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觉得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是涓生的怯懦性和那个时代整个知识分子的自私自利性。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伤逝》100分。这就够了。
●迅哥太屌了,知识分子的志大才疏,酸腐与猥琐,婊子牌坊精神往往一针见血。说着启蒙解放,不过是哄了姑娘同居,还不是做着柴米油盐的主妇,最终反倒嫌弃她不如往日读书时的灵动。
●读的时候一直以为是自传。历了些人事,才见得字句背后多少啼血。真勇者才写得,大概比我日记要真吧。 读的是亚马逊上的单篇,不是小说集。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世间任何事情都不会停留在一种状态,事物永远在变化,爱情也一样,这棵树也需要灌溉。
●今早在路上匆匆过了一遍,其实一直不太懂这一篇。
《伤逝》读后感(一):幸福了,然后呢?
今天又读了一遍鲁迅的《伤逝》。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又添一层。 鲁迅先生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文中子君和涓生心路历程的发展扣人心弦。他把人性和生活的复杂剖析得那样分明。读着读者忽然感觉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子君、许许多多的涓生。涓生骄傲而自卑,有情但也冷漠,坚毅但也动摇。子君最初独立勇敢,之后逐渐被琐事缠身,因无爱浇养而最终枯萎。 然而,念及子君的死,涓生余生漫无止境的悔恨,想到两个从旧社会挣脱出来的青年没能找到相爱的方式,最终无疾而终。我深感惋惜。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依附。”这是文中要传达的一种意旨。“幸福了,然后呢?”这也是文中探讨的一个话题。对于真实与空虚的抉择,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
《伤逝》读后感(二):无可奈何
作为一个接受过西方新思想的年轻人,涓生很明显地表现出与当时大多数人不同的思想,他渴望着突破旧的东西,所以他才会对子君能够说出“他们没有干涉我的权力”有一种狂喜,认定子君是他渴望的伴侣;但同时,由于其本身和社会的局限,他无法看到突破旧的东西之后应该做些什么。他的革新不是由于思想的种子的生长逼着他突破,而是靠着一股子蛮劲——他觉得自己得突破,但突破后却不知所措,只留下思想的空洞。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使得他对于子君的要求出现矛盾:一方面希望子君做个“贤内助”,把家里收拾好;另一方面又希望子君可以像新女性那样走出家门去工作,为自己分担生活压力。而这段感情自然也因此而走到了尽头。
这是一段十分令人感到可怜的感情,就像它的题目一样——伤逝。它的可怜之处在于不可挽回,不可更改。我们作为读者,作为站在上帝视角的所谓公正的一方。我们自然可以看出涓生和子君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但他们看不到啊。就像后来的涓生,他也隐隐约约意识到是自己错了:“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的人生路。”我一直觉得我们对涓生也好,对子君也罢,不应该有着太过负面的评价。准确的来说,是我们没有资格这样做。他和我们一样,不过是普通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都会有一些回忆起来想要扇自己一巴掌的往事,那时的自己就那样犯着在后来的自己看来十分低级的错误。但那时那地,那情那景,那时的自己似乎做不出更高明的选择,于是只能后来自己静坐时长叹一声。
《伤逝》读后感(三):伤逝
在读我的前半生时里面有提到伤逝,就很想读一下。午休的时间,用半个小时读完了,没想到是这么短的一篇,深刻又真切。整篇几乎没有对子君话语的描述,反而让我更贴近了子君的感受。文中涓生有描述过子君知晓他的一切,包括他潦倒的生活,于是子君选择了跟他在一起,之后的责任便与他涓生无干?读到中间涓生回忆从前,觉得自己“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自己心口像堵着一口气喘不过来。之前读过的爱情故事,大多以女性角色为主线,这篇以涓生的角度来叙事,看尽了涓生的“自有苦衷”,越发反感,更觉得他怯懦又自私,只一味地觉得所有事情的发展是“人变的太快”、自己永远都是最委屈的一个。万事的存在与发展和事件接触到的所有一切都有关系,子君的变化于你无关么?是你自己不敢去想罢了。所有不好的结局都不是一个人的过错,开始子君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看起来是已经思虑好了自己未来的生活,如此的勇敢又坚强,在我看来好像并没有思虑完全。人终究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完全为了别人而活,就像之前别人说过的一句话,你自己做的决定不要觉得是为了谁,一定要是为了你自己,这样最后也不会觉得这个世界所有人都欠了你的或是背叛了你,毕竟再往深了想,自己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也确实是为了自己,只是结果好与不好罢了。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性。对爱人付出,是为了获得一份相应的爱情,对朋友付出,是为了获得一份相应的友情,都不是无私的。总之,付出了一样东西就一定会收获另一样东西,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无形的有形的。又说多了,看东西总是联想到很多相关的不相关的。
