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是一本由[美]段义孚 / 唐晓峰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州》精选点评:
●装帧、翻译及编辑加分。没读完,不是我的菜。作者似乎要讲的东西很多,却又都没讲清讲透,读着气闷。
●看这本书仅有的收获是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与自然环境破坏之间的关联。
●写给老外看的,看了《恋地情结》再看这本,可能会小失望……
●和想象的内容有些不一样。主要是从断代史的角度描述农耕生产,砍伐开拓,战争换代,科技发展等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面貌产生的变换和影响,破坏或塑造。可以说作者是在力图恢复中国历史变换中的地理图景,鉴于时间跨度太大,材料也有限,很多地方只能提到几个代表性的地理地标。浮光掠影的翻完,想想作者写作的初衷也只是科普,情有可原。书中引用了大量国内的参考文献,资料,这是一般少有的。故乡这么个小地方竟然书中出现了两次,好评!
●注意人在景观中的作用是好的,不过书的内容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通识性了。可能只适合西方读者。新石器时期从仰韶和龙山开始,还没有良渚的内容。作者在前言写中国的山水画家注视山水俨然如地理学家一样,这点倒是十分有趣。
●真的只是科普读物而已,但是看彩图也是看得很开心
●新年开卷,吹爆这本书,让我对于景观的概念有了更多层次的理解,一本科普书,点到为止的情况下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第九章真是满满求生欲
●翻,很不错的入门读物,纸张和图片质量都不错,还是等电子版,:)
●2019-09-22:美国华裔学者段义孚的旧作,段是人本主义地理学大师。本书是中国这片土地的几千年景观演变史,难得视角,一本不落窠臼的地理书。
《神州》读后感(一):历史中的人与自然
儿时的家园,在厚重的黄土高原。顺着草间的小径走到山顶,眺望处,层峦起伏,沟壑触目。“可能因为最后一次冰融期间亚洲内陆干冷的状况,在后更新世的某个时间中,黄土开始沉积。从内陆吹来的强风将细小的尘土向南吹,被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山脉和高原挡住,积累在那里”。偶来的人,就在这土地上,耕耘生息。翻开一本书,自然与人的知识,契合过往的生活,和走过的行路。
改革开放是一个尚未休止的巨变。作为亲历这一进程的一代,它的成就与困境,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内容。物质生活的进步、交通运输的发达,彰显了时代的变迁,而春运,“这种类似季节性的大迁徙、大重逢、大离别,显然不是正常的生活节奏”。“三北防护林”的建设、退耕还林的开展、三峡大坝的运转,都在改变着辽阔疆域的表面,彰显着斗争与妥协。“绿水青山”,大概是这个工业时代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寄望。
“神州大地不会隐藏任何秘密,关注这片大地,可以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中国”。走出空间的局囿,带着一丝温情云游四方,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这神州的面貌,只有亲见,才能相处而善。
《神州》读后感(二):沧海变桑田,且用且珍惜——读《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用“神州”二字作为这本《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China》中译本的书名,堪称“绝妙”!简单两个字,书本内容的外缘与内涵均包含其中。
这是一本历史地理,也可以说是人文地理,甚至融合称为人文历史地理专著。讲述中华大地自远古以至当下风貌的变迁过程,包括自然景观(高山大河,湖泊沼泽、森林草原、大漠戈壁等)、人造景观(田野、城镇、建筑),特别是因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如砍伐森林、战争、居住地建设、修路筑堤等。既然这本书讲述的是大地的故事,这里我们不妨也讲讲“大话”。
原书英文版出版于1970年,2017年中文版出版时增补了第九章“改革开放(1978—— )尚未休止的巨变”,让书的结构更为完整,也更有现实意义。人类,这本书具体到中国人,其对神州大地的需求先是出于生存目的,对自然的影响应该算是平和——顶多也就放火烧山,或者把城市烧成一片灰烬,再或者比如人工把河堤给扒了,一片泽国;而到后来更多的则是为了发展或者说竞争,这种影响——常常也就是破坏——就既深且远了。学术点讲,“虽然人对基本自然特征和地质进程影响不大,但对植被和相关的土壤体系、土壤流失以及局部气候的影响却很深远(第38页)”。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日益强大的生产力,其对自然的影响速度显然具有加速度。之前只为鼓舞精神而提出的“沧海变桑田”、“高峡出平湖”等“半神化”的壮举,现在几乎是信手即可拈来。