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狼族时代》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05-30 22: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狼族时代》经典观后感集

  《狼族时代》是一部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 / 碧翠斯·黛尔 / 帕特里斯·夏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狼族时代》精选点评

  ●拒绝抒情

  ●人之初性本

  ●道德体系一旦崩塌,人类所面对的就只有世界末日

  ●一脉相承

  ●绝望了,开头即高潮,刁民却刁的不彻底,人性使然,探讨极具哲学意味

  ●哈内克这部搞得差

  ●没像豆瓣的剧情简介那样什么在不仁中发现人性。其实内涵深刻一些,不只是人性。从《蝇王》之后就只见受其影响作品很多,这一部把成人和青少年放在一起,少年人未必思索得浅,成年人多做傻事。开初没年代,到了二十分钟左右才能明白片名为何叫《狼族时代》,但是显然这是一个错误诱导

  ●超越伯格曼的《耻辱》,就因为那个小男孩。最后的扑火可能是他最好的电影。这部电影好似在塔可夫斯基伯格曼之间的某个地方启示录似的电影。

  ●电影中有两处镜头令我为之一颤,一处是屠马,刀插入脖颈鲜血迸涌而出,人类之残忍程度与狼并驾齐驱;一处是影片最后火车载着人类开向他方,沿途风景秀美,充满希望。

  ●真诚的作品~没有半点做作~

  《狼族时代》观后感(一):--星期五::Le Temps Du Loup暴狼时刻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妈妈 爸爸 儿子 女儿 爸一上来就死于房子里的陌生人 剩下的三个人流离颠簸的生活着 两个孩子都在改变 改变的妈妈都不认识

  冲着我喜欢的Isabelle Huppert买的 但故事的前半部让我感到有些沉闷 但是后半段发生事情还是挺有震撼力的 只是母亲太过忍耐 让我急的要死

  生活变故小孩失去的和得到的比大人们更多

  1 导演就是和Isabelle Huppert合作The Piano Teacher的那个导演

  2 电影里面有巴黎野玫瑰阿姨出现

  《狼族时代》观后感(二):电影世界里,观众永远是导演的受害者

  迈克尔哈内克_狼族时代_2003

  6.9

  通常来说,付费网络大电影会把自己最大的噱头放在试看的前十分钟来吸引观众,而迈克尔哈内克导演在2003年的这部作品就在这方面显得超前一家四口回乡下时丈夫突然被抢占他们房屋流浪者所杀,这个影片前十分钟发生的事情即本片最大高潮,也是我所看过最精彩的片首之一。

  随后安娜带着两个孩子资源匮乏极端环境流浪时间地点背景完全离开。他们屡次被人拒绝帮助后,来到了一个废弃谷仓过夜。小儿子失踪,虽然随后他就被母女找到,但期间谷仓失火。他们认识了一个流浪少年,第二日四人同行到一个住满了其他流浪者的火车站

  与其他流浪者们一起,这个开始了他们漫长等待,等待火车经过和离开,始终未见好转,但结局给出了象征救赎的火车景象。情节在极大程度上做了减法,反戏剧化尤其体现在关键情节被隐去,本片里涉及到小儿子角色弧光完成的重大原因“第一夜发生的事”在后面的情节发展中没有任何交代。

  电影非常接近此刻疫情期间的社会状态,声画潦草地描摹出人人自危的末世既视感。但我这里所说“疫情期间社会状态”,并不是说景致的荒凉废弃,而是指一切都枯燥无趣。漫游电影通常讨我喜欢,但这部电影整体令人昏昏欲睡。在个人看来,这番效果大概需要归功于它情绪化有余而信息量贫瘠,极简主义故事或许也不适用于现实社会批判。

  整个故事服务于作者的简明意图呈现这个礼崩乐坏社会的冰山一角,沟通的失灵和暴力的横行充斥于本片,仅此而已。摄影非常不错,母题体现在光的缺失,无晴天,夜间戏的光源极其简陋,看得我双目失明,却又充满吸引力。雾和雨是日时间里的两种基本天气,此外还有荆棘枝干的荫蔽,以意象遮盖住丰富的后景。引人注意的是葬礼戏份里,取景框只展现人们的下半身,保证了影像上的冷峻。

