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是一本由[美]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产品易传播,满足用户晒朋友圈的欲望;传播要有节奏,行业专家-意见领袖-死忠粉;环境因素:乌合之众+破窗效应,关键词:跟随。本来准备给3星,然后一看时间10年前的书,评价一本书还是要客观,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评判。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淘宝也刚起步。
●每一个观点都不新鲜,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是颠覆性的,因为改变了思维模式,这正是要称赞的地方。本书还教会我们如何把一个观点写成一本有趣的书。
●有趣
●大概读的是一种思维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可以分析到其中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的角色作用,以及促成引爆点因素 而不是真的教你如何制造一个引爆点
●联系人、附着力和环境。
●非典型性心理学,觉得里面很多作者自己的见解还算有趣,可以拿来启发自己
●温故而知新。
●买了就得看。
●实际上是2015年读的最后一本书
●读了第二遍, 三星不能再多. 三个法则, 对应了引起流行的人, 能够引起流行的表达模式和能够引发流行的环境因素. 可惜, 个案太多而数据乏力, 缺乏总结. 很多一句话就能说完的事情, 非要搞那么复杂, 硬说是论证过程又东拉西扯没点到位. so, 为什么我要读第二遍
《引爆点》读后感(一):《引爆点》摘抄
佩蒂在耳机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如果电视广告的画面能使观众的头部反复垂直运动(比如,像上下弹动的球一样),这则广告就会非常见效。”观察事物时伴以简单的身体运动能对我们的感受和思维产生巨大影响。
《引爆点》读后感(二):建议此书改名
本书只能做为已发生的现象分析,没有从中学到,到底要做什么事才有可能会引爆流行。
《引爆点》读后感(三):拜托!翻译的时候说人话好嘛
就书的观点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原作者举例相对来说比较啰嗦,如果能写的更简洁点就好来。国内的翻译者就更离谱来。到处是生硬的硬翻,搞得本来就很枯燥的书更是味同嚼蜡。很难酣畅淋漓的畅读,基本是前面读,后面忘。
《引爆点》读后感(四):书还没有读完
整本书籍我还没有看完,作者用详实的事例证明自己的理论,书中所阐述流行的三个因素,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环境力法则。如同古人所说成事需靠天时、地利、人和。有些事例有些牵强,但整体来说,算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阅读~
《引爆点》读后感(五):微观传播学
这本书还是蛮有意思的,个人对150人原理很感兴趣。个别人物法则是意见领袖的另一种详细划分,主要针对的是个人力量。后面关于drug和自杀的问题解释的有些浅显。自杀问题就像国内前一阵子幼儿园事件一样,也可以引伸到电视节目引发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