在为人类的进步感到自豪并感慨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忧虑。好在现在有所谓“绿水青山”的提法(书的最后一节内容恰好正是“保护绿水青山”),让人可以稍感欣慰并拭目以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曰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如果我们离开当时的语境,稍微曲解一下这句话,它是可以很好地用来描述关于人与地理——或者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如果嫌它隐晦,那么大老粗张献忠的“七杀碑”中“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两句,则是话粗理不粗,虽然偏激、极端,但细细想来,实际情况难道不是这样吗?本书的最后一句话——“神州大地不会隐藏任何秘密,关注这片大地,可以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中国”(第296页)——如果说是倾向认识论的角度的话,我想说从实践论的角度,虽然说神州大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沧海可变桑田,我们还需且用且珍惜。
(2020.1.5)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神州》读后感(三):历史地理通论真的很难写
一本装帧很精美的书,因为有大量插图的原因,整本书都使用了胶版纸,价格自然就上去了。这次主要读的是前半部。后半部聚焦于近现代,基本看插图就能感受到工商业给社会景观带来的变化,成长于21世纪初的人对此也都深有体会,因此只简单翻了翻。
在原版的编者前言中,J.M.Houston说现在是一个更注重实效,缺少理想主义的时期,纯粹的思想正日益被操作性思维取代。我很认同这个说法,知识付费和音频听书的兴起,当当销量榜首是牛津英汉词典,我身边做设计的女生朋友也在自学Python,这都是很好的佐证。但我同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好事,社会不需要太多的许知远,普通人还是奉行“实践出真知”比较好。
前半部分有关古代历史地理演变的一个核心要素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植被改变是其他一切景观改变的最初动力。在古代对木材的需要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建城、建宫殿、建房屋;房屋内家具,取暖;文房四宝中的墨汁需要焚烧松木的烟;对更广大耕地面积的需求.....在历史的早期,森林烟瘴还是很常见的景观,那时人们还很害怕未知的森林内部;随着认知和工具的发展,群居和农垦逐渐侵占森林,原始植被转而成为一种欣赏景观。文人们开始向往山林隐居,一是可以摆脱官场束缚和风险,回归农人朴素安稳的生活;二是可以追求道家和神仙家口中的修炼之术。
一、二两章对中国自然地理的论述都是中学地理知识,很适合科普博主做两到三段5分钟视频来演示,比看文字效率更高。三、四章写史前——大一统这段景观和生活,有几个重点:一是中国现在的北方:内蒙古、山西北部、华北平原在当时都是湿润地带,稍有常识的都知道,在黄土覆盖之前,山西一带有茂密的森林,因此才有丰富煤炭资源;而华北平原基本是一片大沼泽,如今白洋淀便是其中的一小块。二是现在的建筑和城市景观是从史前龙山文化便开始积淀形成的,比如房屋成方形结构,建筑群的中心位于中部偏北位置,房柱下踩石兽是由踩活人和牲畜演变而来。三是春秋战国分裂时期交通道路的发展,尽管彼时车不同轨但是大量的人员流通对未知的探索和建设是很可贵的。
进入帝国时期,首先要提到的是,秦始皇要求其他地区(主要是河北山东贵族)前往咸阳这一举措造成了几千年来城市和农村的两极发展,人口、财富和生产力快速向大城市聚集,农村便滞留在非常缓慢的发展节奏中。其次,中国人口密集区开始在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和黄土高原一带,后来受胡汉战争、旱涝灾害、黄河决堤等灾难影响,从公元4世纪开始,长江流域便逐渐成为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成都平原从一开始便是一个人口聚居地,汉朝时的人口便不少于洛阳。
有几个细节需要提及,公元751年唐朝败给大食军队,折损数十万将士。这次失败的间接后果是塔里木盆地绿洲一带永远被改变的文化景观:佛教建筑被伊斯兰文化建筑取代,直到今天。当然,这事即使不在勇猛尚武的唐朝发生,在宋或者明也一定会发生,这大概就是历史的进程。
宋代新兴的士绅地主阶级对农业生产力的推动至关重要,他们有复杂的水力驱动机械,投资改良新农具,出版农业技术书籍。靠分散的小农力量是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的。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太琐碎,时而觉得作者写的内容自己早都知道,有点像地理常识+历史常识的汇编,却未能有机融合在一起,但是真正下笔写过历史地理的人(比如我)都知道跨学科的知识点是很难组织的。
