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潜在的新世界》是一部由安·德鲁扬 Ann Druyan / 布兰农·布拉加 Brann执导,尼尔·德格拉塞·泰森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潜在的新世界》精选点评:
●说实话。没看懂每一集到底想表达什么,太跳跃了。
●本季最后一句台词:And return to the Stars. 成为天上的星星⭐️
●还是熟悉的味道,但总觉得真正说宇宙的部分少了一些,地球的内容很多,不过我们本身所身处的这颗星球,就是宇宙的一部分了吧
●怎么说呢?我有点失望,第二季的内容结构不如第一季系统,也没啥扩展,基本都是往前蔓延……唉。我去看《宇宙最后三分钟》了。
●一如既往地好,又被感动到了。
《宇宙:潜在的新世界》观后感(一):宇宙
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卡尔·萨根
《宇宙:潜在的新世界》观后感(二):Is DNA Destiny?
站现在更了两集,我最爱第二集,好看得连刷两遍。 这部片吸引我的点不只是宇宙和科学,最主要的是它无处不体现着对人类本身的反思和动容。无论是向上看星空,向下看夸克,向前看宇宙坍塌,向后看奇点大爆炸,一切无不是用来映射人类自身情感的探讨角度,总体观感便是像无与伦比的人类浪漫史诗。 第二集更是如此。这集用横向对比来思考人类到底是什么,是科学之上的哲思意味。 有段旁白妙极(顺序有调整): “甲虫有什么情感吗?它有意识吗?还是说它只是一个由有机物组成的精妙机器人?一个内置了传感器和驱动器、安装有程序及子程序的碳基自动装置?这些都是根据它的DNA指令制造而成。 来瞧瞧我们的甲虫朋友吧。它会看、会走、会跑、会闻、会尝、会飞、会交配、会吃、会排泄、还会产卵。它的内部程序能完成这些功能,而这些只存在于一毫克重的脑袋里,它还有独特精细的器官来执行这些程序。 但仅此而已吗?有东西在操控它吗?有东西在里面吗?有东西在控制这些功能吗? 那我们呢? 我们如何确定这样的定论不会同样应用于我们自身呢? 我们是自动装置?还是机器人?我们的DNA里是否写着无法逃离的命运? DNA就是命运吗?” Is DNA destiny? 编程将在哪里结束?自由意志又将在哪里崛起? 这些振聋发聩的问句,一下子把人类和甲虫拉到一起,直白又令人头晕目眩。 人类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人类特有的?人类在什么事情上做的比其他地球上的生命体更出众?大概只有人类本身会执着地思考这个问题。 人类用各种方式想要证明自己与“动物”的区别,但翻遍了各种定义,却发现没有什么具体的行为或特征可以将我们真正与“它们”区分开来。 对此片中有句一针见血的调侃:“人类与其他物种不一样的,是我们神经质地需要感到自己很特别。” 另外提到的一个理论是亲缘选择,“为了救那些携带我们DNA的人,我们死不足惜。而那些不带我们DNA的人,我们却视而不见。亲缘选择理论鼓舞我们去拯救亲人,但这也是煽动者和至上主义者所利用的驱动力。”也许这正是一个极好的借口,一个让人不需要共情他人,让人面无表情心安理得去伤害其他人的借口——看啊,这都是基因的问题,我这么做可完全合情合理。 “情感由大脑底部更原始的部分控制着,而思考则是由顶部最近进化出的大脑皮层控制。思考是进化的包袱。我们将它带进了校园,带向了婚姻,带进了投票亭,带给了怒不可遏的群众,带上了战场。”难道进化注定我们只能一代代做一堆枯燥无味的重复?做DNA表达的表达? 即使DNA决定了一切,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去服从它们的安排吗? 我很喜欢片中首位呼应的两个故事,片头讲了只想把自己的DNA传播给更多物种的狂犬病毒,片尾是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伤害他者的猕猴。狂犬病毒的自私和猕猴的伟大同理心,是天平的两端,也是人类自己的两极。 最后阿育王的故事里,残暴后的他幡然醒悟,他选择过自私也选择过同理心。我们也同样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只不过我们都知道,只有后者的回声才震荡地足够远,足够远,足以穿越时空,带来新的希望。 Who are we?You tell me.
《宇宙:潜在的新世界》观后感(三):科幻迷一生必看系列!
