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年三忌:气忌盛,行忌躁,言忌多
日期:2020-08-18 06:30:04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阅读:

中年三忌:气忌盛,行忌躁,言忌多

  

  作者 | 儒风君

  人先要有敬畏,而后才能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到中年,气忌盛,行忌躁,言忌多。

  早点领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避免许多挫折

  1

  气忌盛

  俗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长出角来反怕狼。”

  人到中年,明白了人外有人,也就逐渐收获平和

  曾国藩说:“气不宜盛。”

  一个人之所以受人敬重,全在于自立自强,而不在装模作样

  摆出一副盛气凌人模样,只会暴露内心浅薄无知

  曾国藩初入翰林院时,也曾年轻气盛目中无人

  后来,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 “无慢室”。

  《论语》里讲:“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所谓“无慢”,就是无论对方人数多寡、年龄大小、身份高低,都谦恭有礼,不敢有丝毫怠慢。

  不仅对待身居上位的人要如此,对亲戚邻里也要一视同仁

  不生“我慢之心”、降服自己心中的“盛气”,佛教把这种修行叫做是“降龙伏虎”。

  在别人面前,不要总是表现高人一等姿态,不要用一颗狭隘的心来跟人计较,更不要过分夸耀自己的才能,以此规劝自己的行为

  《易经》里有一卦为“临”,古人称此卦为“凤入鸡群之卦”。

  凤凰落入鸡群中,鸡固然不是凤凰的对手

  但是在啄得满地鸡毛同时,凤凰也落不到什么好处

  做人,切莫将自己得太高,也别把别人看得太低。

  懂得以德化人,而不是盛气凌人,才能和谐共处。

  2

  行忌躁

  《菜根谭》有言:“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一个人,只有在从容不迫状态下,才能平心静气解决问题

  如果只是急于求成,以一种浮躁心态应对,那么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

  故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

  行事的祸患,在于急躁鲁莽;行事的智慧,在于沉稳与从容。

  所遇之事无论多么紧急,行动起来都要稳扎稳打,切不可急躁。

  这样才不至于在慌乱中出错,以至于平白增添不必要损失

  《论语》里讲:“欲速则不达”,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的做事始终是以“稳”字先。

  行事以从容为第一要务,先求稳妥,而后再去追求速度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每当急于出头,急于求成,急于和他人一争高下时,不妨把心潜下来,踏踏实实地走稳脚下的路。

  功夫到家了,事情自然而然也就做成了。

  3

  言忌多

  所谓人情世故,至少有一半学问藏在说话里。

  墨子弟子曾经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吗?”

  墨子答道:“你看那河里的蛤蟆昼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可是没人愿意听叫声

  再看那雄鸡,每日黎明按时啼叫,人们听到它的声音,便早早起身。”

  由此可见,多说话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只有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才有用。

  口舌之快不过是一时之快,过后的悔恨却能持续很长时间。

  话到嘴边留三分,不能为了一时的痛快就口不择言。

  《易经》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人生在世,话说得越多,祸患也就越多。

  口业造多了,迟早会报应到自己头上。

  聪明的人话不多,能少说就少说。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生活好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年三忌:气忌盛,行忌躁,言忌多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