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先要有敬畏,而后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到中年,气忌盛,行忌躁,言忌多。
1
气忌盛
曾国藩说:“气不宜盛。”
《论语》里讲:“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所谓“无慢”,就是无论对方人数多寡、年龄大小、身份高低,都谦恭有礼,不敢有丝毫怠慢。
不生“我慢之心”、降服自己心中的“盛气”,佛教把这种修行叫做是“降龙伏虎”。
在别人面前,不要总是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不要用一颗狭隘的心来跟人计较,更不要过分夸耀自己的才能,以此规劝自己的行为。
懂得以德化人,而不是盛气凌人,才能和谐共处。
2
行忌躁
《菜根谭》有言:“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如果只是急于求成,以一种浮躁的心态去应对,那么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故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
每当急于出头,急于求成,急于和他人一争高下时,不妨把心潜下来,踏踏实实地走稳脚下的路。
3
言忌多
墨子答道:“你看那河里的蛤蟆,昼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可是没人愿意听它的叫声;
再看那雄鸡,每日黎明按时啼叫,人们听到它的声音,便早早起身。”
由此可见,多说话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只有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才有用。
口舌之快不过是一时之快,过后的悔恨却能持续很长时间。
话到嘴边留三分,不能为了一时的痛快就口不择言。
《易经》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人生在世,话说得越多,祸患也就越多。
口业造多了,迟早会报应到自己头上。
聪明的人话不多,能少说就少说。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生活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