对的,房地产是错的(海杰)
房子是对的,房地产是错的
文/海杰
对于那些令人咬牙切齿的房地产商们,我差不多可以去下个这样的结论:大多数人是不相信他们的话的。当金融危机来临,房市停滞不前几欲崩溃时,我们这些还在围绕着房子转的年轻人都感受到了一定的幸福感,我的意思是,那些让我们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的房地产神话快要去见鬼了。
但是,情况很快就有了变化,政策支持,媒体跟着捧场,门户网站的新闻简直不忍卒读。暖春这个词,来者不善,但还是来了。这中间的转换,可能很多人都在纳闷这种有点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态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那就读房地产商李哲写的《地产大亨》吧。起码你能从这本书里简单地知道一个房地产项目是怎么来的,中间有多少只肮脏的手。从这点上来讲,我宁愿相信李哲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地产商人,他的失意促成了这本小说的洒脱。唯有如此,他才能将主人公(那位房地产商罗斯)的疯狂描写得接近疯狂。
因为是过来人,所以任何的挥洒,都称得上体面,李哲在这本小说里所陈述的生活场景是符合我们对于利益集团的想象的。本书文案一再强调:请勿对号入座。但我觉得这本书所能带给我们的乐趣,其中之一,便是对号入座。由此,我们才可以隐约看到中国顶级房地产公司的原始积累的史前史。
也因此,我可以认定罗斯就是某某某,贝奥集团的项目很可能就有我租的房子不远处那个概念别墅区,围绕那个人迹罕至的别墅区,多少个亿的欠款在导致多少个事件的发生,那些杜行长们造成的次贷危机还在进一步让曾经那么光鲜的政府大佬们津津乐道的GDP难堪,进而引发到我们去打量那些迅速窜红的女明星,她们都在魏公村的哪家楼里像关芹跟郎二一样,在皮草的世界里陷落到床上。
好了,链条就是这么产生的,世界的主链条是一丘之貉。
很少有东西能如此引起我们去追求他的真实性和距离感,房地产便是。
可以做这样一个联想,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就是堆积起来的谎言与转手的圈套,我们住的地方事实上随时都是一堆炮灰和受诅咒的项目,这样的情景下,那么我们对那句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还能残存多少乐观的成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追求好的生活”就是一个针对自己的最大的谎言?
所以李哲的《地产大亨》所陈述的,是房地产商引发的链条“原罪”的冰山一角,我有足够的底气相信,情况远不如这样简单。但《地产大亨》之前,我们知道的远比这简单。从这个层面来说,李哲是房地产商集群里的另类,带着文艺青年的理想与现实的失落一吐为快。尽管在小说的结构上,很多情节都存在着临时插队的缺憾,部分人物显得脸谱化,但没有多少技术打磨的讲述,让我相信李哲的小说不是长年累月的积蓄,而是题材里的“月光族”,怎么痛快怎么玩。
地产大亨
李哲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年2月第一版
29.8元
《地产大亨》读后感(五):谁痛谁知道(灿然)
地产大亨的疼痛谁痛谁知道
文•灿然
地产大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9.8元。
从长期合作的、最信任的银行中贷不到救命款,环环相扣的计划遭遇致命的资金阻碍,金融支持缺失之后,企业要生存,不得不钻政府和法律的孔子,乃至违规操作,甚至不惜为了找替罪羊而让他人陷于囹圄甚至送掉性命。危机时刻,自家性命都难保,欠他人千万钱财又算什么,就算是对方拿了钱也是去救命,也还是要把他人的救命钱用来救自己的命。一个企业到了这个份上,除非宣布破产,否则只能往商界无赖和经济与刑事罪犯的道路上怒奔而去……这是一幕多么典型的中国当代民营企业野蛮生长的图式。缺乏诚信为争夺利益不顾商业道德,动荡的金融环境与政府政策让企业无所适从。死局降临,连大企业都一筹莫展,濒临崩盘,何况那些中小企业,又怎能不在上升的道路上猛然跌落乃至毙命?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前后,对最初从事房地产投资与开发的那拨民营企业家而言,是个找死的年头。幸运的是,有一拨人,死没找上,却找活了。《地产大亨》作为一个民营地产业断代史的小说标本,把一段地产大亨们都心知肚明但都不好意思也不敢、不愿多提的往事放在了桌面上。那一段向生而死的过程,颇为艰难,颇为血腥,也颇为励志,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后。那段历史,很多人忘了,很多人无从知道,很多人压根就没赶上。如今,光环与盛名之下,谁痛谁知道。
贝奥集团业务领域众多,所涉及的人与事完全超出了一般人对房地产业的想象。贝奥集团仿佛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房产改革十多年来的多个层面。《地产大亨》中勾画的人物,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董事长到销售部和工程部人员,从银行家、政府官员,到倒爷、海归、演艺文化人士等,三教九流,不一而足,其中,对贝奥集团董事长罗斯的刻画尤其深刻。罗斯渴望成为地产界的领袖,他有梦想,高瞻远瞩,又很务实;他冷静,深思熟虑,又重感情,同时也会伪装自己;他具有冒险精神和过人的胆略,又具有赌徒的执拗、侠客的江湖义气以及恶习哲学家的睿智。为了将贝奥打造成中国地产业的航母,建立一个现代化商业帝国,罗斯可谓励精图治,机关算尽,一次次战败对手也战胜自己,可复杂的现实环境又让他带上了一道商界无赖甚至罪犯的宿命的紧箍咒,于是,罗斯一边被现实拉着隐隐下沉,一边又只能玩命奋争向上……
大房地产企业贝奥集团从起步、生存、发展到陷入困境再到左冲右突寻求脱困的历程,可以说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房地产业的一个浓重的缩影。商场如战场。《地产大亨》也是金融危机时期一个房地产巨人的搏命实录,作者一边揭示地产业内幕和原罪,一边反思中国地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弊端与黑洞。
有些家丑其实算不上丑,扬出来也就是一阵风,过去了没人记得。有些家丑一旦扬出来,就很吓人!《地产大亨》所写的十年前的房地产业内幕和黑幕,对十年后的读者而言,仍旧是内幕和黑幕。这是时代使然,还是商业的本性使然。有人会从《地产大亨》中看到商业丑闻与耳光,有人则从中看到企业哲学与命运;对普通老百姓而言,看《地产大亨》就是过瘾——身处地产界风头浪尖上的企业家写出的行业小说,好歹都是第一手内幕。通过这样粗旷而又本能地要爆足细节的内幕小说,那些无论表面有钱还是真正有钱的、成功的、光鲜的房地产企业家们,谈爱的、不谈爱的驾着大奔在各处发表高论的大亨们,真实私密的生意和生活,从昨天的鲜为人知,很快变成明天的广为人知。
十多年风云变幻,一直处在中国经济风头浪尖的房地产业,终于在2008年被投进了国际金融海啸,一群群地产大亨被齐齐送进房市严冬的风暴中。扛着擎天柱的地产大亨们如今在海啸中瑟瑟发抖,转圈跑步,以求庞大的躯体能够回暖。当他们跑步时,他们想些什么?十多年前初涉江湖时的那一场场腥风血雨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明天怎么玩呢?
“圈地圈钱、洗钱洗罪、内耗内讧、暴利暴力”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这个行业,说来也就是十六个字,人们道听途说也都已了解了个大概。然而,当地产大亨如履薄冰、苦心经营的十六个字背后的一切粗暴地横陈在小说中时,真是没办法,我的第一个情不自禁的疑问还是:当年的玩法依然会是今天的办法?虽然不能全部拿到桌面上再玩一次,但一旦有趁手的时候,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