正如作者所说,“景观”指的是地方与时间中人-地总体关系的结合,它记录了人类观念的力量如何将自然资源为人所用。这是由历史褶皱里的一个个小细节拼凑出的人类观念的大变动,从最开始的过度砍伐,到帝国后期禁止砍伐;从刺激生产能力的多样化种植,到禁止种粮强制种茶;从绝对方正的城墙到商业肆意生长冲出围墙;从最开始的听天由命到后期开始改变自然,再到今天重新建设绿水青山。很精彩,可惜一个人只能经历极为短暂地一小段。
《神州》读后感(四):对于这本书,段老爷子是这么说的
终于,终于,终于 上市了,可以网店去拍了。
全四色印刷,看图也挺好。
1966 年我在牛津大学做讲座的时候,“世界风土丛书”的编辑詹姆斯·休斯顿(James Houston)跟我约稿,想请我写关于中国的那一本,我就答应了。但我可不是中国地理的专家,我 10 岁就离开了中国,懵懵懂懂地把母语也忘光了,就更别提认得汉字了。但休斯顿给 我打气说,他并不是要我写一本高深的学术专著,而是给英语国家的 地理从业者,甚至是普通公众阅读的一本书,所以像我这样生于中 国、学于西方的人,写一些关于“祖国”的事情,读者肯定会有兴趣 的。我就懵懵懂懂地答应了,大概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想表达我对故 土的敬意,尽管我除了外表已经不是一个中国人了。
这本小书出版于 1970 年,已经是 47 年前的事情了。这期间我除 了偶尔要查证一两处知识之外,很少翻看。所以你就可以想见,当北 大出版社的编辑王立刚先生说要出版此书的中文版,且请我做一篇序 的时候,我是何其惊喜了。这次我很热情地回答他“行!”,我借此可 以修正和解释一下我撰写这本《神州》时的主旨,而且我还可以在这 里谈谈 21 世纪的中国——我的印象主要来自 2005 年我去中国时的短
暂旅行,我终于回到了阔别 64 年的故土。 我为什么要答应休斯顿的约稿呢?我刚才说了,首先是因为要向
故土致献敬意;另外,还有一个更理性的想法,是要想写一本不落窠 臼的区域地理书。传统的区域地理著作通常是先写自然地貌,然后接 着写人文景观。这种写法的缺陷就是二者之间的割裂,一描写人文
景观,自然的力量就隐而不见。在写本书时,我打算克服这一陈规陋 习,而且中国历史的特点使我可以轻松地采取这种写法,中国的各种 天灾,比如洪涝、干旱、地震等,从来都是人文风俗中的重要因素。 1960 年代以前的区域地理还有一个问题是,在谈及人民生活的部分, 主要关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方面,而忽略艺术和文学,这对于文化深厚丰富的中国,怎么行得通呢?所以,这本书就是要打破常规,将经济、社会和文学、艺术贯通起来。
我期望这本书翻译出版之后,能抛砖引玉,中国的地理学者能够真正实现历史与人文、经济与社会重。
而我要一篇中文版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想谈谈 2005 年我在中国两个星期的感受。
1968年我在写本书时这么写过:1950 年代中期,外国人眼中曾经 富裕、蓬勃的沿海大埠都已经是明日黄花了,这里跳动的已经是工人 同志们热烈工作、学习和娱乐的脉搏,无论如何,这至少是一种新的 城市风尚。而高层仍然担心资产阶级生活会死灰复燃,如今这种“腐化浮华”的资产阶级生活却易容为“民主的”,终于还是“死灰复燃”了,这是我回到中国时看到的,尽管“浮华”这个词已经不合时宜, 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北京、重庆、上海,从建筑学的眼光来看,散发的是那久违了的力 与美,我也为眼前的场景而自豪,这些大都会的蓬勃发展完全与西方城 市不同,而是本土活力的呈现,是从积年的战争和苦难中解放出来的活 力。但也使我困惑,这参差的摩天大楼和风驰电掣的高铁还是中国吗。 如果我能再写一章来修订我的书的话,我会来应对这个疑问。
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中国还努力保存一些我在本书中提到的那些 古代民居和景观,我要为这种保存的努力叫好,但是这种行为更多的 是一种怀旧,而非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中国文 化中一直存续至今的那些更为持久的东西。我认为,那就是人际关系 的轻松、乐天幽默,这是我在西方很少看到的。比如在北京,他们带
我去一家叫“狗不理”的包子店,“狗不理”,有没有搞错?我在美国 待了 70 年,从没碰见过这么古灵精怪的餐馆名字。至于城市里的样 子,我到酒店外面散步,看见一个小区里有一小块绿地,我的第一反 应是,这个公园安全吗?在芝加哥,几乎肯定会有抢劫犯和嗑药的拦路打劫。而这里,我看见人们坐在石桌旁边心无旁骛地下象棋,孩子 们嬉戏吵闹,而最让我惊奇的是旁边还有一块专门的场地让老头老太们锻炼。他们在一个健身器械上来回摆腿,同时盯着孙子。我在想, 如果我年轻 20 岁(可惜我现在 86 了),我干嘛不把这些场景写进我关 于中国的书里?
(王立刚译)
《神州》读后感(五):从景观视角透视中国地理