  距离感也体现在场面调度中,角色交流也保持距离,许多场面采用了中远景别来突出环境而非人物,固定机位、长头、画面纵深,这些设计消解掉了片中频繁而又强烈的情绪煽动。动物们的被迫死亡令人印象深刻,儿童们面对危险处境的解决方式则是超现实的,女儿写信给已故的父亲,儿子选择了脱掉所有衣服走向火焰赴死。角色们所呈现的人性并不复杂,倒十分简单粗暴。

  在故事发展进入火车站后,无效的交流和泛滥的暴力这个在影片最开始的十分钟就呈现的东西被无止境地重复。母亲、女儿、儿子三人各自试图找到这个困境的解决方案,但这些尝试并没有使其理状态更加丰富。反之,所有人物随着重复的场面逐渐被麻痹,性格也愈加趋近单一,家庭以外的角色千人一面,善恶极其二元,且都在预料之内,没有什么吸引力。

  迈克尔哈内克导演的名句:“在电影世界里,观众永远是导演的受害者。”在观影过程中,我成功被化作受害者。这个架空的世界观并没有搭建完整,此世界冰山一角的呈现里是令人疲劳的单一情绪在反复、重复地起作用。影像上质感冰冷,但叙事上则又持续地用苦难情节进行煽动。

  最遗憾之处是,在“结果”不断折磨着观众的同时,“原因”却一直没有出现,而被架空的背景又让观众难以自己琢磨相关的原因。致使此后的所有对此现象的负面指涉都格外无力和苍白。作者表达上,哈内克所做出的人性批判也显得模棱两可,并不具体也不准确。

  《狼族时代》观后感(三):《狼族》: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

  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常常写群体生活,以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生存状态来暗示当代西方社会的普遍生存状态。所谓,一滴水见出整个大海。他的电影有这样几个标签:阴暗变态的社会画面、扭曲异化的人性、冷漠敌视的人际关系、诗意工整的画面、简洁而富有哲理的台词、干练紧凑的剪接。看过他2009年的《白丝带》,再来看这部拍摄于2002年的《狼族》,可见出它们的意旨是一脉相承的。

  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四口人——父亲、母亲、弟弟、姐姐,从城里来到乡下度假。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于宁静安详的空镜头,那是美丽宁静的乡间。当他们打开乡下小屋的门时,一把枪正对着他们。原来,他们在乡下的房子被一户流民霸占了。父亲想要和他们理论,结果毫无征兆的被突然开枪打死。这一枪不仅震惊了片中的母亲,也震惊了我们。霸占别人的房子,还开枪杀死主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里还是那个自由富裕诗意的法兰西吗?

  母亲和孩子们只拿了一点生活用品和一辆自行车,匆匆的逃了出来。他们必须回城去,否则活不下去。可是他们身上没有钱,旅店不收留他们,附近的村民也不理他们。这两笔,哈内克已经为我们写尽了西方社会的人情冷漠。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徒步的回城之旅,电影也由此而转入另一种类型程式——公路片。随着他们的漫漫归程,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当代法国乡间流民的生活画面。这里有:被扔的满地都是的剥了皮的动物尸体、废弃残破的小车站、基本生活毫无保障的流民们、被孤离的少年、偷窃强占自杀、饥饿饥渴疾病、病中的小孩、绝望的母亲。