2006年的乌克兰某街头,一名穿着五六十年代衣服的怪异男子被警察盯上。
他手里拿着一部停产的老式相机。
携带的身份证显示他是前苏联年代的人,而身份证上的街道住址,早就被拆除了。
谢尔盖其人他说自己叫谢尔盖。
是生活在1957年的前苏联人民,当时他正在街上拍照片,拍的是在天空中漂浮的不明飞行物,然后他突然觉得一阵眩晕。
再次拿开相机的时候,发现已经到了2006年的乌克兰街头。
听完谢尔盖的描述,大部分人认为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但是从谢尔盖手里那台胶卷相机洗出的照片里,的确发现了谢尔盖口中所说的不明飞行物,同时在照片里面还发现了他和一名女子的合影。
根据谢尔盖的描述,警察找到了照片当中的这名女子,她已经是一位74岁的老人了。
经过证实,这名74岁的老人确实认识谢尔盖,并且还在她的家中发现了和谢尔盖的合影。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
虽然迫于舆论压力,警方还是把谢尔盖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但是很神奇的是,谢尔盖竟然神奇地从精神病院里面消失了。
他去了哪里,人们无从得知... ...
其他关于穿越、外星人绑架的新闻时有听闻。
宇宙如此之大,存在高智慧文明生物的可能确实很大,如果真的发现了外星神秘力量,我们该怎么办??
物理学家霍金发出过这样的警告:
贸然和外星文明接触是很危险的,外星文明的科技水平很可能远高于人类,人类文明的命运从此将不再掌控于自己的手中。
且不论外星人,宇宙大而未知全貌,我们确实应该抱有敬畏之心。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一次宇宙原始物质的大爆炸。
《宇宙:潜在的新世界》观后感(四):神奇的宇宙和神奇的自我
我还是喜欢第四集的部分,整片其实内容量并不多,但更多的是视觉震撼。
看看一粒盐,如果我们大脑的神经元树突,轴突有100亿个,那也只是一粒盐原子的百分之一,而且原子位置都是预先设置好的。
一粒盐的微观结构真得让人惊叹,我更喜欢剧中那句话,如果宇宙中上10的80次方的粒子没有约束,都不在自己预先设置的位置,我想宇宙也不可能是确定的,是混乱的。这让我想到存在并不是理所当然,背后应该有力量支配。
剧中也探讨了人类意识的起源,为什么跟胃与心脏本质成分没有区别的大脑会产生出人类的意识呢,那也许要追溯到第一个神经元的形成,这让我联想到《我包罗万象》里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必然会出现某些微生物专门负责发出电化学信号与周围环境交互和控制共生体,然后他们就进化成了神经元。
有了神经元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就不难理解,人类大脑就像一个城市,有了第一个神经元的地基就不难想象剩下的建筑如何构成。然而剧中也说了,对于神经科学来说,这只是大幕的一角,自我意识神秘性仍然有太多我们不能认识的:比如神经症的多重人格,本我,超我的神经基础。
也许意识本质就是物质的联系而已,但这种联系也许不简单,宇宙也许本为一体,哲学上也阐述:只有在一整体中才为存在。很喜欢剧中最后阐述:人类的大脑是一个连接体,连接着上亿数量级的神经元,我想也连接着整个宇宙,个体即为整体,人的大脑就是一个由思想和梦境联系起来的宇宙,期待人类自我意识真正觉醒。
《宇宙:潜在的新世界》观后感(五):9.6,年度爆款属于它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雨落电影。
纪录片比科幻片更震撼。
不仅充满了现实质感,而且透露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尤其是BBC的作品,从《地球脉动》到《行星》都美的让雨落窒息。
当之无愧的洗眼神作。
冲击力的画面,分分钟体验到世界伟大。
特别是《行星》,聚焦银河系星球的演变,陨落。带观众走进了浩瀚的宇宙,去了解那些人类所不能涉足的世界。
不得不说,人类还是过于渺小。
最近,又有一部美国纪录片,展现了宇宙时空中的故事,探索未知和将来的世界。
话不多说,一块来看看。
《宇宙时空之旅:未知世界》首先,它给雨落的第一印象,就是美,一种无法言说的视觉特效。
有肉眼看不到的微观,
也有触摸不到的宇宙浩瀚。
这部片,妥妥了年度最佳养眼系列。如今,它的第二季正式回归,豆瓣9.6,清一色五星好评。
距离第一季播出已经6年,可以说,它的质感丝毫不比电影差。
它凭什么让观众觉得赞不绝口?
