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曾经报道说,上海一位41岁的男子因为电脑网络游戏里的虚拟财产(一种游戏积分)被盗,一气之下用真刀扎死了现实世界里那个动用他虚拟财产的人。天津一位13岁的男孩张潇艺因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最后从24层的高楼上飞身而下,去追寻他在网络游戏里的那些虚拟朋友。(《少年跳楼身亡 8万字网络笔记道出虚拟人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天泡在网吧里,沉迷于电脑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真我和假我。最后只能以极端的方式与困扰他们身心世界的网络游戏彻底决裂。上述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超级游戏中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我」并不是「真我」,而是「假我」,亦即「真我」在这个虚拟游戏中所扮演的一个角色、一种代码、一种程序或一个马甲。这个“假我”是程序虚拟的、临时设置的,因而是虚幻不实的,根本不存在的。所以佛教强调「缘起性空」「无相」「无我」。
那么「真我」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最简单也最深奥。有相皆妄,离妄即真。
宇宙万有,山河大地,无一不是真心的幻化显现(缘起),以幻化显现(缘起)故,皆非真心。所谓“觅即不可得,不觅全体是。”
所以,大乘佛教从“空”“无我”入手来破除我执,而不必担心落空,因为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我”思故我在,“我”照故我在;“我”找故我在,“我”觉故我在……
但佛教又不轻易说「真我」,而说「真如」、「自性」,这是因为世间一般宗教往往将「灵魂」误认为「真我」,其实错了,「灵魂」恰恰是六贼的大本营,是颠倒迷惑造业的司令部,佛教称之为「神识」、「第七识」「末那识」,派生我执。只有转识成智以后,才是清净本原的自性(佛性、本心、本觉)。
说“无我”,破执着;说“真我”,防断灭。所以随说随扫,不立文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教认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痴迷在虚拟游戏中不可自拔。佛教的宗旨首先就是要让大家懂得这个道理,开悟。正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虚拟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所以《金刚经》的最后四句偈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心经》里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仅是「真我」在虚拟游戏里扮演的一个虚拟角色,所以《心经》里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教又讲,为什么我们的「真我」会到这个虚拟游戏中去扮演一个虚拟角色,首先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就如同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里的青少年一样,在虚拟游戏中玩出了瘾,这一局(这一辈子)玩完了以后,又想玩下一局(下一辈子),泡在网吧里不肯回家。
这个虚拟游戏有一个规则,就是根据每一个人在上一局的得分情况(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决定其在下一局里所扮演的虚拟角色(确切地说是三世因果)。这辈子扮演的虚拟角色是一位学者,下辈子扮演的虚拟角色可能是一位百万富翁,也可能是一位神仙,也可能是一头牛、一匹马或一头猪。这就叫六道轮回,苦海无边。
佛教的宗旨不仅要让大家懂得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在懂得这个道理后,进而修戒定慧,灭贪(欲望贪而无厌)瞋(妬嫉心、仇恨心)痴(执迷不悟)。目的在于这一局虚拟游戏结束后,让这颗心如如不动,自觉地洗手不干,自觉地离开网吧回家,求得解脱。这就是涅盘、成佛。
般若波罗蜜多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意为:「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完成生命的觉醒。」用本文形象的话讲,就是让大家自觉地离开网吧回家。
2004年11月27日的《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题为《著名科学家发问--人生只是一场梦?》(附后)谈及国外一些著名科学家得出结论认为:宇宙万物只不过是比人类高级一点的文明利用一台超级电脑所作的模拟(虚拟)。这个观点与佛教小乘思想很接近,但科学家显然没有摆脱人类的常规思维模式,未明心性与空性,认为心外有法,落于边见和相对之境。至于大乘佛教教义,必须打破一切成见,离心意识,明心见性,回归本体。其时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任何语言逻辑皆无立足之处,此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离一切相,即名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