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的宰相李斯,是我童年时期从教科书上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历史人物之一。我读小学时正值“文革”,在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儒法斗争”是一个重要课题。李斯,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而备受推崇。那时的教材上有李斯的画像,浓眉大眼,气宇轩昂,完全是一幅高大上形象,与贼眉鼠目、灰头土脸的孔老二形成显明对比。这是我童年时期对李斯的印象,后来随着读书的增多,逐渐认识到了一个剥掉政治装扮的素颜李斯。
李斯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了戏剧性。大秦帝国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李斯厥功甚伟,但对于秦国的迅速瓦解,李斯也难辞其咎。有人说,秦始皇一半的功绩可以算到李斯头上,秦始皇身后一半骂名也是李斯造成的,此言不虚。对于李斯,司马迁有较为客观的评价:
对李斯的这个评价是非分明:李斯以一介布衣游历诸侯,入关奉秦,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其功也;因功赢得尊崇之位,身居显贵,却又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邪说,废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致天下群起反叛,其过也。因此太史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每次读《史记》中的《李斯列传》,心情总是有些沉重。特别是列传中对李斯之人生的“出场”和“谢幕”时的两段心理描述,让人唏嘘不已,感慨良多。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这是李斯的过人之处。因所见而有所思并进而励志成就一番事业,自古以来的实例不胜枚举,但从人见人厌的老鼠身上受到启迪,李斯可算独一无二。在李斯看来,同样是老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生存环境。“在所自处”,而不是“在所自出”,是厕中鼠还是仓中鼠,是处境而不是出身,于是,李斯开始了自己的励志人生。这个平凡小吏决心走出上蔡这个“厕”,去投奔能攫取人生最大利益的“仓”。为了学做仓中鼠的本领,李斯师从儒家荀子,却修炼成了法家。“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于是,“西入秦”,最终在秦国的权力争斗中,成为秦国这个天下最大“仓”之首席硕鼠。贵贱穷通,全在“自处”,持有这种人生信念的李斯,万没想到最后被秦国仓里的另一只老鼠赵高咬死。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死到临头,李斯大彻大悟了。这时的他可能已为来秦国寻仓悔青了肠子,突然想起了上蔡老家,对那个当年看作“厕”的地方,产生了无比的留恋。难得李斯有视死如归的淡定,在解往刑场的路上,他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还怎么能做得到呢!”这不仅是人之将死的哀鸣,按李国文先生的话说,这是对其追逐权力的终身选择,所进行的一次彻底否定。李斯的下场极惨,具五刑,论腰斩,夷三族。五刑者,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于市。不知这五刑之后还怎么腰斩,真难为刽子手。三族者,父族,母族,妻族。《后汉书》中说:“秦政酷烈,违牾天下,一人有罪,延及三族。”李斯是《大秦律》的制订者,自己制订的法用诸自身,也算是这位法家最切身的实践。不过,当他身边的亲人被整排地砍倒时,他是否想到焚书坑儒时的那些儒生。
李斯在最为得意时,也有过忧患意识,曾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不知归宿在哪里啊。
唐代诗人韦庄《题李斯传》诗有云:临刑莫恨仓中鼠,上蔡东门去自迟。李斯的悲剧确实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