通过《宇宙时空之旅:未知世界》来聊一聊。
关于一切的起源关于纪录片,一定要知道的是主人公尼尔·德格拉塞·泰森。
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天文学家,而且还是科学教育节目的解说员。他曾客串过《生活大爆炸》,主持过《宇宙大探索》。
这次,又来讲述一个未知世界。
刚开场就站在一个类似眼睛的高端科技面前,这样一艘飞船,精致的让雨落啧啧称奇。
精致剔透,透过它去看待整个人类的起源。
它就像一个探索者,透过历史的尘埃,去窥伺那些普通人所无法了解的世界,是好奇,更是一种尝试。
其中,有宏观世界,星辰的演变,黑洞的诞生。
也有微观百态,弱小的生物体,地球面前人类的渺小。
展现的是这样一种镜头,但并不止步于此。星河浩瀚,远不是人能够想象。
比如,人类的寿命不过短短百年,但对于宇宙,星云,甚至行星来说,都是以光年计算,一出手就是几十亿年的岁月。
人在它们面前,何尝不是眼前的一粒尘埃。
同样,它们也有自己的更迭。
比如,黑洞的演变。就像一对跳舞的情侣,在茫茫的黑夜中,散发着灼热的光芒。
彼此间暧昧不明,最终彻底交融在了一块。
这是世界的起源,同样,也意味着人的诞生。
五大洲的更迭,人类从曾经的洞穴中,迈向了不同的大陆,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
《宇宙时空之旅》所表达的就是,一个相对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的每一次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还获得了动画界最高荣誉的安妮奖。
它提供了一个,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究竟会看到什么?
被忽略的事物世界太大,总会忽略微不足道的事物。
比如,这次新冠肺炎,对于很多经历者来说,都根本意料不到。根本不知道从哪里能够了解到它,接触到它。
结果,却通过野味触碰到了人类的身上,实在是,细菌过于微小,基本已经成为了忽略群体。
但往往带来的代价却是不小。
纪录片中,讲述了一个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成就,1977年,NASA旅行者1号的发射。
它对于人类了解外太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中,就有木星,土星等行星的详细资料。
截止到今天,如今还在太空中运行,据科学家推测,到2025年会彻底成为一艘“流浪探测器”。
曾经的它,以每小时6.1公里的速度,飞向宇宙深处。
在2012年,穿越了太阳圈,预计未来4万年才会抵达另一个行星系统。
这个探测器技术落后吗?
不,它搭载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实际上人类在宇宙面前,真的太渺小了。
纪录片,就很形象的通过一个短片形容了它。
一个通过光来驱动的星际飞船,体积只有芯片那样大,但是却拥有旅行者1号的装备。
如果达到旅行者1号,只需要4天。
但是,到达比邻星却依旧需要20年,而地球接受讯号就需要4年。
飞船的速度,是光速的20%。
可见,这样一种近乎绝望的空间。这就相当于扔进海里一个石头,24年之后才能够有回声。
而人这一生,也就一来一回。
在宇宙面前,真的不得不感叹生命的短暂,以及流逝的局限。
《宇宙时空之旅》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宇宙历”。在其中,宇宙初开,是一月一日。
随着岁月的蔓延,银河系3月15诞生,太阳8月30出生,9月6号地球来到这个世界。
人类在其中占的只有一分钟。
可见,宇宙之浩瀚,而人却已经被忽略的不能忽略。
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关联?
息息相关的世界百态宇宙万物都是息息相关,行星的产生在于尘埃的不断沉淀,自然的衍变,在于其中的生态的平衡。
这些都不在无时无刻,影响着生活。
比如,近些年的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生态也遭遇了挑战,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冰山融化,地震,瘟疫。
这些不经意,常常被忽略的事,都似乎成为了一个寓言。
纪录片中,有一只蝙蝠飞到了一只狗的身上,这只狗,有了蝙蝠身上的病毒。
这样一个温顺的狗,却因为狂犬病,而彻底丧失了理智。变成了丧犬。
偶然之外,在世界上,有着太多的故事,常常被忽略,而人类却自诩坐井观天。
在动物的世界中,同样精彩。
园丁鸟构建独具的创意,常常被忽略的吸管,稻草在它们眼中,却创造成为了艺术品。
以及人类所钟爱的亲吻,在猩猩的世界,狗狗的世界,都存在。
看似与这个世界不同,却又都有着出奇的相似。
《宇宙时空之旅:未知世界》所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让雨落啧啧称奇的世界。
你确定要错过与世界交流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