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是学校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原则与方法,探索教学遭遇和亟待于解决的瓶颈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平台。也是学校常规活动之一。但很多学校开展活动流于形式,被动应付,没有真正起到合作协商、指导服务和分享提升的功效。为此,就崇小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我们邀请英语教研的万主任进行了一个下午的座谈和交流。
万老师是无锡市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担任教研主任多年,可谓教学功底深厚,专业实力“强悍”,虽93年参加工作,但已聘任中教高级教师。聊起本职工作,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按照我粗浅的理解,总结了三个字——“实”“活”“高”,就算是“三字方针”话教研吧!
教研工作着眼一个“实”字。
学校教研和教务工作分工细致,有语、数、英和其他四个学科主任,万主任是英语教研室主任。
从去年开始,无锡市更换英语新教材。因此,本年度教研重点从原来的《艺术与技巧》转移到《教材分析与研究》层面,确保学科教师尽快领会编者意图,深入了解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并探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策略和创新使用教材。为此,教研室将本学期教材内容按单元分配给学科教师,每两个老师为一个单元研讨小组,共同做好单元和课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学期教学进度和分段教研活动安排,一人提供一堂展示课,另一教师进行单元分析并提出教学主张和建议,然后教研组集体交流与研讨,最后达成单元和课堂教学主流意见,下发给每个老师参考执行并备课。
教研室及时整理和保存研讨过程性材料和最后产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指导建议》,以备下一年同期进行反馈、修正和完善。
其他学科活动方式方法几乎也是相同的,优点在于不脱离课堂做研究,更能体现研究的实际意义,有利于矫正学科思想与具体操作与实践,避免教师走错路子。
教研过程带出一个“活”字。
青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教材内容、原则、教法、学法的系统了解,往往出现表面情绪虽然高涨,但课堂教学效果不够明显的尴尬状况。于是每周四,他们就会把青年教师聚集起来组织“成长级”教研活动,其他学科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参与。学校邀请特级教师和名师做客,采取“以课代训”、磨课、观课议课、评课和专业报告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夯实教学基本功,学习了解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探索课堂教学路子等。学校也会提供专门培训资金,为教师读书研讨和提供财力和物力保障。
“借鸡下蛋”,也是学校惯用的教研培训策略。学校还桥接资源,依托区域内研讨、辨课和大教研活动,把老师领出“校园”,走上“前台”,与“明”师和“名师”进行思维交流与碰撞,提升教师的思辨能力和课堂智慧,培养一批批“能言善辩”“博学笃行”的优秀教师。
教研提升需要一个“高”字。
学科教师间教研活动,往往局限于现行教材或者某个节点问题的研究,缺乏大课程,大教育,大问题环境和背景下的统筹指导和宏观调控。所以各校都在有意“走出去”“请进来”,通过聘请专家指导和聆听专家报告,引导教师寻找专业发展之路,提升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从“学科人”到“教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思想。
崇小各学科每学期都聘请6—8名省市区学科专家到校参与指导教研活动,同时还与中国教育学会华东六省一市分会签约,对学校不定期进行全员教学培训,并根据学会要求,承办学会组织的研讨和赛课活动。这样就给有潜质和能力的老师提供了一个“直入云霄”的机会、平台和捷径。能面对面得到教育专家指导与点拨,还能在大赛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提升信心并获取荣誉。
学校组织的常态教研活动, “实”字为专业根基养精固本,“活”字为骨干输送“新鲜血液”,而“高”字则为教师主动发展注入精华,“三字方针”如果抓出实效,那么学校这棵大树才能根壮苗红,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