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花瓣》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05-31 22: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花瓣》观后感摘抄

  《花瓣》是一部由善宇执导,李贞贤 / 文成根 / 薛耿求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花瓣》精选点评

  ●凋

  ●相震撼。撕裂的裙角肮脏皮肤,奔跑的少女,刻入骨髓沉痛记忆。凋零破碎之花与鲜花盛放时节的两段照应,令人心痛。有很好的故事背景与故事构架,张善宇真是个特别想法导演,逃亡一段拍得惊心动魄。但完成度不算高。李贞贤真灵~

  ●韩国军队大白天就开枪杀人了。。。你让土共情何以堪!

  ●该脱的地方脱,该打的地方打,该哭的地方哭

  ●5月18日,光州事件暴政镇压象征,韩国人民造成的苦难使人印象深刻.而贞莲,就象一朵还未开的花,却被摧残,被凌辱早早凋落. 1.让你经过墓地或者江边,还是哪条小巷时候可能会遇到这位少女。当你到她穿着撕裂的破裙,或看到她肮脏的皮肤,靖你假装没看到她。如果有一天她追着你走,靖不要怕她,也不要吓她。只要暂时付出一些关怀可以

  ●没想到女主就是后来韩国天后之一的李贞贤。年轻容貌肉体

  ●质感出来了。贤姐原来演员啊。

  ●花瓣之凋零何其可惜,槍砲強權對人性的吞噬。韓國電影人了不起反思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正視那段同樣慘烈的歷史?

  ●至少韩国敢拍出来

  ●原来以为李贞贤歌火了之后才转演戏的,没想到这么早就有部片子了。

  《花瓣》观后感(一):差评不是无缘无故的

  也许这部电影不错,但跟我没关系,我也不想看……我只关心微博为什么有权利自带链接,是微博的责任还是电影的责任?这个我也不太懂……自己在微博想发什么是个人的权利,我想发花瓣两个字,可下面自己出现电影的链接,这属于篡改了我这条微博的本意严重危害了我的个人权益我个人想表达内容被强加了其他与此无关的内容,这就是绑架,侵权!也不知道应该向哪里投诉,真是投诉无门!虽然微博肯定有主要责任,但不可能与这部电影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很多其他的词汇都没有自动出现相关电影的链接啊!不管怎样,这部电影绝对差评!

  《花瓣》观后感(二):在枪炮强权面前凋落的花瓣

  讲述一些历史事件和运动的电影不少,看的也不少。虽然我对韩国一直都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倒是韩国的两部电影-《华丽休假》和《花瓣》,一脉相承的东方文化,近代历史的相似性,现在体制的差异性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人们过往一样的遗能力,相比较起来更有对比价值,而且也有那么点意思。就像足球一样,令中国足协“生厌”的韩国队让他们无法以人种差异来为中国队辩护了。

  影片中开头那段贞莲伴舞歌唱以及在片中穿插的相似镜头也许是片中最悲伤的画面了,只有看到了凋落前的花你才会对落地的花瓣深感悲伤。还有后面贞莲和母亲一起去游行的画面只要看过关于19年前那场事件的影像的人就会觉得是那么熟悉,当然我们只能在电脑前一个或几个人以别有用的心态去看。我并不抱有我能去电影院看关于此事的电影,或买一张中凯的正版DVD来看的期望。在这样一个很黄很暴力的Z**F面前,你能有什么期望呢