《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1](以下简称《神州》,内引此书只注页码)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美籍华人学者段义孚讲述中国地理的著作,英文版于1970年在美国出版。当前,虽然有关中国地理的书籍早已汗牛充栋,但还没有以“景观”为主题的中国地理专著。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中国景观的历史变化为主线,讲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因此,本书虽然是一本年代久远的“旧书”,但是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中国地理的新视角。具体而言,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段义孚早期跟随美国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尔·索尔研究人文地理。卡尔·索尔认为,景观可以定义为一个地域,这个地域由一种具有鲜明的自然和文化意义的形态综合体构成[2]58。这一观点深刻影响着段义孚关于区域地理的叙述方式。段义孚认为,“传统的区域地理著作通常是先写自然环境,然后接着写人文景观。这种写法的缺陷就是二者之间的割裂。(P1)” 因此,段义孚在叙述中国地理时,同时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在材料组织上将自然与人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描述方式。如在描述四川农民改造土壤时写道:“在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的丘陵坡地中,紫褐色砂岩和页岩风吹日晒、不断被侵蚀,形成了红色的土壤。在潮湿的气候中,土壤中的养分会被滤掉,而起伏的地形有助于土壤流动和侵蚀……四川农民对土壤侵蚀的应对措施颇为英勇。他们聚拢所能找到的小片土壤,修成窄窄的新月形条地或是梯田。这种田只有6至9米宽,四周垒起光秃的石块。(P35)”
在人地关系问题上,段义孚强调要重视“中国人在改变地球表面细节中的强劲力量(P34)”,同时也指出,“人力只是影响了地质变化的速度,而不是变化的方向(P34)”。这一观点既摆脱了西方环境决定论的窠臼,强调了人类的力量;同时也理性地看到了人力的局限,避免陷入“人定胜天”的陷阱,反映了段义孚在人地关系问题上的人文情怀与辩证思想。
二、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景观的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景观变化是景观学派的主要视角之一。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倡导从历史的角度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并更倾向于研究景观的文化方面[3]。本书的主体内容就是记述中国从史前文明一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景观的历史变化(中文版第九章《改革开放(1978—):尚未休止的巨变》由唐晓峰续写),唐晓峰将其称之为“景观通史”[4]。
关于景观变化的动力,段义孚同时关注自然力量和历史力量。对于自然力量,段义孚指出,“中国的山河大地并非亘古不变,我们不能将其仅仅视为消极静止的舞台(P3)。”因此,书中在第一章介绍中国自然环境特征的同时,重点强调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的自然变化。
历史力量是指人类塑造的文化景观具有历史性,反映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方面,自然环境在变化,人类在不同时期应对环境的方式也在变化。另一方面,即使是面对同样的事实,人们在不同时期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也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虽然段义孚承认,人类力量同自然力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仍然重视人类对景观的改变和塑造。因为他看到“在小片地区和有限的时间中,人类的努力阻止或逆转了自然进程。(P34)” 作为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更关注中国景观变化的历史力量,这与施吕特尔的主张是一致的。
景观是在特殊的地点发生的人与自然变化的复杂的累计记录,只有将其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2]219。因此,段义孚不仅描述其历史变化,更致力于解释景观变化的历史原因。在近代以前,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相对稳定,中国人改变景观的动力来自于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因此,书中在不同时期景观变化的叙述中,往往从人口的变化说起。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方式,进而导致了农业、城镇、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变化。