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E - Experience
今天,是我们陪大家读书的第1064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
麦家陪你读书的第152本书——《象棋的故事》,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他借一个业余国际象棋棋手对弈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讲述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与摧残,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
第152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关于高手对弈的故事。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一起读完了斯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在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二十多年没动过棋子的业余国际象棋爱好者,偶遇了一位有着天才棋艺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但令人吃惊的是,象棋世界冠军却在一场对弈中输给了神秘的业余棋手。
茨威格借着这个故事,讲述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与摧残,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
今天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茨威格的这部小说。
斯蒂芬·茨威格出生在19世纪末期,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那个命运多舛的时代和动荡不安的世界,给他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象棋的故事》就是茨威格在这样沉重而又绝望的压力之下创作出来的,也是他生命最后的独奏。
小说描写了B博士与“虚无”和“孤独”斗争的全过程,阐述了“孤独”的可怕性。
这部小说没有千回百转的剧情反转,只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但却直击人心。
茨威格有特殊的观察视角,有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有对环境恰到好处的展示,同时也有对人性精准的把握。
《象棋的故事》表面上讲述的是,在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冠军的故事。
实质上是痛斥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摧残,这是一篇优秀的反法西斯小说。
茨威格用象棋作为引线,巧妙地串联起了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象棋高手。
所以《象棋的故事》也是一篇解析国际象棋手内心世界的著名小说。
故事中有两个主角,琴多维奇与B博士,他们都在各自特定的领域被塑造成了偏执狂。
在故事一开头,茨威格便直言不讳地指出琴多维奇“在任何领域都惊人的无知”。
对于琴多维奇的童年,作者用了“课堂上讲解的最简单的东西,他那迟钝的脑子也记不住”这样的语句来加以描述。
在本应该天真无邪、调皮捣蛋的年龄,琴多维奇却异常的死寂、呆板、沉闷。在世人看来,这个孩子无疑是一个智力发育不完全的痴儿。
然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琴多维奇在象棋世界里的表现则震惊了世人,他,是一个象棋天才!
并且在经过了专业的训练以后,成为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琴多维奇除了热爱象棋以外,还对金钱有着异于常人的热爱。
茨威格在书中写道,“他笨拙地利用自已的天才和荣誉,见钱就捞,愚蠢到不顾脸面的地步。
而且表现得小气、鄙俗和贪得无厌”、“他从一个城市旅行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住最便宜的旅馆,只要给他报酬,他就为任何一个寒碜的象棋俱乐部下棋”。
通过这样的描写,一个近乎葛朗台似的琴多维奇便栩栩如生了。
这也为小说中二百五十美元买来与琴多维奇对奕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了合理性。
成名后的琴多维奇冷漠无情,目空一切。
最可耻的是,他在与B博士的对弈中,利用对方致命般的弱点,差点将B博士逼疯,而这,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已取胜。
在最后,他还不忘假惺惺的表现出自已的宽大为怀,虚伪地说:
“这个计划安排得不算坏啊,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位先生实在是个极不寻常的天才。”
琴多维奇是一种单方面的天才,只对下棋和赚钱狂热,根本不考虑周围的环境和其他人的感受,这代表着工业社会时代新兴的一种生存模式。
这种近乎狂热的追求,如果要在历史上找一个原型的话,那便是希特勒了。
希特勒对于日耳曼民族主义的狂热正如琴多维奇对象棋的狂热一样。
更深一步来讲,琴多维奇对于金钱的狂热,正映射出了希特勒征服世界、攫取霸权的欲望。
早期没有涉足政坛的希特勒,不正是那个没有踏足棋坛的琴多维奇吗?