  《花瓣》观后感(三):张善宇总是让小孩做大人的事

  如此让人心酸的韩国电影(1996年,关于伦理,关于政治)。张善宇总是让小孩做大人的事,《花瓣》如是,《华严经》如是,,《谎言》如是,小演员都照做,而且做得很好,从而让人感受不到那么多情色。李贞贤(是那个巨星歌手吗?很可能真是她,15岁就能演这个,那真的很佩服这个歌手啦,郑秀文就是模仿她出道的)扮演的弱智小女孩一次次被男主人公文成根强奸,十三四岁就得承受这么多苦难。如果说是政治(光州事件)让她破人亡,打击过重而疯掉,那么那些后来对其身体进行破坏践踏的人比政治更可怕。小女孩原来也有一个幸福富足的家,哥哥上大学,她也暗恋着一个哥哥的同学,在男孩子们面前尽情歌唱,是那么的纯净与快乐。和妈妈去集市而碰到警察镇压学生游行,母亲被乱枪打死,她则疯掉,开始流浪。碰到男主人公之前的遭遇一定是苦不堪言,之后面对男主人公的强奸,她是没有感觉的,该吃东西还是还是在吃东西,男主人公纯是机械的在做着动作。她也许是把他当做哥哥,即使他对她再禽兽,她也不离开,后来他渐渐感化,对她好了一些,给她买衣服,洗身子,但她最后离开了他,结果他疯了。电影还有一条线是她哥哥的同学寻找她。但无疾而终,小女孩以后的路一定还是恐怖的,遇到的人也会是恐怖的,绝望,还是绝望。

  《花瓣》观后感(四):《花瓣》及其背景

  昨天夜晚,看了部电影,是从迅雷下载的韩国片《花瓣》,主演李贞贤。李贞贤这个人,根本不知道。这些年韩国名演员太多,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再加上名字好象都差不多,即使看见过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下载页广告是”李贞贤首部情色伦理大片“,还以为是新片子。下载了看,发现却是十年前的老片子。首部倒是不错,因为是李贞贤的处女作。她就是凭着这部电影,得了新人奖,步入了影坛。这些,是后来在百度李贞贤吧里找到的资料。

  片子的背景应该是韩国80年发生的”光州事件“。十五岁的姑娘贞莲,跟着母亲和哥哥去示威,母亲和哥哥都被打死。她也在昏迷中被人和许多尸体一起扔上一辆车,拉到一个地方掩埋。苏醒后逃离,变成了一个疯子,并将一个建筑工人认成自己的哥哥,一直跟着他。影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两条线,一条线是贞莲和这个工人的。从被工人肆意地凌辱,到渐渐对她产生同情与怜悯,并有所呵护。所以被人称作情色片,大概就体现在这条线上。里面有建筑工人强奸贞莲的几个场面。而光州事件的真相,除了在贞莲的回忆里,也在这些工人私下的议论中,呈现出来。另一条线则是贞莲哥哥的同学,一路寻找她的过程。第一条线的贞莲,是个浑身散发着恶臭,被人任意凌辱的女疯子,第二条线,哥哥的朋友们心目中的贞莲,则是个开朗、活泼、纯洁、美丽的小姑娘。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中,暴政与镇压给韩国人民造成的苦难使人印象深刻。影片之所以叫《花瓣》,我的理解,应该是说贞莲,就象一朵还未开的花,却被摧残,被凌辱,早早凋落。影片最后,苏醒后贞莲离开了那个工人的家,不知所终。寻找她的朋友们也放弃了寻找。只有漫天飘落的花瓣,那个工人瘸着腿的身影,伴随着令人哀伤的二胡和大提琴声,让人心发颤。

  “让你经过墓地或者江边,还是哪条小巷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这位少女。当你看到她穿着撕裂的破裙,或看到她肮脏的皮肤,靖你假装没看到她。如果有一天她追着你走,靖不要怕她,也不要吓她。只要暂时付出一些关怀就可以了。”

  发生于80年5月18日的“光州事件”,是韩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事件发生在韩国光州及全罗南道。是一次由当地市民自发的要求民主运动。当时手握军权的全斗焕在美国支持下,武力镇压了这次运动,造成大量平民、学生死亡和受伤,在光州乃至整个韩国国民心中留下了深重的创伤。但同时,这次事件也敲响了韩国军人独裁统治的丧钟,加速了韩国民主政治的到来。如今,它已经成为韩国民主的标志。每年的“518”这天,韩国总统都要到518烈士公墓发表讲演,缅怀长眠此地的烈士们对韩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公墓内有一个资料馆,周而复始不停地播放着“518真相”的录像片,原汁原味地再现了那段血淋淋、惨不忍睹的历史。在韩国电影电视中,这段历史也经常被提及,使那些卿卿我我的爱情故事和罗里罗嗦的日常生活,有了更深远的历史背景而显得不那么苍而浅薄。

