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入世20年:中美的“明争”与“暗斗”
日期:2022-03-14 13:59:20 作者:bigwinner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入世20年:中美的“明争”与“暗斗”

  龙永图几乎是从会议室里跑着出去接的总理电话,电话那头,总理单刀直入:“龙永图,你跟美国谈判这么多年了,你给我一个判断,他们到底愿不愿意签?”

  “根据我多年和美国人打交道的经验,他们是想签的。”

  “你有什么证据吗?”

  “他们已经跟我校对文本了,校对文本就说明了他们想签。”

  一国总理亲自到场,一旦失败,就再无回旋余地。朱总理到场时,中美双方还有7个问题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朱总理一上来就说道:龙永图你也不要啰嗦了,你就把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给我写在一个小条子上。

  于是,龙永图在纸条上逐一写下了那几个当时中国不能接受,也无法妥协的点。前三个阐述矛盾点的纸条子递上去后,总理听完美方的要求后,当机立断地说:我同意。

  龙永图提醒的纸条子还在不断往总理那儿递,朱总理拍了拍桌子,说道:“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

  15日下午4点,中国外经贸部二楼谈判大厅,在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噼啪”的闪光灯中,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与美国代表团的巴尔舍夫斯基在北京签署了两国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市场准入协议。

  漫长的双边谈判正式结束,当时,也没有人会想到,短短二十年,两个大国的国运竟会因此迎来命运的转折。

  美国的算盘

  1996年,因中美知识产权摩擦,反华的议员们高调鼓噪美国政府不应在中美最惠国待遇上让步。克林顿一面应付反华派,一面对中美入世谈判行动迟缓忧心忡忡,毕竟美国需要中国入世。

  苏联解体后,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可谓横扫世界。但它的霸主地位也受到过冲击。

  1985年,日本基本垄断了半导体产业,一度占领了工业制造的顶端。也是那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1985年9月,美、日、英、法、西德五国领导人在纽约的广场饭店签下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联手控制汇率,人为做高日元对美元汇率。同时,又对东芝实施制裁,打压日本半导体。自此,日本迎来了“失去的二十年”,并彻底失去了挑战美国霸主的能力。

  日本告一段落,可环顾国际,欧盟已然崛起,俄罗斯也不容小觑。对美国来说,这两者都是可能挑战自身地位的潜在威胁。从美国的立场出发,要想巩固地位,要么打压所有潜在对手,要么就继续维持住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在当时,潜在对手们的体量还未达到需要美国出手的地步,发展经济无疑才是主流。长久以来,日本一直都是美国的钱袋子,而经历过80年代的日本崛起后,美国发现自己需要一个新的市场。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并在一年的过渡期后完全取代了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组织。多年“叩关”失败的中国不折不挠,又开始了“入世”之路。

  身为发展中国家,处在改革开放关键期的中国需要入世以便跟上全球化的大趋势。入世后,既可以引进外资,完成产业升级,还能拓展海外市场。而对美国来说,中国入世后,相应地也会开放中国市场,而庞大的人口红利则是美国无法拒绝的诱惑。

  市场大,威胁又更小。美国需要中国开放市场。

  时间回到1996年,左右为难的克林顿究竟是该安抚反华议员,对中国入世提出更苛刻的要求,还是从大局出发,早日完成谈判?最终,克林顿找到了一个两全之策。“不换脑袋就换人”,于是,巴尔舍夫斯基临危受命。

  为了改变国内舆论,巴尔舍夫斯基在谈判过程中把美国的要价清单全部放到白宫网站上,竭力证明中国入世跟美国达成的协议都是对美国有利的。这的确成了美国国内舆论的拐点,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的压力倍增。因为每一次谈判,我们面对的都不止是眼前人数可查的代表们,更是上亿的美国人民。

  巴尔舍夫斯基的做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对中国入世的态度,却也增加了中国入世的难度。前后13年的谈判过程异常曲折复杂,而回到本质,双方的矛盾点始终都集中在中国究竟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上。

  1999年,中国GDP总量为1.65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七经济体。但人均GDP只有873美元,怎么看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年,美国的人均GDP高达3.45万美元,是中国近40倍。但明知发达为何物的美国却坚持认为中国也是发达国家。

  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入世,我们能享受到的优惠和好处更多,承担的责任也会少一些。而美国要求中国以发达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以便制约中国的发展速度,降低中国对美国的潜在威胁。

  事关国运,谁又愿意自己多吃亏?即便美国换上了巴尔舍夫斯基,谈判仍旧举步维艰。但几年后的一场战争,却悄悄改变了局面。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三个月后,科索沃战争爆发。欧洲积极参与北约行动,全力支持美国攻打南斯拉夫。伴随着72天的狂轰乱炸,米洛舍维奇政权垮台,南斯拉夫联盟解散。

  科索沃战争

  然而,这场战争的本质,却是美国打压欧盟。欧元启动之初,崛起的欧洲人信心满满。他们给欧元的定价是与美元比值1:1.07,试图挑战美元霸主地位。也就是这70来天,欧元暴跌30%,大量欧洲资金流入华尔街。自此,欧元再无力挑战美元地位。

  美国再一次打倒了新的挑战者。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美元的下一个出口究竟在哪儿?

