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一本由北村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印象就非常震撼,一直不可磨灭,也是第一次读到同性文学的作品
●这个学期读了好几部北村的作品。
●渣特真的渣,李终究是错付,曾经的另一半灵魂已堕落不堪,再无人听懂他的话读懂他的诗。死亡BE麻木了。
●北村不会让你失望 但是义无返顾的跌进自己的风格里估计是出不来了 本想三星可是实在不忍
●小说要探讨的应当是唯物和唯心事态观的不可共存性,北村老师的写作与娄烨鼎盛期的影像有着明显重合的风格,极具时代美感,但无疑是过时的,而那些偏执、可怜的文字终因饱含真情实感让人难以割舍,他说:我爱女人,也爱李!但那爱究竟是极端的,至于爱为何会走向极端?不是爱得深切,而是爱己胜过爱别人。
●两个才华横溢的人物,纠结的过程,极端的结局。从没看过这样的故事,为什么取名《玻璃》呢?
《玻璃》读后感(一):同类
我受不了的是太多矫情的反复描述达特是多么神奇的物种。过于反复显得腐朽。不过,李和达特着实让你看到了人群的不同。
如果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两类人,也可以说他们是一类人。很多时候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
死亡的结尾也使爱得到延续和升华。不然怎么说是死亡促就了伟大的爱。也延续了对诗歌的忠贞。活着未必伟大只是平淡实在的爱。
我们的生命从一临近就开始燃烧,无论多艰难有多么清醒着的风我们都必须使这种燃烧继续下去。我们是活着的天才,灵魂的代言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寻找一种有别于动物性的生存方式努力使自己活下去,但我们却由此付出了许多辛酸的代价。旧象作者自己曾经这样说过:“叫人活的是灵,肉体是无益的,你还有一个魂,还有一个心思,意志和情感,他无时无刻要自做主张,要做王。他使你自己沦落在体验中,而这种体验除了空虚孤独之外,什么也没有。
《玻璃》读后感(三):一个人的几个生命
我觉得李和达特还有老六,他们三个本身就是一个人,是一个人内心的三个方向。老六也是诗人,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他积极地去适应这个社会,沾得满身铜臭味,可是故事的最后他活了下来,给他的另外两个生命以埋葬。
这是在警告这个社会啊,诗人死了,诗人活不下去,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他们不屑。
就像人的几种性格和思想打架,最后诗人的那种性格死了,而商人不会死,为什么,因为商人不讲信用,他们都是混蛋,所以能活在这个社会。
但是 李为什么信基督,真的不懂。
《玻璃》读后感(四):玻璃??
在快读完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标题的含义就是“断背”!!!!难怪整本书的主线都是以李和达特的 * * ,好吧,我承认我理解能力烂到不行了,哎,好一对激情四射的gay 啊……跪了,不解释!
为什么书评还有字数限制啊???
评论太少了???
我真的只有这么多想说的呀……
如何是好???
再说说作者
书里有关两性的东东出现的蛮多的哟,没有具体或者是什么猥琐的的详细描述,都是以一种粗犷的口气说的,很随性,也很吐槽,风趣中让人有所共鸣。
现在字数够了吗??
够了我就发表了。。。。。
《玻璃》读后感(五):两种意外
在学校图书馆里很偶然的发现了这本书,之前有听同学说过北村这个作家,于是一个多月前借了这本书。因为忙于高三翻来覆去的生活,本来以为这本书就要吹了,该是做个样子再丝毫不动地还回去,但这周难得放两天假今晚竟坐在床上把书看完了。
与之前的想象大为不同,我觉得这根本就算不上同性恋文学,李和达特的亲密关系在故事的中后段因为信仰的分歧被隔断了。对于这个故事的结局我到现在还有点回不过神,看的时候就来回看了两遍,达特想要证明他观点的做法太过极端,这一次对人生的实验过于决绝了,赌博的赌注太大、结局还是那么不明朗,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实验还是白搭且顺走了两条人命,留下个狼狈的“我”。有个片段让我颇感滑稽,就是李死的时候来了个后翻,死前说了句“我要死了”。看这里的时候心里又觉得毛毛的。
说不清楚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不过里面有些观点我非常赞同。文艺者总是与道德丧失分不开,不论是画家还是诗人,他们终究是没有道德豁免权的,寂寞让人沉迷性爱但是更加严重的莫过于孤独、心死。铁定认为自己将崇拜一生的人,因为某些小事让这种信仰轰然倒塌,不在一种新的信仰中重生那就必将在对旧事的沉湎中渐渐崩溃。结局真是个滑稽的悲剧。
书的后半段,李的转变让我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男孩逐渐变成了风的片段,心中的神圣感油然而生。其实我是个有点纠结的无神论者,渴望有信仰但是却不愿意相信鬼神,只愿意相信真实存在的能感受到的东西,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足矣。但是凭靠人的意志有些障碍还是觉得很难克服,不得不借以神的力量,聊以安慰。
信仰缺失这种现象很严重,不过很多人大概已习惯了这种生活,不去做深层次的思考不那么跟自己过不去还是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什么影响的。极端的人(此处不为贬义)在现实中总是零零散散地分布着,而在小说里只是被放大,被集中化罢了。这种戏剧性的悲剧结局让人留有最大程度的惋惜。
最后,我想说..很喜欢这本书的序,以前看书从来不关注序的但是前一阵有了这个习惯,让我每次都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