  《花瓣》上演于1996年,而光州事件,是1997年全斗焕、卢泰愚等人被判刑后才得到平反,并被指定为“国家纪念日”的。在当时,应该是个相当大胆的的题材。因为即使到了1995年,金泳三政府还决定不起诉光州事件的有关加害者,曾经引起韩国国内舆论广泛批评。也许,它正是这种舆论批评的一部分,也未可知。

  这部电影及其背景,也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能象韩国人一样,直面我们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曾经流过的血呢?也许,只有到了那一天,才是中国真正走向民主的一天。

  《花瓣》观后感(五):花瓣比棕榈叶更锋利 | 评张善宇的《花瓣》

  “花瓣”,似乎是美丽到已有些轻浮的词汇了,让这部影片乍听起来像一部典型的韩式纯爱电影。但真实的情形是,它恰恰是一部用控诉的口吻直至影响韩国社会至深的“光州事件”的伤痕电影。 导演张善宇对于很多大陆观众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在80年代后期开始崭露头角,作为“韩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不断开掘电影管制下的主题边界,并且试图革新传统的电影语言。当2019年的戛纳评审团把“金棕榈”大奖颁给了《寄生虫》(奉俊昊),在褒奖这部影片的杰出成就外,也肯定韩国电影百年来,无数电影人的前赴后继。张善宇就是一位属于电影史的导演。此外,在本片中他发掘出文成根,薛耿求等演员。李贞贤更是因为这部16岁时的处女作,拿下大钟奖最佳新人演员而开启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如今,他们都已成为韩国影坛的中坚力量。 与张善宇的其他作品《坏电影》、《谎言》等相比,《花瓣》仍然是一部现实主义内核,在风格上有自觉,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有鲜明立场和表达的电影。 影片的核心事件“光州民主化运动”,作为全斗焕时期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乃至是韩国民众的一次集体创伤成为本片叙事的源始动力。1980年5月18日至27日,韩国光州的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和平抗议全斗焕政府的军事独裁,遭到武装镇压。据推测,在搜查期间中被非法逮捕的市民多达3千名。 韩国电影如《出租车》、《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等许多影片也涉及了相同的话题。在当下,同题材的影片已经成为一种类型而被定期和规范地制作出来。这样的做法使得独裁统治和政治压抑的伤痛可以通过电影被疏解。在此类影片中,“光州民主化运动”被同质化的处理成一种正面的符号,它缺少任何反思和审慎的眼光。《薄荷糖》正是因为,将“光州事件”在电影中设置为一个“缺席的在场”而获得了极为难得和可贵的复杂度。 虽然,在《花瓣》中,“光州事件”也是以与《出租车》等很相似的面貌被呈现。但是,如果我们考察它被制作的年代——1996年,并认识到就在前一年,金泳三政府仍决定赦免“光州事件”的施暴者,而1997年全斗焕才被公开处刑。我们或许都会在这一事实下,对这部影片有自己的判断。 张善宇作为“光州事件”的亲历者,并在其后引此为创作动机而开始拍片。这一代韩国导演的经历,很像“中国第五代”与文革的关系。他们被文革所伤,却又借此伤痕反哺了自己的创作,并且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国际成功。而在西方的热情拥抱下,对于这些作品是否投机地在展示奇观,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花瓣》用一组结构性的平行剪辑,讲述疯女孩贞莲(李贞贤 饰)与她错认为哥哥的工人(文成根 饰)一起生活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女孩被工人强奸、殴打,一直到善待、同情和思念的过程。