近代以来,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已基本形成,段义孚开始关注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景观的影响。从19世纪开始,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城市开始出现铁路、现代工业、通商口岸等与中国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景观,但广大农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土地改革使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向内地扩展,城市在工业化中崛起,并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土壤保护、兴修水利等工程。这一切都说明“对全新社会价值观的拥护可以何等迅速地改变国家面貌。(P244)”
三、将经济、社会与文学、艺术融会贯通
段义孚认为,“景观不仅仅是景色,而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氛围。(P6)”他指出传统区域地理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在谈及人民生活的部分,主要关注经济和社会制度方面,而忽略艺术和文学。(P2)”因此“这本书就是要打破常规,将经济、社会和文学、艺术贯通起来。(P2)”社会、经济和文学、艺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文学和艺术通过文学性的语言和艺术的形式,记录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面貌。而中国历史上丰富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正为段义孚“将经济、社会和文学、艺术贯通起来”提供了便利。因此,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来说明不同时期的景观特征。如通过《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大叔于田》向读者展示商朝贵族的狩猎场面(P99);借助《楚辞·招隐士》描绘东汉时期长江中游峥嵘粗犷、人烟稀少的景观(P135);利用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解读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原则与夜晚景观(P162),等等。关于艺术作品对历史景观的记录,本书主要采用图片辅助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如,商代的青铜器,其纹饰、雕刻、造型,都显示了当时商文明区域内多样性的生物资源(P26);马王堆汉墓帛画显示了自楚国以来独特的南方文化(P115);汉代画像石则显示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商业和日常生活的景观,等等。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变化也会导致文学、艺术风格的变化。如,西汉时期领土向西部扩张,西部的荒漠景观被纳入汉帝国的版图,因此“中国诗篇中出现了一种忧郁寡欢的新音调,其新主题是关于边疆的征战、大漠的荒凉、故乡与异乡的阻隔、寒冷的朔风。(P134)”大分裂时期,华夏民族的内部纷争和五胡乱华形成了向往自然、消极避世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国的文学、绘画和园艺影响极大。在文学上,出现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在绘画上,形成了以描摹自然山川为主题的山水画;在园林艺术上,山、水、绿植成为中国园林的基本要素(P74)。
“将经济、社会与文学、艺术贯通”还体现在段义孚用文学性的语言描述历史景观,这与一般的地理著作用抽象的概念分析社会、经济的变化有很大不同。如比较唐代和宋代城市的夜景时,书中写到“在唐代城市中,夜晚一片死寂。坊门紧闭,日落西山后,人们只在坊内活动。在坊门之外,除了几个兵丁和奉差出行的骑兵,宽阔的街道上空无一人。宋代的杭州与此迥然相异,直到深夜,仍生气勃勃,热烈不减。在御街周围,五颜六色的灯笼高悬在饭庄的门口和庭院,辉映着店铺陈列的商品,也照亮了夜色。(P175)”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它们更像是小说或散文的写法。这种写法运用大量的细节,增强了景观的画面感和真实感,使读者如临其境,更能深刻体会历史景观的特点。
四、挖掘中国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
