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沿海城市很多年了,但是我依然不依恋那些海鲜。我爱吃小时候在山里吃过的食物,如笋呀、青菜呀,蘑菇等。特别是酸菜,只要闻到那种香香的酸味、红糟味,我就忍不住要吃。中午,姑姑隔山隔水从故乡捎来了两小袋炒好的酸菜,我们都笑姑姑的痴,因为酸菜那么便宜的东西,她却很郑重寄来,而且还切得精致、炒得香喷。但打开后,我们都抢着吃,爱人喜欢吃、孩子们受我们影响也爱吃。我津津有味地咀嚼着,不仅感受着姑姑不变的爱,而且吃的时候我仿佛坐在老家的小园里,耳边是爸爸的呼唤,身边是慈爱的奶奶。冬日的阳光很好,爸爸挑回了整担整担的青菜,奶奶妈妈忙着收拾、凉晒、腌制。经过几日凉晒,染上太阳的芬芳后,奶奶就用红曲糟把菜腌制在大大小小的陶瓷罐里。要食用时,打开,一缕缕特有的芬芳就扑鼻而来。洗了,切细了,炒了,我们就围在一起吃着。虽然生活很贫穷,但是奶奶的慈爱、爸爸的勤劳、妈妈的贤惠、我们的淘气都静悄悄地写意在日子的温馨里。
古清生在《味蕾上的故乡》里写到: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坚守故乡的味觉是比永久还久。除了酸菜,我割舍不了的是地瓜。每当地瓜成熟的季节,我们就整袋整袋买回,从农历八月到第二年农历二月这段时间,我们家的主食就是地瓜,我爱吃、爱人也爱吃,我们把这称为地瓜情结,很甜很美的情结。但是我的孩子不吃,只要看到饭里有一点地瓜,他都要挑出。他说,他小时候没有吃过,他没有地瓜情结,所以不吃。他要喝牛奶、吃冰淇淋和蛋糕。孩子说,每个人都喜欢吃生命最初阶段吃过的食物。古清生在《味蕾上的故乡》还写着:然味觉仍是故乡,故乡是一种酶,在人生的成长历程,那最初始的品味,将成为一生中最快乐的品味。作为杂食食类的人类,对味环境的适应已经远远强于那些单食动物了,可是人类还保留有那么一点点专注,它从生理性到心理性双重维系故乡与亲情。故乡,或许就在味蕾上。
故乡,童年,食物,习惯,品格,都是生命的底色。漫漫的人生旅途中,那块土地给我的宽厚、朴实,父亲、母亲给的勤奋、美好、善良,都是烙印在心底最美丽最坚实的信念。故乡,就在心的味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