另一条线讲述,贞莲哥哥的同学们四处寻找她的故事。而贞莲在“光州事件”中失去母亲和哥哥的经历则被处理成黑白与象征意味强烈的二维动画影像。蒙太奇构建出的对比,是一个可爱女孩活泼的歌声与“光州事件”后失去理智的贞莲无来由发出的尖叫或狂笑,它们在情绪和视听上都带给观众强烈的反差。而由此推开,贞莲的毁灭本应成为对“光州事件”最有力的控诉,然而她先以发疯后的形象出现则极大的阻止了观众的共情。她是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角色,这层困惑导致她对过去梦魇般的黑白回忆只能在画面上震住观众,却无法提供更多的共情。这样的设计在影片的开始显露出某种奇观化的倾向,而表演获得肯定的李贞贤,也仅仅是声嘶力竭扮丑扮脏而获得了“苦劳”上的褒扬。 反倒是文成根的角色更容易被观众带入,而他的人物弧光也最完整,即使并非完完全全得可信。影片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我们更随他最终也来到同情甚至思念女孩的那个位置。当影片结束在他的旁白,大片黄色的高地上是一个个隆起的坟堆,他看向远处似乎是树林的一片绿色,和绿色之外的蓝色河流,说出:“如果有一天她跟着你,不要害怕,也不要吓她。只要暂时付出一些关怀就可以了。”我们感受到一种慈悲心从一名建筑工人的腹腔中流出,因为他们背后是共同的民族伤痕。相比之下,过多女孩的伤痛史存在奇观化的嫌疑,而另一条“寻找线”则因为缺少细节而十分鸡肋,若是将它抽出或者虚化处理都或许更好。唯一且能玩味的细节还出现在片头,一行人中的一个青年在火车上偷窥一对热吻的情侣,但它对于影片整体的意义即使有什么隐而未发的内涵,也不能证明“寻找线”的必要性。 在这部影片中,张善宇导演有意识的使用了大量的对称构图,制造一种与所写时代相符的对立情绪。导演在采访中说:“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1980年5月的光州。当时建立了很多拘禁违反戒严令’犯人’的监狱。街头活报剧运动也十分活跃。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应该用一部电影来呈现。” 这部电影的许多片段是值得反复观看的。张善宇作为对于电影语言的自觉者,在即使有些粗糙的影像上作了精巧的调度。比如,在表现女孩和工人时有意识地运用两级调度,用全景拍摄他们一前一后行走在荒原的场景,又用大特写表现殴打和强奸,体现出暴力的直接性,并且让人物获得一种大环境下的无力感,和由此引发的二人关系中扭曲的亲密性。而前半部分,女孩错认工人为哥哥于是跟着他,与影片结尾工人因为担心女孩而跟随她来到坟地,最后得知她的悲惨身世,形成剧作上的呼应关系。又比如,影片大量对镜子的运用,在女孩和母亲上街游行前在家中的那场戏里,通过镜子的巧妙运用,在一个固定长镜头中实现出人意料的人物调度,也造成一种由空间感错乱所带来的不安,预示此后悲剧的发生。一些镜头将人物置于边缘,在形式上和安东尼奥尼相似。而几乎所有的推轨镜头都带上了扎实的视点,丝毫不逊于《爆裂鼓手》那个著名的开场镜头组。 但是不得不指出这部电影在影像上是割裂的,不论是有意营造的段落还是力所不能及的露怯。一些运镜太过随意,比如其中三次出现的两个角度拍摄同一场景的做法,最终的结果就是形式胜于内容。很多单个的段落很华彩,但没有将它们统一在一部影片中的掌控力,剪辑也显得太过随意而阻碍了影片节奏。 那些更明显的创新从今天来看早已不先锋了,诸如在影片中插入动画的片段,或是把心魔直观化的处理已然显得笨拙,甚至好笑。在当时,至少是世界电影的维度上,也不能算有什么超前的探索可言。 但话说回来,《花瓣》仍以饱满的情感密度和影像的想象力而打动了许许多多观众。它提供出的形象是深刻复杂的,我们大概很久都不会忘记那个出现在海报上的少女,以及那时她身边的被文成根演活的男人。与此同时,它在政治上的锋利,对于强权的反叛态度也时时刻刻在给予我们力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花瓣》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