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琐谈“公筷公勺”
日期:2020-08-27 06:06:44 作者:独星僧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琐谈“公筷公勺”

  琐谈“公筷公勺”

  之前,使用公筷公勺总觉得找人讨嫌;但是,自从新冠疫情自2020年爆发以来,公筷公勺逐步潜入寻常百姓家卫生意识中!同时也无意识进入到聚餐礼仪中来啦。

  新冠疫情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从蜗居,到谨慎聚餐,再到公筷公勺在聚餐上的使用,新冠疫情警示我们不得不重视卫生习惯的养成作为抵御下疫情的一道防范堤坝。这种习惯很快就被公众乃至全社会成员认同,这源于对新冠疫情的认知生命代价教训

  “好了伤疤了疼”,这是俗语。目前,国外还有人依然如故。这叫做自作自受。

  当下,新冠疫情还在国外肆虐,在疫苗投入使用之前,我们不得不谨慎面对,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应持的态度,在疫情面前,特别是不得不参加的聚餐,不管是单位聚餐,还是家庭聚会,甚至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小酌,公筷公勺的使用,既是对自我的保护,更是对同事、家庭以及亲朋好友呵护关爱!在此背景下,更是一种聚餐礼仪,我们称之为“公筷公勺”礼仪。

  公筷公勺使用,还有其科学依据。据美国《连线》杂志刊载《基因研究发表文章称:在人的唾液中有600多种不同微生物细菌,这些细菌因人而异。同时,据医学统计1ml(专门滴管20滴左右)唾液中大约有1亿个细菌。

  最近的一项实验显示,不用公筷比用公筷菜品中的菌落数暴增909倍。这也可以从疫情期间宴会上爆发的大规模感染出来。按一分钟兴奋的交谈产生的飞沫,可含1000个携带病毒的微粒,那么推测持续半小时不使用公筷的就餐,可能感染携带的病毒数上万。

  如果每个病毒都是一个机会,那么在聚餐这件事情上,我们每个人身得到的机会是以万计。我们知道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疏忽大意,可以凭着自己秉性,过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那也不能够怪病毒不择手段和我们人类过意不去

  其实要我说,用公快公勺也挺好的,一开始不习惯,觉得这样饮宴不热闹、不亲密、不自在,过了习惯阶段,我们才觉得公筷公勺是一种文明素养表现

  “公筷公勺”,你使用了吗?“公筷公勺”也是一种文明素养的体现希望我们都做这样的文明公民

  张勇,男,河南新野,文学硕士,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签约作家。创办《黄河会》《草庐文学》等刊物。曾参与编纂《南阳历史文化辞典》《赢在中国》《大国律师》《向公正致敬》等系列丛书,现任职于某大型企业集团作品多发表于《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中国地名》《文学报》《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宁夏大学校报》《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江苏作家》《青年文学家》《来宾日报》等刊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琐谈“公筷公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