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他的一项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项目,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了三等奖。
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我还在为生化的基因章节掉头发,这娃都研究C10orf67在结直肠癌的高表达了。”
“光是PCR一做就能做一天,小学生有能力有体力进行这种强度的工作?”
“mega、primer他会用?”
随后,热心网友扒出了学生父母的信息,都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
而且其父母的研究方向与参赛项目几乎完全一致。此前还发表过高度类似的研究成果,获得过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资助。
有网友猜测,孩子可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研究的,遂向相关机构投递了实名举报。
7月13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通报,确认该学生确实是其所研究员之子。
其后,云南一名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称,这个参赛项目至少要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独立操作。
“很明显,六年级学生是无法独自完成的。”
这一路看下来,问题越来越明显了:两个高知父母,把自己做出来的科研成果,挂上了儿子的名字。
7月15日晚,大赛组委会发布通报,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
随后,涉事学生父亲发布声明,承认自己过度参与了项目报告编撰过程。
本来以为这场“以子之名”的闹剧到此结束,没想到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很快又有曝料称,武汉也有两名小学生(俩人还是一家人),因为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而获奖。
该项目简介中称,用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EGCG 作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脏肿瘤疾病模型中的体内药效。
" 小鼠成果没有几年不可能完成。" 昆明市某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
事件被曝光后,2名小学生的父亲公开回应,称操作都在孩子能力范围内,不存在任何违规。
回应一出,网友们却不认可,只是缓缓地打出了问号:又是李红良?
李红良是谁?
2019年11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实名举报了三位学术界大牛涉嫌论文造假。
其中就有武汉大学医学院院长李红良教授,饶毅称其“17年如一日明目张胆地造假”。
到现在这事儿还没有定论,难怪网友觉得此人说话难以采信。
再回到这次小学生论文事件来。
我在媒体公开报道里看到一段话,惊掉了下巴。
" 比赛已经变味儿了。" 中科院昆明某下属研究所工作的研究人员黄某告诉记者,之前有朋友请他帮助孩子参加这项大赛,他帮孩子设计了一个符合其知识能力水平的项目,没想到班主任看过后却连说 " 太 low 了 "。
" 班主任把之前的获奖项目给我看了一下,我大吃一惊,很多项目至少都是硕士、博士才能完成的。" 黄某说。
我觉得调查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孩子有没有违规造假,结果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这种大赛的“含真量”,真的值得所有人、所有升学机构细细深思。
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什么那么多高知家长热衷于帮孩子造假拿奖?
答案是,拿奖的话不仅中考和小升初可以加分,出国留学时也能给孩子的简历镀金。
太可怕了。为了给孩子镀金,明目张胆地造假,不惜挑战社会诚信底线。
从小就在虚假的荣誉里长大的孩子,在动了歪心思的高知父母的引导下,会长成什么样的大人呢?
科技兴国之路,难道要靠一路“假”下去吗?
我不敢想,也非常痛心。
我想说的是,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再好的兴趣班,再牛逼的学校,再闪闪发光的简历,都不如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怎么做人,孩子就会怎么做人。
父母怎么处事,孩子就会学着怎么处事。
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学了那么多年知识,这些高知家长们,不会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吧?
02
16岁天才少女日均写诗2000首
头衔成就惊呆全网
“小学生写博士水平论文”之事还在甚嚣尘上,一个叫“岑某诺”的16岁姑娘就紧随其后,霸占了好几天的热搜。
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没有关注到这样一份简历:
天才少女岑某诺,16岁,全球华人青少年领袖学习会创始人,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记者,四次参加演讲比赛获奖,2年间出版了三本书,还是两个品牌的创始人。
“我天天看《浪姐》,这才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吧?”想到这里,我羞愧地夜里睡不着觉,爬起来盯着她的简历看,想着怎么也得学习一下。
但是我越看越觉得不对味。
“全球华人青少年领袖学习会”,查无此机构。
“2018年5月,出版《雷霆战警》正能量小说。”
看这形象照,确实正能量。可是我在各大购书平台上都搜不到这个书。搜出版社也只有“人民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根本没有这个截图上印的“中国人民出版社”。
原来是个山寨出版社。
再往下看。
“目前一天能写300首词牌,一天能写2000首诗,一天能写15000字小说”
我的眼球差点掉下来了。
一天2000首诗,这是什么概念?
一天只有1440分钟。要想一天写2000首,一分钟就得写1.4首,还得笔耕不停不眠不休的那种。
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陆游,也“只”是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16岁的岑某诺,五个工作日就能写陆游一辈子的量。
不过到这里为止,还是不能随便否认一个神童的技能。我不行,你不行,不代表这个小姐姐不行。
我抱着期待,点开了小姐姐的演讲视频。
“希望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鬼见鬼走开的朋友,来,请举手来,让我看一下。
希望自己的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的朋友请举手,来,让我看一下。
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收入是现在的3倍、5倍、50倍,甚至是爆炸式增长的朋友们,请给自己最热烈的掌声加欢呼声~”
emmmm,语气略油腻,台词很刻意。
我又接连看了她其他一些公开视频。
一样的台词,一样恰逢其时的台下捧哏,一样怪里怪气的鼓掌动作……
我仿佛进入了传销大会的现场。
再看看她的其他履历。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记者”……我昨晚搜“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百度百科里赫然出现一堆名头,个个都大有来头的样子。
随便搜个领导的工作单位给大家看看。
战略合作单位:中国专家学者协会。民政部公布第一批非法社团之一。
我还搜到一篇小姐姐今年4月份写的新闻稿。
前面看着还挺正常,往下再看,话锋突转急下,介绍起了爸爸公司的产品。
嗯,更有内味儿了……
顺藤摸瓜一查,那个闪闪发光的简历中的两个品牌,都是她父亲名下的。
看来,真相还得从她爸爸身上挖掘。
“神童”小姐姐的爸爸叫岑岷峨,曾用名岑刚灿。关于改名的原因,岑岷峨向记者解释是:五行缺土。
岑岷峨名下有俩公司,“如清丽琅”即为公司旗下品牌,产品是一款舒缓液。在国家食药监局的查询系统里,没查到生产批号。
父亲大人也是“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记者。也就是说,父女两人还是“同事”。
经查,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并未在内地通信管理部门备案。它的老板郝江华,是岑岷峨的朋友。
给大家顺便科普一下,真正的记者证,是下图这样带国徽的。
再顺便说一下,一夜过去百度百科里已经没有“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这个词条了,连它自己的网站都没了。
父亲大人也出了书。同样是子虚乌有的“中国人民出版社”,同样的自信姿势。
真是有其女必有其父啊,真是“好家长”啊!