  1999年五月,科索沃战争期间,为了恐吓在道义上支持南联盟的中国,以便加快南联盟的屈服,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牺牲的记者

  当时,中国爱国黑客还大肆攻击美国网站,导致中美网络大战,双方各有百余个网站被插上了对方的国旗。

  中美关系降至冰点,双边谈判也暂时搁置。但令人不解的是,国家层面的直接反映,仍只上升到了强烈谴责的层面。有人说是因国力所限,但无论哪种说法,我觉得都不如一句“中国会藏”更有说服力。

  四个月后,双边关系经过艰难修补,谈判得以重新开始。11月,巴尔舍夫斯基表示要去北京,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也就是这最后一次,给漫长的双边谈判画上了句号。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中美双方都愿意做出妥协和让步,但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让美国重新审视之前的“中国威胁论”是否正确,或多或少也有些关系。

  美国同意中国入世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终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利用人口红利,全球的中低端产业链都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世界,中国开始迎风破浪。

  而美国也成功拿到了庞大的中国市场。他们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产品,再卖给中国人,躺着赚到了第一笔钱。再用人民币购买中国制造,以美元卖到美国国内,躺着赚到了第二笔钱;而中国要想更进一步,还要把中国制造赚到的钱用来购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又让美国赚到了第三笔钱。

  美国吃肉,中国喝汤。不出意外,美国的算盘是能打响的。但全世界都没有料到,中国的崛起速度,会如此之快。

  迎风破浪和闭关锁国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同意中国入世,除了从主观上判定中国是否存在潜在威胁外,更是从多方面对中国加以限制。

  近日,一支国外只卖200多元人民币,中国却要卖70万一支的特效药被顶上风口浪尖。当记者采访相关人士,对方给出的回答是:没有专利,还在谈判。

  两年前一部《我不是药神》引起了广泛共鸣。有人说,这部电影最可怕的是,里面没有一个坏人。天价药该怪谁呢?怪制药公司吗?也有人说了,研发新药的成本高昂,只有在专利保护期内卖高价才能收回成本,过了保护期,廉价的仿制药就可以生产了。新药当仿制药卖,结果就是连药都没人愿意再生产了。

  这看起来是个死循环。但电影的主人公却找到了打破循环的方法:去印度购买仿制药。

  作为仿制药生产大国,印度向200多个国家出口药品,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0%左右。许多人建议中国学习印度的仿制药体系,但中国加入WTO时,被要求完全以发达国家身份进入医药领域,有义务也有责任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在专利期内,我们无法生产仿制药。而印度的仿制药体系在加入WTO之前就已成型,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也让印度在加入WTO后获得了10年的“保护医药产品”过渡期,印度仿制药甚至合理合法地进入国际市场,从而确立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官方不能生产仿制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版药在中国卖出天价大赚特赚,平价药就只能靠民间去印度走私。而印度,正是美国用来遏制中国崛起扶持的新经济体。

  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没有朋友。自2001年加入世贸到2008年奥运会,美国与中国的利益捆绑更加紧密。美国靠着上段所说的方式直接绑定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而我们也的确在这7年时间里达到了互惠共赢。

  但这种局面不会一直持续。2008年,美国雷曼公司破产,次贷危机爆发。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界开始注意到,中国似乎已经崛起了。2008年12月5日,驰创电子创始人吴振洲应邀出席美国耶鲁CEO峰会期间,在芝加哥被FBI以“违反出口管制”等罪名拘捕。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世界第一。

  中国彻底藏不住了。

  2013年9月,奥巴马签署了对中国进口轮胎连续三年征收重税的文件。尽管其刻意选择了周五晚间这样一个被媒体称作用来低调处理事件的时间点来发布消息,但仍无法避免这一事件在大洋两岸引发激烈震荡。

  整个行业度过了一个不安的周末,从天胶加工厂、橡胶贸易商、中国轮胎厂、轮胎贸易商、美国销售渠道……所有人都在讨论分析奥巴马的这个行为将带来什么后果。

  从入世谈判阶段到新世纪的前十年,美国对华的防范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如上文的生物制药等领域。因为美国需要中国制造替自己赚钱,更需要中国把中国制造赚来的钱拿去买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而奥巴马这次直接对中国实体工业发难,原先的计划已然跟不上变化了。

