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14 11:34: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是一本由易社強著作,傳記文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480,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精选点评:

  ●资料翔实,客观公正,非常佩服作者。在特殊的年代,师生患难与共,而不是腹背受敌,让人为之感动。更感叹的是,在中国学术自由的传统上,联大即是其成就的高峰,又是它急剧衰落的预兆。

  ●如果你也聽說...

  ●甘当口述史和资料集也是一种态度。亲历者视角的八卦大全非常过瘾,对师生生活细节不厌其烦的描写也很有价值。结语终于忍不住唱出悲歌:有政治一统,就无学术自由。九州出版社称简体版也是全本,诚如是,为他们的勇气和审稿者匪夷所思的“眼花”点赞

  ●有文献,有口述,有大学者,也有无名无姓之人。“看风物博呀典范佳,先贤心恤多”

  ●战争与革命,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联大的烙印。一所学校,一群学人,一段历史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最向往的时代。

  ●虽然某些部分略夸张,但也是记录西南联大最客观的作品了。西南联大是巅峰,中国教育再难如当年。

  ●只有在某个松散无法加以控制的阶段,思想才可以是自由的,学术才可以野蛮生长的。。。大而一统就只能发一种声音。。历来如此。。。

  ●好贵

  ●对联大的去圣与祛魅,读一本顶一万本的佳作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读后感(一):群英荟萃的西南联大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读后感(二):九州出版社已出大陆版

  读了近三分之一,一部很好的联大校史。夜里读起它,心里总是有些许感动,甚至向往那个时代,做那样的人。联大师生的长征,苦行中饱含诗性。联大师生对教育部对高校的种种控制的斗争,对学术独立自由的追寻都是我们所欠缺的。那样一群人值得我们去记忆,那样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去追寻。为生命中有那么一点点联大的血脉骄傲,骄傲。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读后感(三):精著细译

  这本书由于著译者的共同努力而成此段历史国内外人士可以共享的力作。著译过程无须再述,作者对各种史料的搜集爬梳尤其令人敬佩。

  曾听一个脑残博导“批评”作者如何如何浅薄无知,如何瞎讲一通,直感慨这类拨倒之无知无畏已达无可救药的极品分裂症状态,这也确是对体制内穴术的一个极好注脚。

  饶佳荣当初没在体制内谋生,有理想有追求,故能成就该译本。在此也呼吁有远见的出版社能以竞争+审校机制广招天下翻译达人一起构筑学术翻译之精品大厦,且以优厚报酬待之。几百年来不缺英文学术经典,民间也不乏翻译高手,但若将佳作交给几个烟酒生叫兽之流去弄,那必定糟蹋了作者和出版社的声誉。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读后感(四):因缘际会中的西南联大

  也许是经常听说西南联大的缘故,平时读书,只要看到跟西南联大相关的内容,我就会格外留心,以至于现在读过的书当中,和联大相关的我都有些印象。

  以前读过的这类书,大都是联大的校友或者老师所著,并且是以个人回忆录为主。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何兆武的《上学记》,还有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

  钱穆是联大的教师,在此之前,他已经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和校友们笔下的浓浓情谊不同,钱穆对于联大的描述要“冷静”很多,并且书中多了些人情世故的描写,不愧是大学者,回忆都有几分“高冷”。

  相比之下,何兆武对于联大的描述显得最有“情怀”,也很符合当下人们对于联大的想象,虽然是一本口述史,但他的这本书可读性算是最高的,阅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何炳棣的回忆录则个性十足,处处透着一股“老子很牛”的劲儿。

  提到西南联大,鹿桥的《未央歌》自然是绕不过的一道坎,他的这本书在西南联大的“造神史”上可谓作用极大。鹿桥也是西南联大校友,本名吴讷孙,在这本小说中,他对联大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不过除了人生赢家余孟勤,其他的角色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说上面的那些书只能算是私人记忆,那么美国历史学家易社强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则是一部规规矩矩的历史著作,也算得上是目前为止有关西南联大研究最权威的的著作。

  我是这几天读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用Kindle看的台湾版,不知道这本书跟大陆版有多少不同,从作者所写的中文版序言来看,大陆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没有多少删减,并且书中也没有多少与当局意识形态对抗的内容。