  假如,导演只是写流民的社会问题,那么其实,这部电影便肤浅了。通过流民这个群体的小社会来观照西方社会才是导演的真实意图。也就是说,流民们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流民们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也便是整个西方社会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那么流民们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是冷漠和敌视。当母亲和孩子们想要向当地的村民借宿被拒时,影片便已经初步将这个主题开了一个头。在和流民们相处的过程中,影片更是浓墨重彩的写出了西方社会的病症——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这里,人们休息的地盘是靠武力争夺的。当一个病中的孩子奄奄一息,母亲声泪俱下的请求一个商贩给点水时,却被冷漠的拒绝,孩子终于死去。一个花样的少女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情境而自杀。那个弟弟似乎也准备自杀了,他将衣服都扔进火里去。姐姐的痛苦无处诉说,只有将心事写在信上,而收信人是死去的爸爸。这样的典型细节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当然,一部影片是不能全部都是黑暗和阴影的。本片也写了几个温暖的画面。那是:姐姐和流浪少年之间朦胧的爱情;弟弟准备自杀时,被附近的一个中年男人救起,男人不住的安慰伤心绝望的男孩,“你有什么不开心和我说吗?不管什么,相信我,上帝不需要你做这种事,大家都了解你。真的,我保证,别做傻事。你很勇敢。告诉我,你的父母呢?他们在哪里?为什么他们留下你一个人在这里?他们不该那么做的。相信我,别做傻事。你很勇敢,我们能度过的。我们能度过的。也许从明天开始,会有大客车过来,大家都能进去。我们不关门,一直看外面的风景。把门开着看外面的风景,会很美的,真的。”

  镜头渐渐后移拉出,离开了这个阴郁黑色的故事,切换为一组从火车窗口往外拍的空镜头————随着火车的前进,窗外的美景(蓝天、小河、灌木丛)如流水般划过。这是主人公们在火车上看到的风景吗?我们不得而知。

  《狼族时代》观后感(四):悲观者的呓语

  某日,闲极无聊,看了口碑不错的[人类之子],片子终了,倍感困乏憋闷, 一个在虚弱无力的宏大背景下叙述的英雄救美外加单骑闯关的古老神话. Clive Owen在其中只不过扮演了一个改头换面的护戒使者而已.[人]片高举着科幻片的大旗,却让人不由得想起在中国商铺随处可见的全场2折的醒目标语,细看之后,幡然醒悟,原来后面还有一行小字:快餐.称其为快餐电影也好,爆米花电影也罢,其共同的特质都是留给观众少的可怜的思考空间,或者干脆就直接强暴了观众的思想空间,不留一丝思考的快感,所以我深以为这样的电影是很能让人觉得空洞虚无的.[人]片就是一个例子,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提出问题给出假设,到最后却不加思辨,不留思考空间地把故事扼杀在简单的大团圆结局中.不过话说回来,许多爆米花电影在特定场合,特定状态下还是很能让人愉快的,我承认我也常常很庸俗地陶醉在著如[哈利波特]此类的爆米花里乐不可支,在这里就只好让[人类之子]这样的披着深沉严肃的外衣实则言之无物的伪科幻委屈一下,充当一回反面典型了.

  乍看起来,政治斗争,移民问题以及种族压迫的困境把电影填充的挺充实,实则看似内容丰富且深刻却无一触及深处,只是在表皮摸擦搓磨一番,就好比用一个棉花塞满一个枕头,鼓鼓囊囊,使劲一捏,还是扁的.别和我说Owen片末时的自我牺牲升华了主题,渲染了气氛啥的,这根本不能给我任何的想象空间,而科幻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观众的想象,给与观众更多的想象.似乎关于未来,唯一可以遇见的可能性就是人类又能如同细菌一样繁殖了,世界人民恢复了团结,所有矛盾烟消云散,地球又回复到可持续发展的喜人态势.

  说真的,在这个人类无法生育的故事大前提下,我还真没产生多少对末世的恐惧, 人类并不是处在刀耕火种拼命生育以求延续的时代,在这个满眼是人的时代,我们有试管婴儿,基因技术.....导演苦心营造的灰暗末世氛围只是让我觉得好笑罢了.也许是我境界不够,没有积极向上,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的崇高思想,对人类和人性抱着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朝着积极向上的立意肆意歪曲诽谤,可我还是要说,把一个婴儿等同于救赎,等同于回答我们为何残酷冷血,麻木贪婪的答案,等同于指明人类走出困境的方向是可笑的.我们不要无来由的,无意义的救赎,我们要的是思考,是对答案的渴求,以证明我们强烈的存在意识.

  写到这里,想起另外一本电影[狼族时代],在相似的虚构的末世隐喻下,人类之子成了被戏剧性情节支配的提线木偶,[狼]则一如既往地呈现出导演Haneke的内敛和冰冷的气质,以及很少的戏剧性.

