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司马迁七岁的时候,任汉太史令。司马谈是位学问渊博、目光远大的史官。司马迁深受他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热爱祖国,博闻强记,有重振祖业的才能和雄心壮志。
公元一一0年,在司马迁三十五岁的时候,他从四川回到京城,去看望病重的父亲。司马谈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哭着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远祖掌管天文历法,已成累世学家。后来曾一度衰落。如果你能再作太史令,就可以继承祖先的事业……”司马迁听完父亲的讲述和对他的愿望,泪流满面,低着头对父亲说:“儿子虽然不成才,一定会把你今天所说的话记录下来,尽心尽力继承好先辈的事业。”
不久,司马谈就死了。三年后,司马迁果然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废寝忘食,刻苦攻读家中和国家的藏书,并从各方面收集资料,为今后写《史记》做准备。
正当司马迁雄心勃勃,准备发奋著书的时候,一场大祸从天而降,他因为“李陵事件”仗义执言,讲了一些真情实话,遭到皇帝的惩罚,受到残酷的宫刑。他受到如此奇耻大辱,一时悲愤欲绝,痛不欲生,但是,想到父亲对他的嘱托和他当初对父亲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要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司马迁决心忍受耻辱,继续活下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两年后,司马迁获赦出狱。此时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又任命他为中书令(中书令是汉武帝开始设置的,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书令。中书令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写写东西,掌管文件,传递大臣的封奏)。这在客观上对司马迁完成《史记》很有帮助。
有一天,司马迁正在家中埋头写《史记》,突然他的大儿子司马临风风火火、怒气冲冲地闯进来,喊着:“爹爹,爹爹,你看看,这是我从城里揭下来的揭帖!”司马迁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的是:
鱼跃龙门变成龙,还看鲤鱼雌与雄,假如非雄也非雌,跃上龙门也非龙。
司马迁一看,知道这是朝中与他为敌的李二师一伙干的。目的就是羞辱他。司马迁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都为他抱不平,觉得那些人欺人太甚,也都反对司马迁再为汉武帝效命,去做什么中书令。他们愤愤不平地说:“你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为什么非要进宫做‘闺阁之臣’,受他们的这份侮辱?”司马迁强忍心中的剧痛说:“中书令我还是要做的,不做中书令不能进宫,不进宫怎么知道宫廷秘史?不和帝王将相打交道,怎么知道他们的灵魂善恶?我必须进宫,只有进宫才能完成父亲的遗愿,写出我的《史记》?”朋友看到司马迁主意已决,也就不再劝说了。
司马迁进了宫去,一边履行他的中书令职务,一边写作《史记》。司马迁知道,他写的这部书稿,由于真实记录了历史,必然会被汉武帝所毁灭。所以,在《史记》的稿件完成过程中和完成以后,他同时做了几手准备:一个是留存好了手稿,后来果然如同司马迁所料,汉武帝要追查手稿,他便将手稿呈交上去,那部手稿被汉武帝所焚烧;二是留有副稿,《史记》的全部文字,由才智非凡的女儿司马英再行抄写,作为备存,以便“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三是留存腹稿,司马迁每写好一篇,都命他的外孙杨恽(司马英的女儿)学懂背熟,以便确保信史传给后人。就是这样,祖孙三代齐心协力,继承祖辈写史的大业,精心保存了《史记》,使这部不朽著作世世代代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