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起,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千万人民的生活。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年中。疫情风险的反反复复,影响着原本做好的各种计划,每年暑期都会有的“三下乡”活动也不例外。因为疫情,今年三下乡的通知也较往年来得要晚,但开展形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三下乡,返家乡。站在雷州半岛的红土地上,观望古今,我们选择对雷州半岛的古老图腾——石狗展开调研。
很荣幸的是,在各个队员的信任中,我担任了我们三下乡队伍的队长。写策划案、分配工作、挖掘队伍的能力、阅读分析文件……整个“三下乡”活动中有很多工作是需要队长进行策划开展的。首次担任这份工作的我一直压力很大,担心会做不好,辜负整个队伍最初的信念,辜负老师和学院对我们队伍的期望。好在我们队员在期间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并且队伍间能较好地协调完成各项工作,指导教师许恩兰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建议,学院学校的干部们也很耐心地帮助我们开展工作。雷州石狗作为作为粤西文化中的难得瑰宝,有太多的宝藏值得我们去探寻,用新时代青年的是视角,挖掘雷州半岛的古老文明。在经过前期策划和安排后,我们队伍进行了分工,为后期的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八月初,我们其中的三位队员,在雷州开展了实地走访,近距离探寻石狗的奥秘。
跟着云的足迹,我和另外一位队员坐上了开往雷州的大巴。一上车,就感受到了浓浓的雷州味道。蹩脚的黎话,让检票的阿姨不知所措,还好有雷州的队员实时为我们翻译。雷州之旅,正式开启。
抵达雷州已近黄昏,市场热闹起来了。卖菜的、买菜的、买狗肉的、讲价的……轮番登台,经过的人都看得滋滋有味。颠覆了以往的印象,雷州的街道,不宽,也不窄,刚好供给两个方向的行人和车辆。这里的人都在为生活奔波,但也不失对生活的热情。晚霞的尾巴还在远空时,博物馆前面的空地,已为即将到来的跳舞的阿姨们做足了准备。人们都有一定的默契,带小孩的夫妇坐在台阶上,小朋友们则在离台阶不远的空地上玩耍。搭客的摩托在广场的最外缘,看看外边驰过的车辆,听听这边欢快的音乐。旁边的南湖和西湖,是饭后人们散步的宝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三五成群,唱着流传下来的雷州歌。也有评书的先生,坐在一张桌子前,说着历史,讲着未来,即使你站在最外围,也不用担心听不到,麦克风和音箱,会给你带来绝妙的听觉盛宴。这时候你要担心的是听不听得懂最地道的雷州话了。
来接我们的,是雷州本地的队员,吃完晚饭过后,我们坐上了她的小电动,前往茂德公古城。雷州的夜晚很亮,霓虹灯照亮了这里的夜生活。烧蚝、烤串、臭豆腐、凉茶……若是将沿街的小吃都搜罗到肚子里,怕是一整晚都睡不着了。闻着一路的香味,终于到达了茂德公。砖红的城墙将雷州文化包罗着,又可看到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走到最里面,雷州歌演员向观众展示着最经典最正宗的雷剧,小生花旦,述说着他们的故事。即使不太听得懂雷州话,也能在演员的腔调动作中,感受其中包含的情感。
“半岛图腾”实践队在三天的时间里走在一个个村落中与司仪神——石狗进行会面。顶着烈日,脚踏红土地,走在村落中,寻找着代代守护着的石狗。和想象中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村落都能见到石狗的踪迹,大多数是被收录到雷州博物馆,还有一些,是被不法分子盗走了。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许多村民都建起了平房,石狗元素在建筑上的利用多见于祠堂和寺庙中。位于杨家镇的倜傥村,四座石狗立在耕田前,守护着粮食之源。但实际我们看到的,是三只石狗和一个底座,据村民透露,其中一座石狗被盗了。除了震惊和气愤,我们还为存在不敬畏石狗的现象感到惋惜。在走访其他村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石狗盗窃已成为普遍现象。作为聚落的守护神,石狗失窃,村民们除了愤怒,占据心头的更多是无奈。祖辈们为了保家安民,将石狗赋上雷州半岛独有的色彩,作为一方的司仪神和守护神,敬畏和保护石狗,已成为雷州人民共同的意识。多少代的默守相传,才能将此瑰宝传承至今。石狗不仅是雷州的象征图腾,更是雷州人民的精神寄托。石狗保护,已成为当前严峻的问题。
在雷州,石狗并不随处可见。但在雷祖祠,我们看见了许多形态各异的石狗。有的正襟危坐,有的调皮搞怪,有的笑容可憨,有的侧身试探……作为桥的一体,这些石狗把通往雷祖祠正厅的路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在湛江博物馆和雷州博物馆,更是可以看到许多被收录了的石狗,它们的身体上,都被打上了标号。在安全的环境里,这些石狗散发着非遗独有的魅力,把前来欣赏观众的步子,牢牢吸住。
实地走访后,收获颇多。后期收尾工作完成后“三下乡”活动也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终点。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我们“半岛图腾”队伍将继续述说石狗的精彩,将雷州半岛的图腾添上新的元素,为湛江的文化及旅游宣传增添微薄之力,把“隐秘”的半岛图腾,带出“隐秘”的湛江。本次“三下乡”,将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忘却的幸事。期待下一次去到雷州,近距离与石狗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