《伤逝》读后感(四):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印象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在涓生看来是中国女性辉煌的曙色,激发了他愈加纯真热烈的爱,使他们加速的走到了一起。
同居了一两月后,当初纯真热烈的爱在涓生看来,只剩一些断片了,但子君却全数记得清楚。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印象正是男性和女性在爱情中对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范本,这种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的鸿沟很难跨越,而且如果非要用自己的思维来定性,那么只能将彼此推得更远。
他们在吉兆胡同创立了小小的家庭,日子是安宁、幸福的,子君胖了,而且忙于家务,没有功夫读书和散步了,然而子君只是忙着家务。这“川流不息”的吃饭使涓生很不自在,涓生觉得他失去了那个幽静、体贴的子君了,子君又何尝不是如此认为?
两个人的交集越来越少,以至于从熟悉又回到了陌生,涓生开始逃离,多次沟通后,他看到子君的思想和言论都是空虚的,他绝望了。子君想要的只是爱,涓生想要的还包括别的人生要义。
子君并没有真正的从生活中解放出来,况且子君与涓生的人生价值是不相容,所以他们走向了分离。
《伤逝》读后感(五):再激情的爱恋也离不开责任
生活的第一要义是生存,恋爱的激情后也逃不开这个命题。
——看故事—— 涓生在失去工作后,终于正视了这个事实。不过,涓生是极其怯懦的。哪怕在决定和子君同居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不久之后会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甚至到最后连基础的温饱自己也无法担负起来,他仍然向子君表达了自己炽热的爱意。让勇敢的子君义无反顾地跟随了他。可是最后,却又是他最先退缩。当真正面对生活的琐碎和痛苦时,他又视子君为自己开辟新生道路途中的累赘,打着冠冕堂皇的口号,用“我为你好”的所谓真话,踢开了子君。真是个懦夫!这场爱情,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都是“反传统”提倡“男女平等“的涓生。一开始他把热情当做恋爱的全部,却没有勇气承担这场自由恋爱带来的风暴。可是悲剧都让子君遭受了,他除了偶尔在内心缅怀愧疚,又承担了什么呢?我甚至怀疑这场爱情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只不过是涓生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气,先明,追求所谓的自由而进行的一场尝试罢了。 ——想现实—— 自由恋爱,自由不是重点,恋爱才是根本。可是,恋爱或许始于一刹那的心动,但一旦开始,伴随的该是长久的责任。我不能功利地说,当还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和未来的家庭就不要去考虑爱不爱请。可我也难以赞同单纯追求激情与欲望的恋爱游戏。“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虽过于绝对有失偏颇,却不无一定的道理。人们在享受恋爱带来的精神上(或许还有肉体上)的快感时,也总不能完全理所当然地将恋爱看作你情我愿的游戏甚至交易吧。若真的如此的话,那么所谓自由恋爱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人性的解放还是欲望的放纵? 我现在爱你,所以我们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我都觉得甜蜜。可在琐碎的时光磨砺下,这种近乎纯粹的爱意终究会参杂生活的其他东西。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生存下去。 如何生存下去?初尝恋爱感受的我们,能力尚且不足的我们,已然预料的前路的坎坷。该携手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哪怕一开始的爱恋到最后在柴米油盐的折磨下变得所剩无几;还是趁互相告别,彼此给对方留一个完美的背影,让这份恋爱在回忆中保持最初的美好? 我不知道追求恋爱绝对自由的人该怎么选择。但一个人尚且人格健全,肯定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恋爱激情后,留下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