  从之前的[冰川三部曲]到更以后的[躲避],Haneke一直执着于对人类的沟通问题,对生活和人性本质的深刻探求.那些尖锐的冰冷的和一段段冷漠得让人几乎难以忍受的长镜头剥开生活编制的精美谎言体系,让事件,让生活保持原生的状态和应有的长度,让观众在单调却多义的,碎片化的时间片段种找寻映射自我的镜子,反思,觉醒.

  [狼族时代]继承了这种品质.简单的故事情节大体可以用一句话带过:一个丈夫被暴徒杀死的女人带着一儿一女,在笼罩末世阴影的情境中度过的几天流亡的日子.影片中,人物的身份和记忆,以及故事背景是完全缺失的,为了消解时间的深度,没有任何的哪怕是细枝末节的描述.观者如同被投放在其中的寒冷荒原,身处黑暗,过去和未来消失,过去是文明社会用谎言架构的空壳,未来只是当下痛苦的无尽复制,唯有此刻的强烈挣扎感让人感同身受.我们要么试着把自己塞进片中的线性时间中体会那种强烈而痛苦的存在感,挣扎感,要么因为无法忍受过于枯涩的影像而拒绝.

  电影构造了一个近乎真空化的环境,只有人,只有人的冲突和绝望,脱下所谓文明给予的面具,放大人性的柔软和丑陋.

  孩子,在片中几乎有着比扮演母亲的Hupert更重的戏份.很多时候,我总是困惑于人们为什么会对孩子寄予如此多的爱和希望,报以更多的宽容,似乎很难说服人们不去相信孩子代表着明天,代表着美好和希望.可是一直以来,我看见的只是人们一如既往地或是不可抗拒地把孩子们变得和他们自己一样,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延续和复制,当我看见孩子,我看见的只是相同的悲剧,这恐怕也是我如此忿忿于[人类之子]那个充满希望的光明结局的一个原因吧.

  再来看[狼族时代],在生存的绝境中,对比自己的母亲,女孩伊娃表现得更为坚强.这不是那种用冷酷来巩固的坚强,比如那个同龄男孩表现出来的与自己年龄不相仿的坚强,恐怕那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哲学,这种坚强是某种信念,相信美好相信人性的信念.她深爱自己的亲人,看得见男孩自尊武装下同样孤独的内心,感受得到音乐的无限美好,也会因为不知名女孩的死而哀伤哭泣. 而母亲在旧有的生活体系破碎后,在巨大的打击下已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这一切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继续生存下去似乎只是为了孩子,她看不见任何希望,难以给自己找到生存的目的.想来,孩子们确实能看见比成人更多的东西,感知到那些真正值得我们眷恋的,珍爱的,让人惊叹的美好事物.也许每个成人都曾经触碰过那些细微的感受,而现在他们的全部生活都依托于可怜的社会价值观,他们的心已经被封闭.但更小的男孩本尼则和姐姐截然相反,至于他是自幼痴呆还是性格自闭就不得而知了,这孩子在电影里始终表现得焦虑不安,无话,情绪压抑,眼神空洞凝滞,这种沉默带给人的压抑感更像是Haneke之前几部电影里那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无望感的延续.这又让人不禁怀疑女孩伊娃是否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角色.

  关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Haneke已经探讨的足够多了,[狼]片中,除了争吵,言语总是让人感觉如此恍惚,好像话语都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转念一想,除了自己,谁又能完全理解言语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呢.我们滔滔不绝地说着,言不由衷地说着,机械地说着,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坦诚表达和真诚倾听的能力.说得愈多,交流得越少,我们的面孔变得冷漠,如同电子元件般交换信息以确认自己存在于社会网络中,而不是交流情感和爱.就像电影里葬礼那一幕,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葬礼上人们的下半身充满画面,丧子女人的哭喊回响不绝,随着时间推进,一双双腿纷纷离开了视野,最后留下的只有寒夜里的旷野和女人的悲泣.葬礼仅仅只是一种形式罢了,只能是成为形式而已,无关人们的内心情感.某种程度上,人都是冷漠自私的,他人的痛苦永远无法化为自己的切肤之痛,我们都是孤立的个体,一直孤独着.沟通是暂时的,孤独是永恒的.即使远离了让人异化的城市,置身于一望无垠的荒蛮,那种植根于人心的巨大孤独感仍然挥之不去.