两者何其相似。
希特勒执政以后,他焚火、禁书,使得一大批作家流亡海外;他迫害犹太人,使得几百万犹太人在苦难中死去;
他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几千万人在战争中丧命。
一定意义上来说,琴多维奇和希特勒是同一类人。
与琴多维奇不同,B博士则是奥地利名门望族之后,然而这样一个有涵养有文化的人,竟在法西斯的迫害下成了一个精神分裂患者。
茨威格在B博士的外貌描写上着墨并不多,但都突出了“惨白”这一特点——“他那尖削的瘦脸。
在我先前散步时,就因为它简直像石灰一样奇怪的苍白而引起过我的注意”,以及“他那还算年轻的脸,苍白得异乎寻常,两鬓全都白了,感觉他一定是突然变老的”。
这些都能让人直观感受到B博士在法西斯迫害下的身心俱疲。
B博士并没有过多地受到类似于集中营里的行刑逼供,他遭遇的是另外一种影响更为深远的迫害——
心灵的孤立,精神的孤独。
哪怕是逃脱了法西斯的魔爪,B博士也成了随时有可能发生间歇性痉挛的人,成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分裂出两个“我“的人。
面对法西斯的逼供,B博士孤独地抵抗着,最终他的抵抗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却是自身精神被彻底的摧残。
在无尽的虚无和孤独中,如何不让精神完全崩溃掉?
如何不让思想意志退化?
B博士只能与自己对话,与自己进行博弈。
顽强抗争的B博士正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茨威格和B博士一样,都是奥地利人,在祖国被占领以后都遭受到了迫害,但他们都通过自已的方式对法西斯的迫害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不同的是,B博士被关押,茨威格被迫流亡。
对B博士而言,被关押在一个酒店的小屋子里,只能在无尽的虚空当中度日如年,他的精神受到了完全的孤立;
同样,远离了自已的祖国而被迫逃亡的茨威格,过得也并不轻松,正如他在自已回忆录中提到的那样:
“我的任何其他联系都被扯断,所有过去有的一切,曾经有过的一切,被粉碎了”。
他先后逃到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虽然肉体上没有受到伤害,但是精神上却与自已的祖国,与自已的文化完全孤立,陷入了精神上的孤寂之中。
于茨威格而言,他何尝不是和B博士一样,时时刻刻都在抵制自已精神崩溃的危机。
二者的肉体都有聚居之所,但是心灵却始终找不到归乡之路。
茨威格被迫离开自已的祖国,逃到英国,又因为战火的祸及不得不逃往美国。
最后,美国的参战,让这个对战争结束彻底无望的心灵流亡作家选择再次逃亡。
茨威格曾在自已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中写道:
“如果人失去了自已立足的土地……人就挺不起腰板,人就变得越来越没有把握,越来越不相信自已。”
这大概就是茨威格绝望而至自杀的原因吧。
他亲眼目睹自已的祖国被法西斯蹂躏,经历犹太人被纳粹的毒害,却没有办法来阻止这一切。
他终于选择了“在这条由纽约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船上”放弃了自已生命的棋局,以自杀结束了这孤独的心灵流浪。
茨威格无法预知的是,在他离世后,世界各国受到了其反战作品的深刻影响,他成为了很多人知晓的伟大作家。
在《象棋的故事》的结尾,那位精通棋艺的B博士结束了对弈。
给反法西斯人民送来希望的茨威格也选择主动结束了他生命的“对弈”。
茨威格曾说,“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的生活过。”
茨威格,就是那个真正活过的人。
本周的共读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我们将一起共读的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海译文,2010
这本小说,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它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
它充满哲理,引人深思。究竟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共读吧。
精读回顾:
《象棋的故事》精读第1天:他曾写下世上最孤独的暗恋,也写下最绝望的挣扎
《象棋的故事》精读第2天:别让自卑,困住你的人生
《象棋的故事》精读第3天:自尊,都是自己挣出来的
《象棋的故事》精读第4天:成年人的崩溃,都在一瞬间
《象棋的故事》精读第5天:当你撑不下去的时候,一定要读读他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精读第6天:格局小,是他的致命弱点
领读人:奢侈的闲情,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主播:素颜,电台节目主持人,热衷声音,热爱诗歌,无端感觉你在等我,所以我来了。
责编:缅桂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背景音乐:Lu E - Experience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夏天读书打卡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