  因为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变得不再对美国有利了。

  中国加入WTO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策略。而所谓的全球化,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只有答应对美国有利的游戏规则,才有机会上牌桌。

  仅十年时间,中国就适应了游戏规则,并靠着自身拼搏,把这个游戏规则变成对自己有利的规则。如今,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世界开始离不开中国,所谓的全球化,已变成了中国的全球化。

  回到奥巴马引发的中美轮胎案,提高中国进口轮胎的关税后,最大获利者其实是印度、韩国、巴西这些同样生产轮胎的国家,而不是美国自己。因为长期把实体工业的产业链转移到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美国实体经济空心化严重。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大量的美国底层失业。美国在今天白热化的国内矛盾其实在当时就已现端倪。

  而要缓和矛盾,调整产业结构已经不太可能了,唯一能做的就是重新把全球化的规则变得对美国有利。重新制定一套新规则显然也不可能了,那唯一能做的,就剩下打压中国。即便提高轮胎的关税对自己并无利,但至少能打压中国。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近期的TikTok事件。

  自诞生之日起,字节跳动就已做好了全球化的规划。2017年2月,字节跳动买下美国短视频应用Flipagram,半年后,这款应用改名TikTok上线。9个月后,字节跳动以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在美国大放异彩的热门短视频应用Musical.ly,这款应用同样被扎克伯克看中,并试图收购。

  TikTok是中国全球化最成功的科技产品,而上一家真正意义上做到全球化的中国科技公司,就是同样被美国制裁的华为。

  一个国家只有遵守国际规则,才可能得到全球企业的信任,才可能使自己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能够在一个全球认可的国际环境和规则体系中得到发展。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了整个规则体系的制定,主导了整个全球化的进程。这决定了很长时间以来,它们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为了跟世界接轨,中国作出了大量妥协与让步。加入WTO后,我们按照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开放了中国很多市场,并遵守了对美国有利的游戏规则,在规则下艰难发展。

  回顾中国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或许的确尚有不足,但总的来说,我们又的的确确是在对美国有利的游戏规则下迎风破浪,冲破了美国设置的一道道关卡,做到了“正版药的自主研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亲手制定的规则天平开始倒向对手,既是时运使然,也是它自己挑的。

  尾声

  2019年,凤凰网推出了一档《外交官访谈录》的访谈节目。第二期嘉宾正是20年前积极推动中美入世谈判的龙永图。早在1992年参加谈判之前,龙永图就利用三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官方英文文件读了一遍。中美最后签署的协议有500多页,每一页,每一个字都经过他的手。

  在摄像机前,对中美这二十多年的变化了如指掌的龙永图这样解释现在美国的反华现象:实际上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的崛起,使全球化更加发展。就像一个蛋糕,如果他们过去完全享受三分之二的蛋糕,但是这个蛋糕才一公斤重,现在他们只能享受一半的蛋糕,但是这个蛋糕已经是两公斤重的。应该说比他们过去享受的三分之二的蛋糕更多,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中国的入世除了发展自身外,也积极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把整体蛋糕做大。但美国却只看得到我们抢走的那一份,看不到自己分到的实际上也比原先更多了。

  他们真的看不到吗?

  龙永图接着说道:像西方这些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真正得利的是他们的跨国公司。他们的蓝领工人,甚至一些白领,并没有享受到全球化的红利。因为分配不公,那些被边缘化的底层群体对全球化产生了反感,进而引发了反全球化浪潮。

  其实,反全球化的声音一直存在。从1998年法国成立最重要的反全球化组织ATTC到1999年美国的西雅图风暴,再到后来的日本、韩国……富贵之中也藏着贫穷病。资本是贪婪的。既得利益者不愿分享利益,底层们只能走上街头为自己争取权益。而在当时,反全球化针对的是美国。

  如今,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做大了蛋糕,那些跨国集团和资本家们仍然获利颇丰。只是他们愿意分给底层的却变得更少了。于是,这些底层们靠自己手里的选票,把特朗普推上舞台,把英国从欧盟分割……只是这次,这些反全球化的枪口,对准了中国。

  在世界形势波澜诡谲的2020年,有人仍在透过某个个案诋毁中国维护美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中国经历数千年风雨的洗礼而不倒,在每一次挫折后都能涅槃重生,今天美国正在经历的可以成为我们日后的经验教训,给未来更加强大的中国起到警示作用。

  历史里藏着答案,也藏着未来。中国今天所取得一切成就,都不是别人拱手相送的,而是通过对机遇的把握,对不公的反抗,以及对命运的拼搏得来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入世20年:中美的“明争”与“暗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