7月15日,随着网上质疑声越来越多,岑岷峨出面回应:
“她如果静心写诗,2000首没有问题。但我们也没有去突破,我想好好写一天写2500首、3000首也不一定。我在家看她写作的,情况我都清楚。”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父女两人均反复表示,创作数量是“真实的”。
也许是顶不住舆论的质疑压力,岑岷峨又对新京报解释:
作诗源于学校组织的一次挑战赛,所谓创作,实际比的是打字速度。
事情到了这一步,我才终于看明白这2000首诗到底怎么做出来的了。
你看
我7秒钟也做了首诗
我这诗咋样?
昨天我还觉得小姑娘病得挺重,今天看完她爸爸的采访,我觉得爸爸得先住院了。
我觉得岑岷峨最大的能力,就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岑岷峨的微博里,充斥着女儿参加各种各样活动的视频。
不过巧合的是,都是一样的主办单位,一样的赞助商。台上一如既往的激情口号,台下一模一样摇头晃脑的捧哏观众。
不一样的视频,一样的套路。
一段段尬到爆炸的演讲视频,渗出来的,是一股股让人不寒而栗的“早熟”味道。
我想起来现代漫画先驱丰子恺老先生说过的话:做人难在率真,教育贵在童心。
“教养孩子的方法很简便,教养孩子,只要教他永远做孩子,即永远不使失却其孩子之心。”
可是,有些孩子还没有真正长大,却早早丧失了纯真的童心,早早学会了一项本不该学会的技能——撒谎。
03
谁在逼着孩子成神?
小学生研究癌症得奖,16岁女孩日均作诗2000首……这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出来后,网友们尽情吃瓜,父亲们排队道歉。
硝烟过后,也许一切新闻都将变成旧闻。
但是作为当事人的孩子们,他们在以后真实的生活中,将如何自处?
他们的未来,将走向何处?
他们走向的,是实实在在的优秀,还是虚假如泡沫的荣誉?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面临的,将是身边同学朋友的质疑,嘲笑,甚至是谩骂。
毕竟,有些娃儿可以拼有本事的爹,爹没本事的娃,咋办呢?
涉事小学生父亲公开道歉时,也提到孩子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
但是孩子何罪之有呢?
有一说一,岑某诺和那个六年级小学生,他们虽算不上“真”神童,但天资并不算差。
视频里的岑某诺,面对镜头能滔滔不绝几十分钟,口才真的很好。而且她确实自信奔放,遇到冷场也毫不慌乱,镇定自若。
大多数孩子在她这个年龄时,别说在一堆陌生人面前演讲了,就是大点声音讲话都要红脸的。
如果踏踏实实学习成长,或许我们看到她的场合,就不会是贩卖成功学的舞台,而是《中华诗词大会》。
可惜她被父亲一路朝着传销的方向培养,身上没有半点孩子的纯真,只有坑蒙拐骗的油腻套路。
再看那个写出博士水平论文的小学生,本人确实对科研有兴趣。自幼就能接触很多科学知识,在同龄孩子里,他本来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了。
作为高知家庭,本可创造条件,支持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但若是为升学加分不惜欺骗,就要认真反思教育机制了。
试问,这种教育机制,到底是在培养孩子,还是在毁灭孩子?
小学生写博士水平论文事件和岑某诺每日写诗2000首事件,单个来看,似乎都是孤立的极端事件。
可是这每件事背后,都有它依托的社会风气。
在这些丑闻闹剧面前,真正走火入魔的不是“装神”的孩子,而是“造神”的那堆人。
归根结底,真正需要被谴责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些造假的家长们,还有那些助长气焰的机构们。
写到这里,我不想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想给大家讲一个人。
他就是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先生一生有9个子女,个个国之栋梁。
长女梁思顺,中国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这句话,说的就是梁启超的子女们。
在孩子的品行教育上,梁启超态度鲜明:做人第一,能力在其后。
1922年,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梁启超先生发表了关于教育的讲演。
如果我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不是别的,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
梁启超说: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
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
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00年前的忠告,如今听来,依旧振聋发聩。
今天,面对层出不穷的造假神童事件,我们普通人能够做什么?
别让自己成为那样的大人,别把孩子培养成那样的孩子。
别动歪心思,别去助长不良歪风邪气。
学会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否则,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科技,我们国家的未来,将走向何处?
就让岑某诺这样的“神童”,成为最后一个“神童”吧!
别再为了大人的利益,糟蹋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