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季节变换,而崇小课程研发与开展也经历了从“无课日”到“自主发展日”的文化蜕变。
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从外观层面来讲,各有千秋但大同小异。从对活动的宗旨的认知和理解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先,学校单纯为了内容更加丰富,个性更加张扬,特色更加鲜明来开展活动,便放开手脚,轰轰烈烈大干一番。于是把星期五确定为“无课日”,采用行政驱动和教师干预开设近百种课程,表面看来,活动项目纵横罗列,场面红红火火。但经过及年实践,却发现学生并不“买账”,只是被动应付,那些静心编撰的课程总不被学生“喜欢”和“接纳”,更别说形成特色和个性发展了,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即课题,学校成立课程开发研讨小组,就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探讨,最终找到问题的症结:原来,学校,并不是主宰课程的主人。课程的开设必须以生为本,自主选择课程才能着眼于当下,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奠基。
从“无课日”到“自主发展日”,并不是几个简单词汇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课程思想的升华和蜕变,如同,从无目的到有目的,思想和主题理念的提升,让崇小教育的眼睛更加“睿智而明亮”起来。
学什么?学生说了算。学生会学什么?兴趣说了算。学校下发一百多项《课程菜单》,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学前特长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课程,学校归类汇总,形成了68个特色鲜明的社团组织。
社团成立了,而师资、学具和学校课程该如何调配?况且学校不是社会特长培训班,面临活动资金和安全保障等问题。
名校之名在于“明智”。首先学校把教育教学任务、目标、要求与课程研发相结合,提炼了学校整体层面的课程。包涵合唱、舞蹈、田径、羽毛球、毽绳、主持人、特色乐器、锡剧等项目,与指导教师签订培训协议,确保学校传统和特色项目的持续发展和稳步提高。其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特长基础,按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级层面,开发年龄和年级学生培养和发展课程,开设58个自主发展课程。三是实行走班制。让特长和个性生得到“恰如其分”的发展。
好课程有好师资,可学校老师大多是“素质全面”但却“无一专长”的师范生,怎么解决师资问题?
首先,借助专业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乐高班”,一个陌生的名称引起我的好奇。经询问才知,这是学校与科协签订协议的科学创造类课程。低年级每学期学生只要交纳四百元就可享受到专家和专业人士每周一天的集中指导和培训,比学生个人专门参加辅导班节省四五百元。
第二、教师主动承担。当然,不是每教师说承担就能承担的了得,需要素养和特长做基础。学校在教师申报和科室推荐的基础上,学校要逐一遴选,然后江南大学等高校对师资进行通才培训和专业学习才可以“持证上岗”。其他教师也并不轻松,都要被分配到各个小组做辅助性工作。
第三是家长踊跃参与。大隐隐于市,家长是学校最有力的教育资源。学校特色课程《锡剧》的指导教师是"奶奶级",无锡赫赫有名的国家一级演员;四三班的棋类老师也是家长,屈指可数的棋段高手。这些都是“免费”的师资。
知人善用,才是学校和校长的明智之举。
第四是寻找社会志愿者。尤校长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学校开设三个不同阶段的书法班,执教多是书画协会会员和知名人士,名师出高徒,所以,“锦绣书画”成为这个学校鲜明的课程特色也不足为怪。
学校从课题研究出发,人人参与,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修正完善到总结提升,走过一个看似简单但跌宕起伏、螺旋提升的蜕变历程,这些,估计只要崇小人“心知肚明”,不为外人所能体味与察觉的。
参观虽简短但印象深刻,结束后,主管学校课程开发的陈伟佳老师告诉我们,《无锡商报》将对学校“自主发展”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课题也基本通过了省级教科研部门认定,相信,学生也会在“橘子红了”的时节,万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