  谈到人性,不能不说性这个话题,性在[狼族时代]里无关爱和美好,只是作为纯粹到令人发指的本能而存在.一个夜晚,一个姑娘被人用刀架着脖子发泄性欲,第二天,被人发现已经自杀身亡.人们没有愤慨,也没有仇恨,更多地只是麻木地承受这悲痛,面带绝望的死寂.这种腐朽的死亡气息让人感到浓稠的绝望情绪,侵占人们内心阳光的地带,于是人性和兽性开始纠缠,变得不分彼此.就好比今村昌平版本的[楢山节考]中所表现的,人与动物毫无二致的,完全由赤裸裸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支配的生活,那种毫无保留地撕去文明伪装后赤条条的人性展示实在是让人至今想起仍觉触目惊心.抑或人类生来就不见得要比其他动物更高等.我们连同类都不能做到有效地沟通,又有什么资格评判其他生物的等级,支配其他动物的思想.就因为动物不能如人类一搬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就认定动物的低等,可人类自己又是否能够掌握动物的沟通方式呢.人类增减衣物,动物变更毛皮,人类用工具与药物避孕,动物用发情期控制生育…至少我没看出来人类高等在哪里.[狼族时代]里有一短暂却让人惊心的镜头:人割断马的颈动脉放出汩汩的鲜血,只一刹那的镜头却让人对画面产生强烈的逃离感,也许人们早已习惯于用支配其他生物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强大,证明自己是更具思想,更有感情的伟大的人类.

  影片中的时间进程一直处在看似凝固,实则缓缓延续的状态中.没有任何代表新生希望的火车到来的消息,也没有任何关于对杀夫仇人惩罚的暗示,沧凉的背景下,悲观无力的人们只是黯淡地生存下去,仅此而已.本以为故事会以这样一种无望的姿态走向完结,临近片尾处火与孩子那充满隐喻的一幕又让人心念大转:赤裸的孩子试图燃烧自己寻求涅槃,被陌生男人阻止,男人抱着孩子,独自叨念着那些关于明天美好生活的景象,不停地说着.黑暗中摇曳的火的意象让人看到了重生和救赎的希望,可又仿佛是对人类无休止地的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的隐喻.

  影片末,镜头让观者身处行驶中的火车,漫长地无休止地眺望窗外,仿佛孤身一人流落于漫长的旅途.这部100多分钟的电影又何尝不是漫长生活中的一个碎片,你我又何尝不是身处漫长人类历史中的一个瞬间.

  记得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性是薄冰,薄冰下是无尽的漆黑深海,我曾经很以为是,但愿这只是像我这样的悲观者的臆想吧

  《狼族时代》观后感(五):sculptingvideo - 这狼是失语的那匹

  片头的无声,字的小,环境的黑变得容易浸入,时间一长-2分13秒-整体变成了死静。

  2分14秒,森林录音含蓄乍现-弱音量但囫囵。后退,后退,向右摆-车位木屋家门。连续动作和声音,驾驶开车门,拉开后车门,开后背箱盖,副驾驶开车门,拉开另侧后车门。

  黑暗中一条不宽的空间透门外亮,人影和搬运声音,仅在此亮条内被睇。拉窗帘的声音,房间幽蓝而出暗。

  节点-走成四人排被喊停。private poverty

  去开门的女人从行动姿态可见性格内木然天秤类型。枪声意料之外,特写女人脸,配画外强烈恐叫-听觉的恶心,直到特写的女人喷吐出来-视觉的恶心,你才意识到刚才真是有枪声-然而,穷人妻子的恐叫才是唯一被信服的。