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地表痕迹,是文化赋予一个地区的特性,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5]。段义孚在书中明确指出,“中国景观是对中国文化的物质表现(P232)。”因此,段义孚在描述中国景观的同时,也在努力挖掘中国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中国古代皇城的典型格局反映了古代的宇宙观念。城墙为长方形,四个边对应四个基本方向或四季;城墙上十二座门代表十二个月份;北极星和天上的子午线被缩小,成了皇宫和贯穿城市南北的主道。城市中心的皇宫主宰着城市就像北极星主宰着宇宙(P161)。
除了城市规划以外,段义孚还对中国的桥梁、房屋、庭院、猎苑、园林、花园和寺庙等建筑景观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缺少变化的形式感,没有清晰可见的“故事”。如长方形的房屋和庭院至少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庭院中的房屋也始终遵循着长幼尊卑的布局原则;华夏景观中的石桥古老而少有变化;曲线型的屋顶已变成建筑学上乏味的程式……以至于“20世纪初叶的外国旅游者会认为中国的乡村景色极其古老,或者说中国风格几乎是亘古不变的,他们的这一看法广为流行。(P194)”景观作为人的作品而缺少变化,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保守主义,段义孚将其称之为“非历史性”景观。
但这种保守主义,也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稳定性,能够抵御外来文化的冲积。外来文化不仅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取而代之,反而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丰富了中国景观(P232)。如大分裂时期,外来的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寺庙的数量快速增长。但是佛教并没有取代中国本土的儒道传统,而是成功地嫁接在儒道文化之上,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建筑景观上,佛教的寺庙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而佛塔则成为中国景观的新元素。同时,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也有助于中国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历史上,不论是战争、饥荒、洪水,还是社会不公、强制移民,中国人每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新环境进行改造,延续着、传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正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疑问:中国,将走向何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政策、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更新,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正经历“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化(P272)”,经济发展掀起城市建设的高潮,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运输高速发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南水北调、长江三峡工程等大型环境工程使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段义孚在为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不禁疑问甚至是担忧:“这参差的摩天大楼和风驰电掣的高铁还是中国吗?”这是段义孚没有回答的问题。或许,唐晓峰在本书中的最后一段话颇具警示意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并不意味着难题都已破解,遗留问题仍然存在,新的问题又接续产生。……变化,甚至是意料不到的变化,仍然是基本的时代特征。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P296)”
参考文献
[1] (美)段义孚著.张世玲译.周尚意校.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 蔡运龙等编著.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范建红,张弢,雷汝林.国外景观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7(01):83-89.
[4] 唐晓峰.景观史记[J].读书,2019(07):36-42.
[5] 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