  相比校友回忆中的西南联大,这本书算得上是全景式西南联大校史。就如作者所说,在今天,西南联大已经作为一个神话出现。实际上,8年西南联大,有着太多的机缘巧合,甚至她引以为傲的学术自由,也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才能存在。

  当西南联大以神话出现在当今的舆论中,我们看到的是联大众星云集的大师们,还有联大引以为傲的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当然还有很多联大培养的影响世界的毕业生们。

  联大何以成为今天仍然让人难以忘怀的神话?易社强实际上在他的这本书中间接地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这一切都离不开当时因缘际会的历史条件。

  例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都有一群优秀的教授,而且三校此前就已经发生的千丝万缕联系,让这所战时临时组合的大学后来能够运转自如,并没有多少矛盾。到云南之后,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对联大扶持有加,利用龙云和重庆之间的对抗,联大争取到了宝贵的学术自由,即便行政部门始终没有放弃控制联大的努力,实际效果却相当有限。

  现在想来,联大能有后来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当时的政局,再看看我们今天的高校,在重重限制之下,想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由多么困难。

  我想,和联大有关的书已经看了这么多,以后至少应该去云南看看。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读后感(五):我想穿越回去当学生

  看完了老美写的西南联大,考据详实,饱含感情,但读起来还是不够有味道,不合拍。最好看的可能是吕芳上的序。我一直在想,这短短八年,衣食住行都极度艰难,教学条件也很差,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除了因为战争意外聚集到一起的明星教授和学者们,联大对于教育学生究竟有多大的成绩?

  以下是书中一些有意思的片段。

  扉页上写的是“献给西南联大的师生”,而不是通常的父母或者妻子,可见作者对于西南联大的感情至深至切。

  提到了1937年,北大清华联合招生,12000张试卷录取600名学生,大概是5%的录取率。不好跟现在的高考比较,报考的机制不知道是否一样,尤其是考前还是考完填志愿的差别。网上只有最近三年的考研录取率,大概在12%~14%之间,录取的其中至少60%~70%是保研的,算下来净考的也差不多在5%. 然而,现在跟1937年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大部分优秀的本科生都会选择出国上研究生。

  南开被日军摧毁。人人网的南开照片可以看看:

  http://page.renren.com/601066729/note/850230067

  原来张伯苓在南开大学被毁以后,重新在重庆建立了南开中学。

  看到一处写陈诚劝学生们从长沙去昆明,说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士兵,但最缺的是有知识的人,而“你们是中国最后的希望”,是中国的“国宝”。感叹果然有文化有见识,对比一下另外一边的号召,就是双方政策分歧的一个缩影。另外一边的领导认清了中国社会就是个农民社会,农民社会的治理就用农民的土办法最有效。知识分子,向来都是危险的。

  从长沙到昆明的“长征”,很多细节体现着真实,和我们熟悉的历史论调总是光辉高大和坚韧不拔钢铁意志形成了鲜明对比。从选拔过程,到出发前的准备,刚开始的混乱,各种交通工具切换。

  长沙有权有势的人把家眷送到常德躲避空袭,这些受不了当地消费品匮乏的贵妇人们,打着公车回长沙购物。女人的购物天性啊,死都不怕。

  历时68天的“长征”终于结束了,我们的240多名联大学生完成了一次野外拉练,第一次接触到大城市以外的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赶时间而且当地人对于外来者的警惕,并没有机会深入了解那里的农民他们的生活。

  中间提到一个事情:入学招了8000多学生,只有3800顺利毕业。 虽然兼容并包,自由开放,联大绝不是学位印刷厂。

  文学院,开头一段写得非常好,就直接摘抄吧:

  A great university is built around its faculty.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each professor must be an authority in his or her field. As a collectivity, the faculty must be broad, covering diverse dimensions of huma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eyond these well-understood criteria of excellence, a great faculty should display breadth in its human dimension. A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becomes more interesting as well as more vital when its personalities are as diverse as its ideas.

  提到了20世纪20年代,自由主义退回到学术界,马克思主义者转向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这一点上,东西一致。

  “表象比事实重要“:1941年《大公报》称,有一架开往重庆的飞机载了某位高官的狗,而清华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这样一流的学者却未能登机。然后不明真相的联大学生就愤怒了。其实事实是,由于香港受日机空袭的威胁,该飞机未坐满就不得不起飞;而唯一登机的狗,是美国飞行员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