  转场-5秒,远景地平线。

  两人讲话,切分镜以为近距离面对面,overtheshoulder其实分立走廊两端。

  敲门声,自行车声,烧火声,除了主角三人盖无旁人。只有空间街道建筑被影子解释时间和情绪-没有情感。

  吃东西没有全景,三人分拍,总共长。

  母亲讨饭没有过程,只有结果,帮助他们的人没有脸只有声音,只有一个手部特写。

  困禽-塔可夫斯基的麻雀。手持,迅摆,鼻子出血盖纸染血。孩子心中没有恨。

  城市景观-雾中风景,但雾气是凝固的,定镜头,每个7秒,共3个。

  长镜头没有紧凑的形式内容,此时长镜头的空的表现,一方面在于把握节奏,另一方面在于提供时间给观众思考。

  草屋内,三人视觉/内心交流。情感也是埋藏极深的。

  第20分钟,全黑中,ben's gone一个turning point, 打火机唯一光源。

  节点-黑暗中,地上一簇火,定镜头,女人对着黑暗大喊找人。

  切两人相拥特写,然后拉回原位。然后overtheshoulder展现两人距离已拉开。下一个镜头只有女人。

  4分钟内什么都没发生,只有‘对着黑暗喊人‘-为什么要这么久?

  25分钟,茅屋起火,两人相拥安慰。

  25分40秒,火灭后,colourbalance又红转蓝

  26分,ben被一男孩挟持。母女二人心中也没有恨。也没有爱。

  29分钟,四人,似乎全片正式开始,男孩问毫无关联的关于个人才惨的问题,并指出贿赂。

  四人沿铁路走。

  路有死尸。what dogs? what dogs, stray dogs they ve nothing to eat.

  捡死人的衣物等财产。

  一行人追火车,但未停。男孩失语。

  35分钟,一个流浪者仓库,女人尝试友好地自我介绍,语言不通,婴儿哭。女人尝试请他们抽烟。未果。

  更多人进来,有人会说法语。

  40分钟,在争吵中,我们知道这屋里有人有抢。you call this civilized?女孩请求允许去和跑出去的男孩交谈。

  交谈i am happy when i m alone. i don't believe you.

  return the stolen poverty. you just don't get it.

  44分,次日白天。两个女人聊到一块,共享一支烟。(定镜头,并排坐左右。)主视觉方向几秒。回定镜头,两女人开始讨论贸易交换。总共有36个just自从地球初始。we loving you, you are altruist.

  just就是政府/审判者/指路人。

  一个反政府代表女性问but where is the next train? 这个问题just不回答。可见他不是上帝。

  我们没有东西贿赂他,因为东西已经都拿给他去做生意了。可见他确实代表资本主义社会精英群体。

  当耳麦广播转述人转述时,全景定镜头overtheshoulder of the just,群像构图没有摆拍或排练迹象,很自然地听广播转述,一个男人离开焦点走向摄像机,反政府女性问is that all? next time, let us pick and choose. it will be more objective. your oracles are frustrating. 该女性转身也走向摄像机,摄像机是肩扛的稍向右挪,转述人的妻子做协调矛盾者:he sacrifice the battery. don't you have any compassion?

  反政府女性:compassion? that's a luxury i cannot afford. you have plenty of compassion. what good is it to her? 指那个祈祷的沉默女人。stop it! stop your praying! it's unbearable! ... sorry. i don't mean it.

  沉默女的经典回答:it doesn't matter. i understand.

  女主角:stop it. just for the children's sake.哭着说。

  the just的妻子不合时宜地唱起歌。

  切户外高频噪音。

  节点-54、55分钟内容有欠,房间墙壁定分镜,女孩翻找抽屉,只听声音和女孩弯腰背影,不拍抽屉和手部。窗外两穷人祈求刚做爱完的just。

  56分钟,夜晚人们安睡的定分镜,每个5-10秒不等。

  57分钟15秒,次日白天男孩女孩在树林谈话。男孩-隐居者/社会边缘人。男孩给了女孩一副眼镜-个人财产。

  1小时,把各种个人财产放入包,俯拍定镜头,只见手和物。女劳工穷人求水,就在一马背的水桶面前向骑马政要精英,求水不得:you good man, you want, i go behind house, make sex. 人民同胞听不下去说 madden, we will help you out. 结果,won't we? 其他人民不回答。the just说we discuss after. 女劳工央求 no after. if no, you kill me here. now. 这是无产阶级女人绝望到底了。-演技很保守,似乎说的话和其行动表现并不搭配。

