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课堂教学不能将“德育”标签化
日期:2020-08-29 07:33:51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课堂教学不能将“德育”标签化

  前一段时间,各级教研部门组织中小学“各学科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有一次,学校承办全市地理学科的此类活动,我曾就“地理德育优秀课例”这个组合名词有关人士请教:是体现德育的地理课,还是以地理知识素材进行的德育课?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以地理学内容课题侧重于学科教学;后者是以德育主题为课题,侧重于德育教育。我得到答案是前者,即地理学科教学,只不过要注重对德育的体现。

  后来得知,这是一项自上而下布置的活动,依据是省教科院早在五月份下发的有关通知,通知将活动定位为“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情况,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探索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德育工作有效途径方法形成一批有示范意义的优秀德育课程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活动的出发点很好,但我认为,不能因为“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就将其冠名为“学科德育课”,既然是学科教学,大可不必贴上“德育”的标签,因为德育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按照这个逻辑,地理课也可以有诸如“地理知识课”、“地理能力课”等。这种将学科教学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后给课堂教学加注标签,似乎又产生了新的课型,将课堂教学又引入了一个新的误区。教师难免刻意追求展示所谓的德育,使得德育以一种显性状态形式主义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苏霍姆林斯基一句话大意是:以往我们教育失败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是以赤裸裸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必须承认,多年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是失败的,其中一个很重要表现就是教学与教育的分离,造成的原因有教师本人、学校管理社会环境方面因素

  一、就教师自身而言,存在教学观上的片面性,对课堂教学德育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各种认识误区。一是习惯于经师之道,缺少育人之识,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教育工作是班主任责任,表现为在课堂上是只管教学,不管教育;二是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只定位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内容,如人文社会学科中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自然科学学科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培养艺术体育学科的拼搏精神、文化传统、文明传承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的网络道德教育等,认为将这些在课堂教学中予以体现,就是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其实这并不是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全部,只是因学科而异的德育内容,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共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学习集体教育功能的利用、教师本人的示范作用等。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形式和环节富有目的性、设计性和可控性,它是强化和纠正学生某些思想品德行为的重要手段,这些隐性的德育因素很容易被教师忽略。

  二、从学校管理上看,很多学校现行的体制造成了教学和德育的分离。教务和政教“两条线”管理模式造成德育从整个教育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了独立化的德育,专人负责,专门的德育队伍,造成了一个学校教师角色的分化。从教育力量的使用上,过多地强调或重视班主任的作用,而对全体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缺乏有力的组织监督和具体的要求。在开展德育工作上,重活动轻教学,依赖于用开展活动的形式轰轰烈烈搞德育,违背了教育工作规律。在学校工作中,教学是中心工作,它所占的工作比重最大,时间最多,也应是学校德育得以充分实施的最重要渠道。从人员工作安排上看,教学中的教育力量最大也最集中,蕴含巨大的教育能量,如果得以充分释放,所产生的效应将是无法估量的。而这在学校管理中也被忽视了。另外,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具有片面性,对教师业绩评价的着重点在教学成绩,缺乏对德育工作的导向作用。

  三、从近十余年来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情况看,就课堂教学德育工作而言是不成功的。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课程改革鲜明倡导的“两大理念”,其一是课程总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二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两大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每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是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形式。各学校纷纷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对课堂德育工作鲜有研究和探索。从整个社会看,人们对学校的价值判断标准着眼于升学率,使得学校的应试教育教育倾向严重,在办学上往往急功近利,淡化了全面育人意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从表面上看是发生在课堂上,但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首先需要学校全员乃至全社会要形成大教育观。学校要树立教学是学校德育基本途径和全体教师是德育力量主体的观念,要建立和强化有利于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导向机制,要注意教学中德育的科学研究和规划,要不断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和示范作用,要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引导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形式和环节,变成纠正和强化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重要手段,努力追求学科德育的过程化。

  当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形式被社会创造时,就已经赋予了培养人格品行的任务和功能。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对学科教学如何实施德育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德育优秀课”的提出和推广,初衷值得肯定,但做法需要商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课堂教学不能将“德育”标签化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