  女主角想用她的自行车帮女劳工换水,反政府女的父亲用他的手表换,骑马精英收下表,也没给水直接走。

  接男孩目送不服表情。

  女孩给爸爸写信。拍树风,房间,冰箱腐烂食物,墙上旅游照片,性海报,一副画。分定镜。女孩写信实景,全景定镜。

  节点-1小时5分,人们在树林里,定镜头,感觉故事已经看够了。

  4分钟内,女劳工哭死去的亲人。没有人脸。野地远处火把。哭声减弱。

  1小时8分35秒,大场面,火把,移民。流民聚在棚户里一起过夜谈论,似乎跨越了阶级界限。

  1小时13分,小便失禁的老人被扶出棚户。儿子遇到老仇人。两人厮打,几秒钟,两个镜头,四人将二人拉开。手持。儿子哭,定镜。

  1小时15分,肩扛侧跟走路镜头。

  1小时17分,老头老太展示爱情,女主角跑出去,女孩看,柔和音乐响,给一男子翻磁带的定镜。17分30秒,女主角一人坐在路边哭夫死-人有感情。

  1小时19分,女主角看到女孩写给爸爸的 信。

  20分,turning point,杀夫的男人出现。be reasonable...善者赔了任命没有证据,恶人伪善伪得如此无辜。

  21分钟,最经典镜头-枪响,一声,母女相拥,第二声,我们看到全景,母女主视觉,一匹马被无故射杀,杀人现场在观众脑海重现,但没有被荧屏重现,已足够,第三枪,马倒地,顺角度特写,被匕首捅开喉咙,深红血柱汩汩涌出-电影职业之恶,恶之恶。声音的不同寻常。紧接雨点落下渐渐打湿干土地。雷声跟的有点紧。暴雨中受惊的两匹被拴住的马是点睛之笔,此时再响雷声比较好。

  在这种悲伤的大雨中,淋湿的悲伤的人面临的交流依然是:get the traps across! quick! 女权主义足够被无视,有男人脱了上衣在大雨中欢呼雀跃于水的恩赐。母女再次找ben,走散。不断回到母女俩人的定镜。故事交代很快,没必要的煽情,煽情即过度,没必要的mourning for a lost of sth,如果也没必要思考现存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则只剩下向前、跟随时间的向前,反思即空虚,因为情感是狼时代人类身上多余的东西。

  24分钟,控诉得到交代, iam no judge, we just make sure there is no panic 法律无用,证据至上。

  26分,女孩和磁带男聊音乐。定镜。煤油灯由亮又灭。

  1小时29分,故事应该更快结束,已经没什么可有趣的了。

  节点-两个人大半夜来找磁带男麻烦,说他偷了东西。

  30分,次日白天,女孩找男孩,男孩-社会边缘人/潜行者/法律边界试探者/矛盾体。you dont care about anybody? mostly. 女孩没走远,背过去哭,男孩便i am sorry.

  反政府女自杀。人们清洁她的裸体是经典镜头。

  为了躲开搜捕,男孩把偷的羊杀了。

  37分,失语男孩失眠,流鼻血,流眼泪。

  应该怎么结束

  38分钟,失语男孩在黑夜独自走向火堆,松树枝扔进去更旺,马惊啸,失语男孩脱光。巡逻男人主视觉,t型位置。火堆,巡逻男,马。

  41分50秒,巡逻男声东击西抱住男孩。you mustn't believe all you hear. he is a pain of all his bullshit. he believes it but he just doesn't dare. but you, you are a brave one, huh?

  42分55秒,zoom out, lifting up

  全片经典句 :

  you were ready to do it. and that's what counts.

  1小时44分6秒,火车声起。

  1小时44分8秒,火车驶过窗外自然景。

  1小时46分8秒,黑屏,声兀止。

  字幕无声,直到1小时48分24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狼族时代》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